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  相似文献   

2.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习惯是目的。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始终贯穿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一、自我意识,自我评价,提高道德认识。 1、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教师应提供各种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3.
育人先育德,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即从道德知识到道德情感,再到道德意志、道德行动。而习惯属于道德行动的范畴。如果一种教育只有认识而没有行为习惯,就是不完全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因此。教师要抓住思品课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炼之以志.导之以行”。思品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紧扣教材。“以人为本”。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道德理论、行为规范等标准正确指导自己的言行。使他们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4.
思品教学中,要使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应在“导”字上下功夫。1.明理导行。如教学《多为集体做好事》一课,学生认识到三年二班学生所做的是热爱班集体的好事。然后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说一说平时所做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修养》是一门以道德品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课程。道德品质包括三个基本成份: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彼此联系,互相促进。正确的道德认识是产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受道德认识调节和支配的,又深化道德认识。如何教好《青少年修养》这门课,我有三点建议: 讲清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在《青少年修养》教材中,有很多道德概念,如“修养”、“道德”、“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集体主义”、“小团体主义”、“理想”、“幸福”、“善”、“恶”、“美”、“丑”、“诚实”、“谦虚”等等。讲清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一、体验式教学的意义思想品德课中的体验式教学,是指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视、听、嗅”等感官功能,去感知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体验式教学是实现明理的催化剂。道德概念、道德观念是由外到内移入学生头脑的。这种“内心”过程,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因此,借助体验在认识中融入情感因素,以情载理,才能促使明理目标的达成。相反,不重视体验式学习…  相似文献   

7.
明理导行,思品课教学首先就是要讲清道理。师者传道必得其法,尤其是概念教学,更应注重其传授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明·王守仁《传习录》)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道德概念的内涵,“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之真正掌握“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  相似文献   

8.
所谓德育 ,就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道德意识、信念和行为习惯。它具有三层意义 :第一 ,首先必须使受教育者知晓和理解社会的行为规范 ,并发展其道德认识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这便是德育中的“知”。第二 ,要使受教育者相信“知”的内容 ,把其道德认识内化 ,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这就是德育中的“信”。第三 ,德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教育者将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德育的“行”。因此 ,由未知到知、由知到信、由信到行是德育工作有机的三个环节 ,构成了…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在听评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发现,相当一部分执教者在教故事性课文时,十分注重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有的虽不是故事体裁,本文也姑且称作故事)中的人物与内容,如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幻灯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等,可就是不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他们明显地忽视了思品课中“知”(道德认识等)的教学。如果仅有一部分教师教出如此一些“不得法”之课,我们也许不必小题大做,问题在于我们一些听评课的同志对此竟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种课上得很好,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在思品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说教,用那些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理念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理念跟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距离。我们给儿童很多的道德价值,但很多的时候这个价值是虚的,形成了“两张皮”。在话语的灌输中,青少年是被动的,这造成了孩子远离道德教育。笔者认为:教者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实践,努力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性。一、收集资料,提高认识“知是行之始”。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爱什么,恨什么,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才会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在教《热爱  相似文献   

11.
思想品德课如何加强概念教学呢? 一、借助实例,形成概念。小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是从直观的、具体的、比较肤浅的认识逐步过渡到比较概括、比较抽象、比较本质的认识的,因此,思品课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适当形式的生活实例,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一位老师在给一年级学生讲《不说谎话》时,首先向学生讲述了生动有趣的“诚实之花”,引出课  相似文献   

12.
一般地说,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从道德认识开始,经过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意志的培养,转化为道德行为,再经过道德行为的反复训练,形成道德习惯。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的道德认识,就难以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主题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必须设计好”主题教育”才能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主要道理。下面以川版全日制小学思品教材第九册《礼貌待人》一课为例,谈谈如何搞好“主题教育”。一、准确确定教学要求与要点是基础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思品课教学前,也必须首先确定好教学的要求与要点,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主题教育”及其他各环节的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思品课  相似文献   

13.
思想品德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之处,它有其自身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以指导他们的行为。”由此,思想品德课应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体。根据思品课的内容和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教学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常采用“启思入题——主题教育——深化认识——归纳总结”的四环节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最近,笔者在听评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发现,相当一部分执教者在教故事性课文时,十分注重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有的虽不是故事体裁,本文也姑且称作故事)中的人物与内容,如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幻灯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等,可就是不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他们明显地忽视了思品课中“知”(道德认识等)的教学。如果仅有一部分教师教出如此一些“不得法”之课,我们也许不必小题大做,问题在于我们一些听评课的同志对此竟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种课上得很好,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我们知道,小学思…  相似文献   

15.
“讨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思品课开展讨论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的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化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可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引导他们从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道德情感是加深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志,实现道德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是知与行的中介和桥梁,在完成思想品德课由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关键。一、深挖教材内涵,培养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课教材本身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特定的道德概念。怎样进行道德概念的教学呢?采用“三步教学法”,进行道德概念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步,从具体到抽象,建立概念。道德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学生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道德概念,对于道德认识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教学道德概念,应该从具体、形象、生动的事例和现象入手,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  相似文献   

18.
“思品课”改为“品德与生活课”后,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实践着“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在参与中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并贯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得品德与生活课的效益大大增强。“举荐、轮换班干部”就是这样一个来源于学生生活,又有效地反作用于学生生活的系列教学活动。新生入学还没到一周,就有一些家长向我打听什么时候选举小干部。“小干部”,在以往的观念和做法中,是一种地位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85页。学生在第五册已借助直观教学,初步认识了分数。本节课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质性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建立单位“1”的概念,又是归纳出分数意义的前提。所以正确理解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要扩展对整体的认识,即要使学生理解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更是教学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严程燕 《云南教育》2000,(21):41-42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比较抽象 ,学生较难理解的内容。“认识一位小数”又是“小数初步认识”的基础知识。因此 ,使学生理解“一位小数”的正确含义 ,是教学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一内容 ,主动探求新知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我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采取了演示、操作、对比等多种手段使学生感知、认识、理解 ,愉快地获取新知。   一、直观演示 ,感知一位小数  从整数到小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学生第一次接触虽有一定困难 ,但“九义”教材是以学生学过的十进分数来认识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