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生物圈演化研究是全球的重要研究课题 全球变化的状况和演变趋向已经引起了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这一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做为当前地学和生物学的科学研究前沿领域,成为科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5):370-372,397
1 首席科学家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副主席 ,并在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和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APN)科学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新领域的开拓工作 ,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全球增暖及其区域影响、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区域环境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等方面完成专著、译著等 6部 ,发表学术论…  相似文献   

3.
李勉 《青海科技》2014,(1):90-91
<正>1986年,美国石油大亨爱德华·巴斯为了扩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出资2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区动工兴建了仿真地球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圈2号"工程。之所以取名"生物圈2号",是把地球作为"生物圈1号"。后来因为空气恶化,最初原定两年的生态实验被迫提前结束,"生物圈2号"工程以失败告终。"生物圈2号"计划的目的"生物圈2号"计划的目的是想研究人类和约四千种动植物,在密封且与外界隔绝的人造系统中,是否可以经由系统内的空气、水、营  相似文献   

4.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地球高纬度地区不断驱动着全球变化,同时也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极地拥有过去地球系统演变的独特信息,对认识地球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其存在和变化对大气、水资源和水循环、生态系统、陆地和海洋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地球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从冰冻圈形成和变化机理与过程,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到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和适应,以及区域和全球经济社会的服务功能等的集成,发展成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冰冻圈科学。冰冻圈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与"未来地球""地球委员会"等倡导的方向相一致,具有国际前瞻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圈一词是1875年由奥地利地质学家爱特德·苏斯提出来的。它指的是地球表面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科学家们把生命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美国一些自称为“太空生物圈冒险家”的学者出于对太空旅行和人类是否能移居到月球上生活的极大兴趣,于1984年开始设计并建造了模拟地球情形的“生物圈2号”,使它作为一个实验基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研究生态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植物、动物,特别是人能否长期生活在里面。  相似文献   

7.
陆龙骅 《百科知识》2007,(4S):10-12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单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通过这些相互作用,地球高纬度地区不断驱动着全球变化,同时也深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极地拥有过去地球系统演变的独特信息,对认识地球系统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形成的地球圈层,这些层圈构成了地球巨系统。由于人类既是这些圈层长期演化的产物,又对这些圈层产生重要影响,人类社会已成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圈。地球巨系统还与太阳系,甚至宇宙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转换,因而它是一个开放的巨系统。全球变化研究就是通过对地球巨系统各个要素变化的研究,对各要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以及对这个巨系统与其环境即太阳系、宇  相似文献   

9.
居世界前列的我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全球范围内突出的环境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由于地球各层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整体,同时,环境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为此,国际学术界认为应把环境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在这一学术思想指导下,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ICSU)于80年代后期制订了国际地圈-生物圈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并于90年代初将“过去全球变化”(PAGES)列为5个核心项目之一,国际地科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一道制订了“地球过程与全球变化”的研究规划。围绕这一主题,世界各国依据本国实际,发挥地区优势,选择适当突破口(如冰岩芯记录,深海沉积等),纷纷确定本国的研究方案。  相似文献   

10.
1 顺应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形成纵横交错的资助体系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我们目前唯一生存环境-地球的基础科学.地球科学通过对塑造地球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以及地球深部内层和日地空间等)的过程以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加深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并应用这种认识去解决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供给、环境优化和灾害减轻等重大问题.一种基于行星地球的科学议程为人们所共识,包括对地球行星的结构、能量和动力、生态、新陈代谢等基本领域的研究.旨在对地球系统组成及其相互作用的变化的认识,并对未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1.
从未来土壤学看环境与生态优先研究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土壤学已由原来仅研究土壤本身向土壤圈及其与各圈层之间关系的方向扩展。土壤圈是地球上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交界面上的一个圈层,它处于四个圈层的中心,既是地球各圈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枢纽,又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土壤圈与其它圈层物质交换影响全球变化,通过人为活动对土壤圈的强烈作用,对人类生存与环境起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是由各国政府及非官方国际组织间合作进行的一项生态学研究计划。其目的是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共同努力,研究生物圈及其不同区域的结构与功能,系统观察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的生物圈及其资源的变化以及对人类本身带来的影响,为合理利用与保护生物圈资源,改善全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该计划自开展以来,已有八年的历史,目前已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阶段转入广泛开展工作阶段。据统计,现在已有九十四个国家成立了“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进行了十四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地球表面各个圈层,如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都相应地要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时期,各种自然灾害将频繁出现,人类正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因此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世界地球科学研究的焦点。这一问题的提出,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观测发生在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中的全球尺度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揭示这些变化的内在机制和  相似文献   

14.
由国际生物圈计划 (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空间计划 (IHD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和国际多样性研究计划 (DIVERSITAS)等共同组织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于 2 0 0 1年 7月 10— 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主题是“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近 10 0个国家和地区约 2 0 0 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其中中国科学家近 80人 (含台湾 )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约占一半。大会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特别研讨专题四部分。IGBP主席Moore教授做了“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 :趋向于科学理解全球变化”的大会…  相似文献   

15.
世界数据中心中国中心(WDC-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数据中心(WDC——World Data Center)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cientific Unions)的科学组织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按照国科联所认可的程序和标准对有保存和交换价值的地球、空间和环境科学领域的数据进行收集、管理、交换和服务。同时,又应国科联的要求,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科学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计划)”、“国际岩石圈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申明要保存的数据的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是近年来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动议组织的,以全球变化研究为中心的重大的前沿性国际科学计划。经过两年的可行性研究,IGBP的提案已在去年的ICSU第二十一届全会上获得通过。并成立了一个由十九人组成的地圈、生物圈特别委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制定、实施和协调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21年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50周年。我国于1973年加入这一全球性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并于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近50年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理念与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实践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即将召开和人与生物圈计划发起50周年之际,文章回顾了这一计划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行业背景,以及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新需求,就工作高质量推进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白垩纪以来地外星体撞击效应对植物演化影响的新思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外星体撞击引发的全球环境变化的巨大效应日益受到关注。植物作为敏感的环境指示,从植被组成和演替、类群分布和分化、形态和结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次上,对这种撞击引发的全球变化都应有所反映。从地学与生物学角度,协同研究撞击效应与植物演化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与规律,成为有关学科发展的前沿。  相似文献   

20.
中国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循环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全球碳源和碳汇之间的不平衡 ,使得研究生物圈碳循环日趋重要。阐述了全球生物圈碳循环的科学问题及我国进行陆地和近海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