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就当前就业形势,提出从"软""硬"两个方面着手对大学毕业生进行教育与指导。"软"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做好投身到基层工作的思想准备;"硬"就是要提高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在内的综合就业能力,打好扎实基础。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必须以"硬"为基本,以"软"为关键。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校的扩招,内江师范学院毕业大学生人致也逐年增加,其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在对就业形势感到不乐观、"先就业、后择业"观念日趋流行、预期薪酬明显下降以及定位大中城市不愿去小县城、下基层等方面,他们认为"提高自己的技能"是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途径,毕业大学生应具备的首要素质是"专业水平"、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大多数毕业生对企事业单位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很低.为此,大学生自己应内强素质,增加就业砝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树立经营意识,建立学生就业营销机制;在即将毕业前,学校方面要加强就业法律、政策指导以及就业心理等方面的辅导.  相似文献   

3.
"搭建科学就业平台,实施就业绿色通道工程"是鸡西大学在全国最先提出的就业工作指导思想。五年来,研究并总结出"实施就业绿色通道工程"的基本理念、模式与方法,为高校就业工作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与预见就业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焦虑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时效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就业市场竞争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焦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抑郁总分与风险的"重要性"负相关显著,与风险的"时效性"和"不可控性"正相关显著,与"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正相关显著。在"重要性"、"不可控性"以及"职业自我认识风险"因子、"职业发展前景风险"因子,高低抑郁水平者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焦虑、抑郁水平是影响其就业风险认知的重要情绪变量。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认知与社会环境、就业制度环境紧密相关。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认知生成的经济社会背景,从政府主导到"自主择业"则是其制度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形塑理性化就业认知凸显重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确立,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积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确立面向市场的理性化的就业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6.
平等就业权是基本人权,它蕴含多元价值诉求与制度目标,是形式与实质上的统一。大学生就业歧视是对平等就业权的损害。当前,大学生就业歧视主要表现为以女性角色排斥为特征的"性别歧视"、以学历层次与学校身份为中心的"学缘歧视"、以健康与相貌排斥为显性的"先赋歧视"。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法律治理路径需要建立反就业歧视的"权利支点",增强平等就业权的可操作性;构建"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控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惩处力度;建立反就业歧视的公益诉讼机制,对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形成有效救济。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可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类,本文通过分析两类现象的本质原因,提出应对性措施:针对"积极慢就业",提供全面职业规划分析服务,防止学生转化为"消极慢就业";针对"消极慢就业",提供主观引导措施,即将思政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心理教育;和客观帮扶措施,即转变服务方式、开展"互联网+就业...  相似文献   

8.
立足当前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实际,建立了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二层次"分析框架。培育和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越发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慢就业"现象,探索在职业能力训练营视阈下,通过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素养,摈除"消极慢就业"导致的"懒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变革的过程和特征,根据就业市场化的逻辑和相关主体的关系,构建出理想状态下的"不倒翁"模型。当前大学生就业出现人才供需非对称、人才匹配不顺畅、人才流动受限制、人才容量被挤压等困境,可以从人才培育、人才配置、政府调控和外部冲击四方面解释其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已形成三种不同的实践模式:一是美国的"多元供给"模式;二是澳大利亚的"服务外包"模式;三是英国、德国的"混合"模式。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必须坚持高校就业服务与公共就业服务相衔接、岗位供需匹配与岗位供应开发相搭配、政府政策支持与市场服务主导相协调、短期技巧指导与长期教育指导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同时,应创新大学生就业服务体制,拓展大学生就业服务内容,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职教育过度强调适应性,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障碍。"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根本是人的转型发展,核心是价值导向的转型发展,即从过度强调适应性向凸显超越性转型,从唯"就业导向"向重视"导向就业"转型。确立"导向就业"的价值导向,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在路径选择上,可以通过树立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重视学校的文化引领功能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高职院校能否得到公众的普遍和持续的关注与认可,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否令人满意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以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表现出的"在校就业态度"为切入口,研究其对自身身份的态度和对所学专业的态度二者与"就业预期"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揭示在校高职生"在校就业态度"与就业预期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为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使企业和高校各取所需,但往往事与愿违.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所需的人才无法有机地对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高职院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更深层次地改革,由"知识、技能、就业"的培养模式向"知识、技能、就业能力"模式转变.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就如何进行就业能力培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共识。就业难无外乎是"好业难就"或"无业可就"。这其中既包含有机会不均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包含有毕业生个人不适应的原因。高校就业工作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刻分析就业供需双方的现状及问题成因,从提高自身就业工作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等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着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7月,大学生离校的日子,就业工作也进入了全年的总结.纵观高校毕业生就业这一路的发展,从"计划"到"市场",从"买方"到"卖方",从"有形就业市场"到"立体网络服务",就业工作也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拟提出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就业大众化"趋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大众化"的必然性,分析了"就业大众化"趋势下毕业生就业形势和特点,提出了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着力解决的学校定位、教育教学改革和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就业能力研究,分析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是提升学生就业潜能的最佳策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成立就业能力促进中心,开展"个性化"、"组合式"职业素质教育;构筑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网络教育平台,开发适合高职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依托"名人讲堂"和校友资源组建"导师群",构建高职学生发展导航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