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的注释,有两条似觉欠妥。一、《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本将“临”字注为“靠近”这样以今解古,有失文意。“临”在古汉语中没有“靠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可作“靠近”解,意思是“在旁边儿”,没有方位性。文中已说明亭子在“泉上”,若将“临于泉上”解为“靠近在泉上”,显然不通。“临”在这里实际是“居高临下”的“临”,应该解作“居高处朝向下处”(《辞海》语词分册“临”字第一义项),这是“临”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文中介绍亭子用  相似文献   

3.
“计白当黑”是一种智慧的管理语言,它不同于管理上通常所谓的“留白”(简单的在管理诸方面留有“空白”),而是在态度上把“白”看得和“黑”一样重要,在策略上辩证地看待“白”与“黑”的关系,在方法上注重“白”与“黑”的转化,这是对“白”与“黑”的统筹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白”即所谓“不管”,“黑”即所谓“管”。当  相似文献   

4.
“好意思”在意义上依赖“不好意思”,在句法上依赖否定结构,需要出现在由“不”“没”构成的否定性结构中,或者出现在反预期结构中。“好意思”的否定依赖性源于“好意思”的历时演变过程,“好意思”成词晚于“不好意思”,是“不好意思”在反问句中的变形使用中产生了“好意思”。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说”与“写”两项基本功。锤炼“说”的基本功,要在上课中“说”,在“评课”中“说”,在“说课”中“说”,在“演课”中“说”;锤炼“写”的基本功,要能“写”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写”好课题。教师要凭借扎实的“说”与“写”的基本功,成长为能教书、会教书、教好书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6.
“在门外”的“在”是动词,“站在门外”的“在”是介词,“站在了门外”的“在”又成了动词,这种分析是不严肃的。本文认为只有一个“在”是动词,可称之为定向动词。与“在”用法相同的,还有“到、往、向”等。  相似文献   

7.
"词"和"辞"     
“词”和“辞”有时可以通用,有时不可通用。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要细加区别。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提高“兴趣”,在“兴趣”中探究“创新”,在“创新”中挖掘“潜能”,在“潜能”中找到“自信”,在“自信”中获得“成功”,这是本人在多年进行物理实验选修课教学的追求和尝试。  相似文献   

9.
“常”作为独立的哲学范畴,是理解《老子》“道”论的重要维度之一。“常”在时间上表现了“道”的恒久性,在空间上表现了“道”的稳定性。理解“常”需经过三重进境。首先,要明“常”之现象。“常”在万物的生命历程中表现为“复命”,在万物的生命状态上表现为“知和”。其次,要达“常”之本质。“常”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了“道”循环往复的周行过程,在空间维度上呈现了“道”比于赤子的和谐状态。最后,要显“常”之价值。“常”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去,政治化为“无为”之道与“损益”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下午,曾金老师同杨教授的小外孙小聪一起在家里看书。忽然,小聪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曾叔叔,上午你讲的单句很有趣。我们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上讲了句子的六种成分,请您用一种简便易记的方法,讲一讲怎样划分句子成分吧!”“嗬,你真会出难题呀!”曾老师放下手中的书说:“顺口溜好记吧?”“好记。”“那么,我给你编一首顺口溜,把常用的六种句子成分归纳进去,你看好不好?”“好!”于是,曾老师教小聪背诵了下面这首歌——划分句子成分,“主干”“分枝”记清: “分枝”“定”“状”“补语”, “主干”“主语”“谓”“宾”。主语常居“谓”前,宾语动词后跟。“定”在“主”“宾”之前,常用“的”字相承。状语常在“谓”前,“补”在谓语后行。以上一般情况,另有变化分清: 句中强调谓语,或表强烈感情, 在此情况之下,“谓”在主语前行。状语最不安分,位置最不固定: 多在“主”后“谓”前,“地”字中间相承; 表示时间地点,又在“主”前立定; 有的还可还原,这是检查标准。如果时间出现,地点同时来临。时间名词作“状”,“主”是地点担承。介词词组在首,非“主”是“状”或“定”; 有时“状”在句末,但须结队而行。介词词组在尾,是“补”很少是“宾”。宾语若要提前,介词、代词前引; 有时“宾”居句首,逗号在后停顿。记住变化规律,句子成分好分。  相似文献   

11.
教 育要面向未来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必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 ,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主体性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自立、自主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自由发散 ,探索创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 ,与创造能力直接联系。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提高教学效率 ,起到十分明显的作用。“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中“习” ,在“学”中“悟” ;在“习”中“学” ,在“习”中“悟” ;在“悟”中“学” ,在“悟”中“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充分发挥学生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对师德教育“真真切切”的重视中,某些“师德问题”反被“忽视”了,出现了多层面的“缺失”现象。在教育起点上,存在着受教者内在“信念性”和教育者施教“理念性”的缺失;在“真善美”关系上,存在着师德师智师艺结构“融通性”和功能“转化性”的缺失;在教育“影响力”上,存在着横向“聚合性”和纵向“连续性”的缺失;在修行实践上,存在着榜样“示范性”和自我“独立性”的缺失。  相似文献   

13.
一、绪论
  最近,学习韩语的人越来越多,对韩语语法感兴趣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但是韩语初学者想要学好“”及其相关的语法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汉语中表示“所在”和“所有”意思的词有两个,即“在”和“有”,而韩语中却只有“”一个。为了使韩语初学者更好地学习和深入理解“”,我认为有必要将韩语中的“”和汉语中的“在”、“有”进行比较并分析得出结论以供韩语初学者进行参考。本文首先分析“”并对“”的多意语构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这之后分析“在”、“有”的意思及其功能和用法;最后比较“”和“在”、“有”,并通过大量的例句具体分析“”和“在”、“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不”是表示否定的副词,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中经常运用。可是在口语中,由于相邻音节的相互影响或表情达意的需要,“不”字的读音也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注意到了吗?“不”的本调音读bù,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读本调音:1.单独念,或在词句末尾。如“不,我不。”“你去不?”“我偏不。”2.在阴平、阳平、上声和轻声字前,即在非去声前。如“不吃不喝”“不行”“不好”“不了(le)”。“不”在下列情况下,就变调了:1.“不”在去声前,变阳平bú。如“不对”“不在”“不唱”等。2.“不”夹在调语中间,则变轻声bu。如“干不干”“想不想”“听不见…  相似文献   

15.
“以直报怨”、“直在其中”的“直”,留给了人们千年不休的争论。“以直报怨”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不受礼法约束的“直性”的方式;“直在其中”中的“直”,既不是“正直”,也不是“对等”的意思,而是发乎内心率直的孝亲之理。孔子提倡“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同意“父子相隐,直在其中”,说明孔子的“直”论所标举的内涵,包含着他探寻社会治理良策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6.
说“有X于”     
“有X于”指的是“有利于”“有损于”“有志于”“有别于”等词语形式。有的“有X”形式在一些辞书中有所收录,如《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有赖”“有利”“有益”等等,这些词要么在注释中注明常跟“于”连用,要么在例证中加“于”使用。因此有必要把“有X于”作为一种格式提出并加以考察分析。一、结构构成“有X于”由三部分构成:“有”+“X”+“于”。“有”表示“领有、具有”,后面不能加“着、了、过”。“有”跟“无”相对,也有“无X于”的形式,如“无益于”“无济于”“无损于”“无愧于”“无异于”等。“X”经常由单音节的名词…  相似文献   

17.
关于《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有四处值得商榷:1 “开垦南泥湾的部队除了在打仗练兵和进行政治文化学习而外,甚至能够纺毛线给指战员做军装呢。” 句中的“除了”和“在”没有必要并存。“除了”……“而外”,结构是完整的,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加个“在”。当然,如果删去“除了”,只用“在”也可以。“除了”之后跟着的词语“打仗练兵”、“政治、文化学习”,显然是部队的第一任务,“甚至”所跟的是第二任务,有强调的意味。除了第一任务而外,甚至还能完成第二任务,这样,还有什么必要用“在”呢?“在”是一个“赘疣”。  相似文献   

18.
信件的代称     
在我国古代,信件一般称为“书”,还称为“简”、“笺”、“牍”、“札”、“素”等。“简”是竹片,“笺”是小竹片,“牍”是木板,“札”是小木板,“素”是白色的绢。这些都是当时写信的材料。因为到了汉代才出现纸张,在这以前信件都是写在竹片、木板,丝织品上。由  相似文献   

19.
老话新说     
人喜新最多只有三十天,所以新婚只有蜜“月”。人的忍耐多数只能三十天,所以工作多是按月付薪。结婚是“人生”大事,更是合法“生人”的一道手续。相反的个性,结婚时叫“互补”;离婚时叫“个性不合”。女人的“折旧率”煞是惊人:从“新”娘到“老”婆,只消一个晚上。相亲是“经销”,恋爱是“直销”,而“抛绣球”是“招标”。婚姻是“牢笼”,所以有些男女在婚后常常“喜出”、“望外”。在爱情中,有人“视死如归”;在婚姻中,有人“视归如死”。在大排长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是“龙的传人”。男人不承认喝“花酒”,只说是去“花”钱喝“酒…  相似文献   

20.
“多”字的基本义是“数量大”,与“少”或“寡”相对。而在“你别多心”“你别多嘴”中是”过分的,不必要”的意思。在“他有50多岁”“大概有60多吨重”中是“零头”的意思。在“张三的为人比李四强多了”“去比不去强得多”中是“程度大”的意思。以上的“多”是用如形容词。“多”字有时也用如动词,如“这月的利润多了”“今天的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