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是隐喻的海洋。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既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隐喻。隐喻反映文化,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隐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于诗歌的翻译,目前主要是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的较多,本文正是基于跨文化的视角,进而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策略,期望其对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语义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把隐喻和影视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并不多.文章先回顾历史,分析隐喻和影像强强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论述几乎所有的影像手段,都可以被用来进行隐喻;再论述几乎所有的属人内容,都可以被隐喻到影像中去.最后,文章指出:影像,既是一个隐喻的世界,又是对于世界的隐喻,从而为人类更好地创制影像、理解世界,提供了便利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隐喻与诗歌的紧密关系造就了隐喻的文化解读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以毛泽东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英译本为例分别从词、句以及文本的不同层面来探讨诗歌中隐喻的文化解读,并进一步研析在隐喻的不同文化解读中译者如何为其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间的疏离进行处理。实际上,对诗歌隐喻的文化解读是一次再创作,它使得原词隐喻在译文中呈现出新的意义,而译文读者则通过隐喻的解读增进了对诗人和诗词的世界的领略和认知。  相似文献   

4.
自Lakoff和Johnson在1980年合著出版《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以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认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媒介。诗歌是隐喻的海洋,该文以舒婷《致橡树》为基点,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耶夫?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心里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来研究小说《追风筝的人》中对话者怎样顺应这三个世界,从而达到良好的交际目的。旨在证明顺应论对于分析小说对话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帮助我们对世界进行概念化认知的工具。本文试从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探索隐喻和诗歌的关系,分析隐喻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以及隐喻为诗歌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文学效果,帮助读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爱情诗歌通常被称为是语言的精华和最高运用形式。爱情诗歌常常具有模糊的意象特征,其中会运用大量的意象进行隐喻,从而增加诗歌的意境美。隐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技巧,是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的一种体现,是人们认识世界、对世界感知的一种重要手段。爱伦坡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本文将以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为载体对爱情诗歌中的隐喻艺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坤 《华章》2011,(36)
本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为依据来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对社交世界的顺应.即对权力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背景和文化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的、语义的现象,更是一种语用的、认知的现象.诗歌中隐喻的使用是诗人追求最佳关联的结果,因此隐喻的理解是一种明示推理交际,是读者在适当的认知语境下寻求最佳关联而取得语境效果的过程.以隐喻的认知语用观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英语诗歌中的语篇隐喻为实例,可以进一步认识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人本性,并结合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语言的境界就在于它能够在看似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思维中,赋予隐喻以新颖性,同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理解的争论也正是认知语境具有人本性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认知语境人本性,并结合诗歌语言的隐喻性的特点,谈谈如何理解诗歌中的隐喻。诗歌语言的境界就在于它能够在看似记忆中已经存在的经验和思维中,赋予隐喻以新颖性,同时人们对诗歌隐喻理解的争论也正是认知语境具有人本性的最好体现。一、认知语境的理论背影认知语境观是Sperber & Wilson在关联理论中提出的。关联理论认为,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在于大脑  相似文献   

12.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会话进行语境顺应性分析,证实了以顺应论分析小说人物话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赏析小说人物会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隐喻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解读诗歌张力的成因,即通过突显、忽略和遮蔽的方式达到目标域和源域间子集的映射。以狄金森的三首"死亡"诗歌为例,分析了她诗歌中无穷的隐喻张力。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认知世界的方式.隐喻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多重价值.它对丰富教师的语言、诗歌作品的解读、认知模式的建构、文化内涵的挖掘、人际关系的润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隐喻能力的培养,复兴隐喻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素以其诗歌富含奇思妙喻,思辨性强,想象奇特而著称。"死亡"是邓恩诗歌中的主题之一,有关死亡意象与死亡隐喻的诗歌占很大比例。本文拟从认知视角,借助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约翰·邓恩诗歌中的死亡概念隐喻,并对其诗歌中大量死亡隐喻的创作原因作进一步分析,以欣赏邓恩诗歌中死亡概念隐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认知语言学家的眼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手段。在 Lakoff & Johnson 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的隐喻现象进行认知解读,旨在说明其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广泛流传有赖于隐喻的大量确切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Verschueren在1999年提出的顺应论,对隐喻喻体的选择进行顺应性的阐释。借助顺应论对语境相关因素的分析维度,主要考虑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三个因素对喻体选择的作用。研究表明,喻体的选择是一个对语境做出顺应的过程,通过对具体的物质、社交和心理世界的顺应,适合语境的隐喻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建构和解读诗歌语篇的有效策略,在诗歌中具有思维、认知和组织功能。隐喻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过程,也建构了英语诗歌的蕴意。源域和目标域的相映射,实现了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诗人以源域意象为载体,通过源域链条和目标域链条的映射,实现语篇连贯。本文以具体的英语诗歌为实例,分析了隐喻在语篇中对于剖析诗人的思维活动、诗篇内涵和结构组织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在诗歌主题与中心隐喻框架下源域意象连贯和隐喻连贯对于构成诗歌语篇连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朱家艳 《海外英语》2016,(4):229-230
该分析从语用学的角度切入,以2013年奥巴马的就职演讲语篇为蓝本,在顺应论的框架下探索奥巴马演讲语篇中同一主位推进模式对现实的物质世界、社交世界以及心理世界的顺应,从而解释奥巴马的演讲语篇青睐同一主位推进模式的原因,为分析类似的政治演讲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隐喻是系统地、单向地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投射。隐喻认知是人类认知世界,特别是抽象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创造新的意义、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隐喻起到中介的认知功能。在语用学的视角下,动态的语境是理解诗歌隐喻的“桥梁”,人们运用动态的语境可以更好地认知和理解诗歌中新的、抽象的、不清楚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