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谈会     
下雪了 阿南:“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好诗!好雪!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离不开景物描写。作家笔下的景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也会异彩纷呈,面貌迥异。且看名家笔下的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雪》)这里描绘的是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  相似文献   

3.
“可”字在《上博》中为常见字,用法多样,除了读作本字之外,尚可读作它字,计有以下五种读法:一、读作本字,《君子为礼》:“虚子可亓 也【3】。”:二、惯用通读作“何”,如《季庚子》:“青(请)昏(问)可(何)胃(谓) (任)之惪(德)【2】”;三、通假为“诃”,如《周易·豫》:“可(诃) (豫)[14]”阜阳本作“诃豫”,帛书本作“杆余”,今本作“盱豫”;四、通假为“兮”,如《有皇将起》:“又(有)皇 (将) (起)含可(兮)【1】”;五、通假为“奇”,如《曹沫》:“必 (召)邦之贵人及邦之可(奇)士[29△]”。即就“可”字这五种读法进行讨论,整理出《上博》“可”字的用字情形,尚祈诸家指正。  相似文献   

4.
灯谜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学形式。灯谜活动具有浓郁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猜谜活动,可以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灯谜的制作正是利用了汉字一字多义(会意体)和笔划可以变化(离合体)、想象(象形体)的特点。经常让学生猜谜,可以使他们牢记字形结构,掌握词语的多种用法,同时丰富词汇,提高分析、推理、想象等能力。如在授“惟余莽莽”(《沁园春·雪》)的“莽”这个字时,我发现少数学生把中间的“犬”字错写成“大”字。我就做了一个字谜给大家猜:狗钻草丛。谜底即为“莽”。这样,“莽”字…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6.
颜华 《课外阅读》2011,(3):198-198
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课下注释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标注某字“通”某字,有的标注某字“同”某字,如同是《论语十则》一课,注释就有三种说法:①[说(yue)】:“悦”的古字,愉快。②【女】:同“汝”,人称代词,你。③[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一般是以直接和间接抒情为主,虽有描写,但受其语言和格律的拘限,往往达不到良好的表达效果。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仅运用了描写,而且是多角度的描写。 静态描写:“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 下,顿失滔滔。” 动态描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构。因之,方家颇多评论、研究,且不无精妙之高论。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的修辞手法,却不敢与他说苟同。这句话,很多同志都认为作者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格,且现在所见的各种供教学用的参考资料亦都执此说。如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是“千里万里都是冰封雪飘”之义。但我认为,此话只是一般描写性的句子,并不存在所谓的“互文见义”。我们只要把其后面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联系起来略加考查,就不难…  相似文献   

9.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0.
释“食”     
(食)字由“(亼)”和“ (皀)”两部分构成。当我们结合“(食)”→“(即)”→“(饗)”→“(既)”这一系相连贯的古人用食动作,或者“”→“(飤)”→“”这一过程分析时,就会明确食字所从的“(亼)”象盖形,本义为盖子。食字所从的“皀”字甲骨文作:,其象:食器中堆满饭(小米饭)的形状(上部的数点表示饭散发的热气或香气)。食字由这两部分构成,但又不是如《说文》及《注》所认为的:食是会意字,意思由“亼”与“皀”两字所会。实际上(食)为象形字,象:食器中堆满饭并盖上盖子之形;它与(皀)字的意思相同都指:食器中堆满饭,二者仅有的不同在于(食)有盖子(皀)没有盖子。这是食字的本义,由这个意思可引出仅指食器中的饭食之食物,食物是供人吃的,由此又可指食用之食,如甲文(食麦)。在吃食的过程中食器中堆积如小山般的饭食会逐渐缺少,这就有了缺损义,由此又可指日月食,如(月有食)。吃食在一个时间段进行,由此又可指时间,如(大食)(小食)。  相似文献   

11.
2009年金秋九月,我穿越过四分之一生还希望的入学考试“独木桥”,到达“彼岸”——加入了博士候选人的行列开始读博。如今回首,蓦然发现,我其实并没有“上岸”,而是继续生活在“水”中,甚至是“水深火热”之中。“围城”内外,惟余“莽莽”,“围城人”语于斯,且看当下博士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当然,文中所及主要是全日制“普通类”博士生,在职或委培的情况略有不同,但是,他们的情状也并不好于“水深火热”)。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中的“之”字,主要有三类用法:作动词、作助词、作代词。“之”作动词时,一般表示“到、往”之意。这种用法较为少见,它在句子中作谓语,后面一般都有一个表示方位(或地点)的词语作“之”的宾语。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之”即为“到”的意思。又如“吾欲之南海”(《为学》)中的“之”亦为“往、到”之意。“之”作助词时,有三种情况:⑴作音节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可不译,常用在时间副词后。如“久之,蛇竟死”(《螳螂捕蛇》)。⑵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心照不宣”是常用的成语。《汉语成语词典》注:“彼此心里明白,不用说出来。”引《文选》潘岳文句“心照神交,惟我与子”为出处。这样注似乎也不错。其实这是从古人书中摘下来的四个字。古尺牍末尾常说请对方了解、理解、原谅之类的话为结束语,然后加“不宣”“不备”“不具”“不尽”“不一”“不亻赐”等等。表示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只好写到这里。这两个字也是一句话。所以“心照”二字属上,本应加句号的。请看:敬祈藻鉴。不宣。/统维亮察。不宣。顺请大安。不具。/惟希青察。不具。鹄候光临。不既。/百维珍重。不尽缕缕。馀客…  相似文献   

14.
“其”字是古汉语中运用较广泛的虚字之一。在《四书》这部民族文化源头的名著中,就有872个。剖析这872个“其”字,有如下五种用法(为眉目清晰在所析“其”字下加“△”标志)一、“其”字作代词“其”字作代词有称代和指代两种。(一)、“其”字作人称代词,有作自称与对称的。一般作他称。  相似文献   

15.
山东人民出版社(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P52注释对张生念白“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中“咱”字的解释是“代词,相当于‘我'”。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6.
(1)“笔者由此想到一个古代故事:有个知县字写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王玉华《字如人生》)(2)“走到酒楼门口,他抬头看见“德华酒楼”的店招,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煞是精神。”(楚天都市报《大字写人生》)(3)“一些医生不注意写字功的练习,不仅随便简写或用替代字写药名,而且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存心让人看不懂。”(39健康网《一字之差要了陈老太的命》)。  相似文献   

17.
研究《诗经》的“是”字,对探索先秦时代“是”字的性质及其发展,无疑大有种益。笔者以1979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十三经注疏》为版本,统计出《诗经》的“是”字在52篇诗中使用,共130例。下面分类通一考释。一“是”字用为指示代词(A)代表第一种格式,其余类推。格式中的X代表“是”字。S代表主语,加括号者表示主语可有可无。N代表名词或名词性成分。V代表动词调语,M代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下同。(1)“如贾三倍,君子是识。”(大雅·瞻仰)(2)“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3)“视民不,君子是则是。”(小…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小雅》中的145个“其”字句的基础上(重复出现不计),探讨“其”字的用法规律。“其”字作实词主要是代词和副词,作代词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在句首时全部是代词,可以作主语和宾语,在句中作代词时多是修饰名词的定语;作副词包括程度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作虚词时是助词、连词和语气词,作语词只有一例。  相似文献   

19.
河间市教师进修学校 刘丽颖 初中语文第二册,公刘《致黄浦江》诗歌中有“烂醉如泥的外国水兵”;又如《后汉书·周译传》有“一日不斋醉如泥”的句子。 查《中华成语大辞典》、《辞海》、《辞源》等可知:“烂醉如泥”的含义是形容喝酒过量,醉得昏昏沉沉,东倒西歪,瘫成一团的样子。但都未对“泥”字进行单独解释。 那么,为什么用“烂醉如泥”来形容醉得瘫成一团的样子呢?“泥”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20.
冰雪运动     
刘玮 《中学科技》2008,(2):14-15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