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明一代,川南少数民族僰人(又称“都掌蛮”、“都掌人”),为反抗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曾一再掀起声势浩大、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在我国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依据史料,对川南地区的这场僰人反明斗争作一简要介绍。 先秦之时,在川南一带活动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僰人。《华阳国志》卷3《蜀志》曰:“僰道县在南安四百里,距郡百里,高后六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 ,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又《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取其作马、僰僮。”张守节正义:“今益州南,戌州北,临大江,古…  相似文献   

2.
川南少数民族僰人,为反抗明王朝的残酷剥削和压迫,进行英勇的斗争,在我国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王朝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丘北、泸西、罗平三县僰人遗裔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三县戈仆(白彝)的源流和迁徙、语言、信仰与习俗的实地调查和川南焚人相关资料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三县戈仆(白彝)属于僰人,极可能是川南僰人的后裔.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笔者经多年来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钻研,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经过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研究,可以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6.
屈川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0):31-35
川南僰人,是古代四川宜宾南部山区的土著居民,是一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消亡民族。从先秦时期到明代中叶,多民族杂居与融合为宜宾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以僰人及其创造的历史文化最具历史底蕴,最能彰显宜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弘扬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深入挖掘、研究川南僰人文化遗存并开发其当代价值,当为宜宾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论述了僰人的“广义”、“狭义”概念.提出了“古僰”和“今僰”之差异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明政府除了加重对农民进行剥削外,还加紧对城市工商业者进行掠夺.明神宗在位期间,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分赴各地搜刮,这些人到处胡作非为,激起了各地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明万历时期各地人民反抗矿税监斗争图》比较集中地标出1599年至1608年间各地人民十次反抗矿税  相似文献   

9.
僰人源流考     
一、迁徙变化——由氐羌而僰人僰人是我国西南古代的少数民族之一。《史记·司马相如传》说:“南夷之君,西僰之长。”《集解》引徐广说:“僰,羌之别种也。”另外《主父偃传》载严安上书说:“今欲招南夷,朝夜郎,降羌僰。”都可以汪明焚人属于古代氐羌系统中的一支。但僰人是何时、经何地到达西南?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迁徙的呢?众所周知,秦国本是春秋之初的一个西部小国,因为护送周平王有功被封为侯。到了秦穆公的时候任用百里奚为大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改革,国势日益强盛便东争于晋。公元前六二七年的秦晋“殽之战”秦国大  相似文献   

10.
"僰人"三题     
僰人并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自西周以来被发配到西南边疆的流放罪犯的后裔.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四川为祸甚烈,僰人为躲避祸乱,化整为零,从他们的聚居地散避出来,分布于现今的川南,黔北,滇东一带.悬棺葬是为了防止野兽掘坟啮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安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五人墓碑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选自张溥的《七录斋文集》。文章记述的是明朝天启年阃的一次抗暴斗争,表彰的是颜佩韦等五人的大勇大义。历史上,苏州人民为反抗明王朝的剥削和压迫,曾多次进行过抗暴斗争,其中较突出的一次是发生在万历廿九年,由纺织工人葛成领导的击杀税监孙隆、参随、黄建节等人的斗争。如果说,这些斗争是偏重在经济方面的话,那么,“五人义”事件该算是广大人民群众反抗明王朝残酷的特务统治的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斗争了。  相似文献   

12.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是汉魏唐宋僚人(僰人)、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化特质,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化内涵,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13.
许多辞书对“僰人”的解释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但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考察及历史资料的分析后,发现僰人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宜宾县的前身僰道的始建时间,由于《秦纪》不传而汉代史志又无明确的记载,故近几年来在修志过程中有秦置和汉置的争论。汉置论者否定僰道为秦置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欧阳志在《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所云:“宜宾县,本焚侯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初治敝县,后徙治此。”其中所记“秦曰僰道”下无“县”字,从而认定“僰道”是“秦汉时通往  相似文献   

15.
窦娥的形象历来都是为人称赞的,人们称她为反抗英雄。本文将从窦娥与地痞流氓的斗争、与贪官污吏的斗争、与天地的斗争三个方面来论证窦娥的反抗和斗争并不成立,窦娥并非反抗英雄。  相似文献   

16.
秦灭巴蜀后对巴蜀进行了积极地经略与治理,因为政苛酷,爆发了“白虎为害”的反抗斗争,它具有巴人起义、复国运动及民族斗争的多重倾向,秦行民族分化政策致“夷人射虎”,使巴人分化为白虎夷与白虎复夷,影响了其后巴人土家族白虎信仰及风俗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赵为洪 《历史学习》2003,(10):15-15
一、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巩固隋朝政权的政治需要早在隋炀帝即位前,不仅有地方士族势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众的起义斗争连绵不断。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广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义反抗,被镇压后,接着又爆发了李世贤的反抗斗争。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次年,潮州等五州的寮民,纷起抗隋。人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行程,加强对南方人民的镇压活动。二、大运河的开凿是当时军事形势逼迫的结果从东汉末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  相似文献   

18.
“道”作为政区通名,起源于秦,两汉都有以“道”命名的县级政区。“道”的由来,后人多解释为“有蛮夷日道”。其实,统治者要想长期控制一个地方,不论是采取武力降服还是文治教化,都必须借助道路交通;在环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作用尤为重要,开路置驿乃是国家一统的象征和标志,新置政区以道路命名,尽在情理之中。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开辟了通往焚人聚居区的“僰”道,奠定了川、滇东线交通的基本格局,秦汉经营“南夷”之地,均以“僰”道为基础,并在此设置了与道路同名的县级政区——僰道。  相似文献   

19.
(三)奴隶们的反抗斗争 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惨无人道的压迫和剥削,必然激起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反抗。由于阶级的局限,曹雪芹不可能正面描写广大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但我们透过,《红楼梦》的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阶级斗争形势的。在《红楼梦》第一回里,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思茅地区和临沧地区,曾经发生过两次震惊中外的佤、汉人民团结对敌,反抗英、日帝国主义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伟大斗争.一次是“西南边防民众义勇军”的班洪抗英,一次是“阿佤山抗日游击队”的佤山抗日.这两次斗争虽然持续的时间都不算太长,两支反侵略的武装都被国民政府“就地遣散”而告终,但这两次斗争却都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嚣张气焰,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谱写了一曲佤、汉人民团结御敌,万众一心,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颂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