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菲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上撰文认为,发展教育学作为一个重要教育研究领域的出现有其产生的特定原因:社会发展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教育发展”问题在当今日益凸显,现有的社会发展研究对教育领域关注的欠缺。发展教育学是从教育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并对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做出审视,进而通过教育自身的变革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发展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将为以往教育学的研究打开一个全新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视野,使研究具有了动态性,这将大大丰富教育研究的内容。同时它的出现将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有意识地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研究的意识。最终,它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人类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邢台学院学报》2015,(1):30-33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作为执政党,我们党围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要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重中之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进社会公平,大力建设和改善民生,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民生问题,协调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条件下,这几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其中最大的亮点。政府近年来如此关注民生是出于民生现状、政府管理创新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深刻变化的需要,其中蕴含了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公民权利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同时,怎么去合理地安排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也受到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根据我党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群体必然是广大的社会成员。要坚持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广泛结合的认识论原则,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在处理改革发展成果的分配的时候,要把积极关注和着力改善民生状况作为大的方向,一步步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型的福利国家。  相似文献   

4.
教育部副部长鲁听日前深入湖北省中职学校和企业生产车间,调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关情况。鲁昕强调,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老百姓的教育,就是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各地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做好2009年中职招生工作。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第一位,充分表明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重视和寄予的厚  相似文献   

6.
民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人民幸福安康也是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将在十二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养老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切切实实使人民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为创建和谐社会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人人尽责。  相似文献   

7.
文中认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有平等性、公共性、公益性、长期性、倾向性的基本特征。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应把握好的几种关系:从建设主体来看,要把握好政府主导与民众主体的关系;从建设任务来看,要把握好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及社会管理的协调发展;从建设内容来看,要把握好民生建设与其他社会建设的关系;从建设途径来看,要把握好增加投入与体制改革的关系;从建设过程来看,要把握好社会建设不同阶段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又是民生之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党和国家着眼于社会建设、着眼于改善民生,针对教育改革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对继续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不遗余力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民生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完全意义上的民生理论体系建构,始于孙中山.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以民生为本,使民生建设突飞猛进,民生改善前所未有,既实现了孙中山的民生夙愿,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这种目标和要求不仅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许多章节里。报告还特别将教育工作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部分。进行了集中而富有新意的论述。报告将“学有所教”放在了改善民生的几项重点工作之首,这不仅反映党对教育工作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党对教育工作地位和价值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十七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全面改善民生、实现国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指向,从而正式宣告了全面改善民生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2.
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工程.这是我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教育是民生之基,发展教育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工程.一方面,教育的现实状况决定关注民生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另一方面,教育的功能决定关注民生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因此,必须站在关注民生的高度上,采取发展教育的新举措,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先发展教育;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发展义务教育;推进均衡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实践,禀赋着多方面的深刻的价值变革意义。就历史与时代性主题而言,则集中体现为以发展为核心的合理的社会公共价值理念型的自主性探索与认定;发展价值观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为人类提供一种能充分表达发展的目的、意义的哲学理念。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主要弊端的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部历程,其最有效的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一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发展活动实现"价值重构"提供了新的契机。它表明,发展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增加国民财富,更重要的是促进国民幸福,经济增长只是其中的重要手段。这种价值观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在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转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终的落脚点就在于人民幸福,而突出"民生"本位,注重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则更是新的发展价值观的突出要义。  相似文献   

14.
奚亚英 《人民教育》2012,(21):50-54
追求教育理想,源于我心中的一种情愫。这是由我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工作环境积淀而成的。生在农村的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读书的难能可贵。因为家境的原因,能读完高中,靠的是哥哥每月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的5块钱。艰辛的求学经历让我深知教育对于农村孩子的来之不易。正是农村的水土孕育了我的草根情怀、平民意识,使我始终留有平民情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做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面临衰败的危机,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和邰爽秋就是其中的代表,二人分别提出了平民教育和民生本位教育,这两大教育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两种教育思想存在许多异同之处,但对当今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解决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尊重的教育":新世纪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是时代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和现代教育的主流思想和主张,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尊重的教育”作为一带带有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涵盖着多层面的内涵。在决策层面,它既意味着要尊重教育规律,同时意味着要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对于教育对象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受教育的个性;在师生关系上,主张互相尊重。“尊重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具有多重的价值意义。第一是高扬“以人为本”为价值理想,第二是确认教育的自由价值观。倡导“尊重的教育”理念是心理和社会发展的双重需要。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发展理念被首次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厘清共享发展理念与民生建设的逻辑关系,从而在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创业、收入以及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切实做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推进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摆到了鲜明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关系民生的老区农村教育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解决好这一问题,促进老区农村教育发展,改善教育民生,必须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落实老区农村学校发展的民生工程;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完善农村学校管理,落实老区农村学生收益的民生工程;巩固农村教育成果,规范老区城乡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公平;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与技能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老区农民从根本上改善民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大农村教育师资建设力度,逐步改善老区农村教师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