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填空题1)张天翼在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是__。2)《在祠堂里》是__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是__。3)野猫子、小黑牛、魏大爷是、在中描写的主要人物。4)吴组缃表现农村“人心大变”最重要的三篇小说是__、__和《樊家铺》。5)鲁迅的小说集__由八篇历史小说组成,其中,《补天》原名__。  相似文献   

2.
1 填空题 1)张天翼在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是_____。 2)《在祠堂里》是____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是_____。 3)野猫子、小黑牛、魏大爷是_____在____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4)吴组缃表现农村“人心大变”最重要的三篇小说是_____、______和《樊家铺》。 5)鲁迅的小说集_____由八篇历史小说组成,其中,《补天》原名_____。 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_、_____和《残冬》。 7)吴荪甫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是_____和_____。 8)_____简称“剧联”,它的前身是____与摩登剧社联合发起成立的“上海剧团联合会”。  相似文献   

3.
l填空题: 1)张天翼在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是 2)炙在祠堂里》是_________最优秀的小说之 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是______。 3)野猫子、小黑牛、魏大爷是_在 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4)吴组细表现农村“人心大变”最重要的三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樊家铺》。 5)鲁迅的小说集由八篇历史小说组成,其中,(补天》原名________。 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______和《残冬》。 7)吴荪甫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是和 8)__________简称“剧联”,它的前身是 与摩登剧社联合发起成立的“上海剧团联合会”。 9)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 和‘青龙潭》。 1…  相似文献   

4.
在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中,台静农是很有成就的一个。他和鲁迅同是“未名社”成员,又是鲁迅的学生,同鲁迅过从甚密,他的“乡土文学”创作从内容到风格,都受到鲁迅很大的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大多作于一九二六——一九二八年。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地之子》和《建塔者》。 在鲁迅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中,选入四篇小说的作家只有三个:一个是鲁迅自己,一个是陈炜谟,另一个就是台静农。由此可见,鲁迅对台静农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多么重视。本文拟从作品的选材、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的艺术结构等方面,对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作一个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茅盾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作家,同时他也是堪与鲁迅媲美的短篇小说作家。在新发现的鲁迅与斯诺谈话记录手稿中,斯诺问鲁迅“最好的短篇小说家是谁?”,鲁迅就说是“茅盾、丁玲……”。1980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上下两册)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1篇,约56.8万字。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全集》第八卷(小说八集)、第九卷(小说九集)收入茅盾短篇小说作品54篇,新收入的作品是《自杀》、《泥泞》和《牯岭之秋》三篇,约4.7万字,加上原有的作品,茅盾短篇小说的总字数约为61.5万字。  相似文献   

6.
l填空题: l)张夭翼在三十年代的代表作是 2)‘在祠堂里》是______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3)野猫子、小黑牛、魏大爷是_在 __中描写的主要人物。 4)吴组细表现农村“人心大变”最重要的三篇小说是____、______和(樊家铺》。 5)鲁迅的小说集__由八篇历史小说组成,其中,(补夭》原名____〕 6)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____和《残冬》。 7)吴荪甫手下的两位得力干将是和_______。 8)____简称“剧联”,它的前身是__与摩登剧社联合发起成立的“上海剧团联合会”。 9)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______和《青龙潭》。10)夏衍的主要…  相似文献   

7.
《药》辩     
《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和鲁迅当时其他作品一起,由于“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不仅在发表的当时,曾在广  相似文献   

8.
一、《一件小事》 (一)本文的写作时间和发表的刊物以哪种说法为是? 本文的写作时间,作者在篇末写的是1920年7月。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本文的写作日期。关于发表的刊物,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副刊》上,有的说是发表在《<晨报>创刊纪念增刊》上。 经查阅“五四”时期主要报刊的目录,本文是发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劳动专号)上。因而本文的写作时间最晚也在1919年12月以前。从《鲁迅日记》的有关记载来看,1919年11月中,下旬,他和《晨报》都有函件来往,可能是有关本文的。文末写的日期,当是在编入《呐喊》小说集时,作者补记时错记了。 (二)为什么不宜把作品中的“我”与鲁迅完全等同起来? 在小说创作中,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人公或作为展开情节的线索,是常见的方法。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主要根据主题和题材的需要,如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因为写的是历史题材,没有一篇用第一人称。如《呐喊》、《傍徨》两部小说集中,25篇作品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11篇。 用第一人称写的小说不能完全当真人真事看待。分析《一件小事》这篇作品时,不能把“我”和鲁迅等同起来。一是鲁迅当时的思想境界大大超过了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共收入小说二十五篇,其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作品中有“我”这个人物。小说创作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本来是作家创作时自由选择来完成作品的一种手段。但是,有人却认定鲁迅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或者干脆说“我”就是鲁迅。对此观点,不敢苟同,提出管见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曾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作过扼要的自评。鲁迅自认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是有新的进展的,即“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今天,我们仔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不能不佩服鲁迅的目光的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给左联作家作品所写的“序”和“小引”中,《叶紫作〈丰收〉序》是极其重要的一篇。在这篇仅千字的序文中,鲁迅站在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的基本经验和社会功能的高度,极其概括而精当地评介  相似文献   

12.
“谴责小说”是中国旧体小说的一种。这一名称见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现收入新版《鲁迅全集》第九卷)。该书的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谴贡》中,把李宝嘉(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孳海花》等作品列入“谴责小说”一类。这类小说产生于清末戊成变法维新  相似文献   

13.
<正>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学习和研究现代文学尤其鲁迅作品的读者、学者时常提到它。人们对这篇小说的深刻思想和战斗意义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而对“狂人”形象及其语言的认识,却有很大分歧。有感于一些论者对“征人”语言的特点似乎注意不够,很少具体论析,我以小说的首尾两节为例,写了《“狂人”和月光》等三篇札记,试图阐述鲁迅在日记前的小序里已指明的“狂人”语言的特点。拙文承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者厚爱,发表在该刊一九八二年第一辑。我在札记之二《对于日记第一节的时解》(以下简称《理解》)中,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的小说收录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这三部小说集中,共三十三篇小说。自从鲁迅小说问世以来,为其所创作的插图数不胜数。其中,著名画家丁聪先生所创作的鲁迅小说插图是公认的优秀之作。李一氓先生曾这样评价丁聪的鲁迅小说插图:“这三卜三幅插图,是三十三篇小说插图的标本”,“每个小说人物的要害,都被他捉着了”。  相似文献   

15.
鲁迅小说中固然有《白光》式的“独角戏”,有《示众》型的“群象体”,还有《风波》之类很难判定其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篇什,但就多数作品而言,其中的人物形象确有轻重主次之分。对鲁迅小说中主人公的分析探讨代不乏人,高论迭出,而对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综合考察似尚不多见。本文拟着重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检视一下鲁迅小说中次要人物的艺术功能,借以窥探作者的艺术匠心,以供今日短篇小说创作之借鉴。次要人物是一篇小说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一定的结构和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生活环境组成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共同实现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因而,在一个高明的作家手里,一篇小说的次要人物不应该是游离的,更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它和作品的其它要素胶结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加深,发挥着多方面的艺术功能。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看到的情形正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药》辩     
<正>《药》是鲁迅在“五四”爆发前夕继《狂人日记》、《孔乙己》之后,所写的第三篇小说在鲁迅的创作中,它是属于那些最早“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重要作品之一。解放后不论是在高等院校文科教学中或是中学的语文教学中,都一直把它列为重要的教材。因此如何准确地分析与理解这一作品的内容,也一直是受到人们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春蚕》、《丰收》和《多收了三五斗》都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初我国农村出现的“丰收成灾”这一现实的作品。三部作品都对导致“丰收成灾”这一悲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各自的追寻。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剖析,对它们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个性进行了比较研究,表达了对三位作家的共同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敬意。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19.
<正>因为联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把《孔乙己》《社戏》《故乡》三篇小说放在一起,发现了三篇小说都有“豆”在其中。《孔乙己》中有茴香豆,此豆和孔乙己关系密切;《社戏》中有罗汉豆,此豆在江南水乡很普遍,蕴含着平桥村的风味和人情;《故乡》中有干青豆,此豆乃闰土送“我”的“礼物”。三豆虽至微,但都有深义。笔者从三个方面解读小说中的“豆”,以窥探鲁迅先生文笔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者),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