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实效性,必须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各政府部门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规划、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必须明确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农民工安全教育中的职能和责任,保证农民工安全教育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为实现农民工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工培训的服务效能,增强农民工培训活动的吸引力,必须积极推进农民工培训政策创新.为达此目标,应当坚持农民工培训与市场需求相对接的政策导向,试行“学分银行”存储、互认、兑换有机联动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认定,推进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的农民工培训网络的政策协调,为农民工提供“普惠制”就业培训的政策便利,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民工培训配套政策支持,健全农民工培训评估与监控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经济发展要求、国家政策规定、企业自身持续发展和新生代农民工高培训需求四个方面分析了企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应然性,围绕培训政策薄弱、责任和利益选择两难、流动困惑、质量壁垒、主动性不足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而从培训的目标、内容、方法、保障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企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路径,以期从企业视角进一步提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复工复产有序展开的“后疫情时期”,农民工群体就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而农民工职业培训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关键在于把握农民工的培训意向。在计划行为理论基础上,引入过去行为、行为欲望、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卫生干预措施、行为意向等五个新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成都市466名农民工的调查数据为样本,对后疫情时期农民工职业培训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与解释,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快速城市化,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群体中的主体作用已日益凸显,已成为新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国家经济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因而,本文在社会转型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指导下,以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从政策要素的角度全新审视当代农民工政策,进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政策服务转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在保障农民工机会平等权利、促进农民工现代性培育、适应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增强农民工社会融入能力等方面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反观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培训政策,还存在目标定位不准确、培训激励政策匮乏、培训评估政策缺失、培训监管政策乏力等问题,妨碍了农民工培训政策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民工培训政策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目标定位、资源整合、激励措施、监管思路、评估模式等方面取得创新与突破。  相似文献   

7.
在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共同推动下,返乡农民工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主体。其中,再就业问题是返乡农民工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以安徽省宿州市作为被调查地开展实证研究。调查发现,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社会支持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方面的保障政策不到位、形式化;市场在维护返乡农民工权益方面不规范;企业存在歧视返乡农民工的问题;返乡农民工自身受教育水平低且学习能力不足。为此,从社会支持网络的主体出发,建议政府、市场、企业和返乡农民工个人都要明确自身不足,搭建好强大的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成为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因素.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户籍壁垒导致教育机会缺失,供求脱节导致职业教育市场结构性失衡,政策单一导致投入不足等政策困境.基于此,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应该建立以“税籍与社保”为依据的教育权利分配政策;以“开源与增效”为核心的经费投入政策;以“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旨归的教学治理政策.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职业培训多元合作的职能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相关主体包括农民工本人、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政府、用工企业和社会组织.目前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仍然存在政府工作不到位.企业积极性不高,工会桥梁作用不明显,职业中介机构不规范等问题,建议提高认识,系统优化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法制与政策环境;加强政府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加大培训投入力度;制定农民工培训计划,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领域相关政策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政策网络可以发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网络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与网络结构的开放性是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深层次原因,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各政策主体高度互动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对湖南若干县市的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17.0统计方法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受个人特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企业环境因素、政府政策因素、经济形势因素五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年龄、就业渠道、担任的社会角色,住房及医疗保障、参加培训情况、政府政策、子女就学难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正相关,受教育程度、享有的社会待遇、拖欠工资情况、工作环境恶劣、经济结构调整与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领域相关政策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政策网络可以发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网络参与主体的多元性与网络结构的开放性是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深层次原因,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在各政策主体高度互动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13.
以国家层面颁布的32份有关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从政策工具和政策发展过程两个维度,探究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实施过程中政策制定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随着发展过程、政策工具的使用逐步丰富和完善,政策工具使用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因此建议,降低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合理优化其内部结构;适度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主要加强师资建设政策工具的使用;着力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企业以各种方式逃避农民工养老保险费的问题屡见不鲜。本文从制度环境、执行机构的控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角度分析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加快立法、增强制度针对性、改善养老保险接续办法、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40多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成为上海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外来农民工子女主要就读于私人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相比,前者在办学条件、资源配置上都远远落后,相差甚远。而公办学校出于教育经费、教学质量考虑,往往拒招农民工子女。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首先要提高认识,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从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入手。另外,农民工子女非义务教育问题也值得关注,关键要在政策制定上切实帮助农民工子女成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困难重重,迫切需要政府政策支持。我们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受的社会歧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和能力为重点,完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土地、教育培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全面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创造性实践者,农民工问题是事关城乡统筹成败的重大问题。农村改革的实行,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和政策松动、制度变迁是农民工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村改革的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最终实现和为解决农民工问题而进行的专门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解决农民工问题会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统一认识,政策引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提高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产生是经济与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该群体的权益,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与不足。现阶段对如何进一步保护农民工群体权益提出法律建议: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倾斜保护政策;加强农民工群体与政府部门的互动,建立沟通渠道,使他们的利益要求能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表达;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将其权利保障纳入法制化轨道;探求切实可行的保护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职教论坛》2012,(25):60
杜永红、陈碧梅在《教育政策研究》2012年第5期中撰文分析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的现状,探究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教育政策支持的价值,指出加强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政策支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前瞻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珠三角地区的实证数据调查表明,农民工高流动因素呈现多元化趋势,农民工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社会保障对农民工高流动有比较明显影响。建议应从政府、企业及农民工三方对农民工高流动就业特点,制定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和稳定就业的有效政策,推进农民工由流动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