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发挥创意产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必须对创意产业进行清晰的要素界定和逻辑解释.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创意产业源于文化产业,但创意产业又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天然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探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对两大产业发展的潜力以及第三产业结构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的分析,运用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选取广州2007-2013年数据对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和协调水平在不断提高。并进一步完善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部分文化产业集群内的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得数据,对知识共享、网络外部性和产业集聚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产业集聚有一定程度的相关;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与产业集聚都有较大程度的相关;集群内组织间知识共享与网络外部性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也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文化产业集群内组织间的知识共享通过加强网络外部性而间接地影响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  相似文献   

4.
周梁 《中国科技信息》2006,(19):240-241,244
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而社会的就业趋势可以通过产业发展的动向观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逐步发展,人们的消费正逐渐由物旗向精神文化的消费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在高等职业办学方针指导下,人文类专业应该密切联系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找准定位,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人才,实现学校同产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论河南旅游业与相关产业之融合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产业作为一项与其他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与相关产业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本文重点将探讨旅游业与大产业的关系及融合发展问题,主要包括旅游业与农业、旅游业与林业、旅游业与工业、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抓文化产业骨干队伍建设,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我们以挖掘四川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四川文化品牌、加强产业动作为主题,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实践成功人士,举办文化产业品牌项目培训班,通过以上措施相途径使大家充实了理论、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提高了能力。目前,这部分人已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后备骨干,有效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茂生  闫慧  叶元龄  李璐 《情报科学》2008,28(11):1601-1605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学术界对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认识有5种观点:等同关系、包含关系(两种)、交叉关系和并列关系;笔者通过比较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以及二者的产业统计范畴得出结论,内容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交叉关系.  相似文献   

8.
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多元化的产业主体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彭南林 《中国软科学》2004,(10):143-148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产业主体的多元化,合理的产业主体结构是衡量产业发展是否成熟的标志。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化模式的构建与文化管理体制和制度环境有关。建立有序、开放与法治相结合的文化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构建文化产业组织,鼓励创意企业发展,完善产业促进政策,在并非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的领域,利用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主体多元化和梯度竞争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产业整合与产业协同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产业整合的内涵.分析了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的含义与实质,论述了二者整合与协同的重要意义,并从操作层面探讨了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整合与协同的层次、内容、障碍和关键成功因素等.  相似文献   

10.
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扩大公众消费需求、推动中国文化资本全球化,是陕西文化产业应该抓住的历史机遇.目前陕西文化产业存在诸多问题:文化结构调整缓慢,政策法规不完善;融资投资较难;文化消费问题重视不足;等等.“十二五”期间,陕西文化产业应该提高自身融合其他产业的能力,推进产业融合进程;与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提升城市传媒整合能力,促进市民消费,争取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加入WTO,来自全球一体化市场的文化冲击,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当今大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市场所辐射到的上下游产业、整体文化产业年产值,核心产业的社会影响、民族文化产业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冲击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业能带动传统经济发展,而产教融合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借助CiteSpace计量软件对有关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文献进行研究分析,使用案例分析法对湖南工业大学的产教融合案例进行了研究,指出:湖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亟需政策引导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从产教融合模式发展上找出新道路。  相似文献   

13.
通过汇总2006年~2015年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增加值分析两者的发展趋势,并采用耦合关联评价模型测算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耦合关联度,结果表明:两大产业目前处于协同发展阶段,融合趋势逐步上升,文化金融业等系列发展措施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提高两大产业间的互利发展,从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发展建议,即:创新文化产业内容、丰富金融业的产品、完善国家政策导向和创新文化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基本特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有着与现代产业三大显著区别,只有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才能出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企业积极投入文化产业和社会支持文化产业的良性局面。  相似文献   

15.
吴利华  张宗扬  顾金亮 《软科学》2011,25(12):29-32
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利用改进的产业关联系数矩阵,分析文化产业的特性及其产业链。实证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为最终需求型产业,在其需求结构中,政府消费占据了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上游产业有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专用化学产品制造业,下游产业有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教育业;文化产业的上、下游产业较为传统,与现代信息传输、先进制造等产业关联较弱。文化产业对自身的关联程度较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在突破自身路径依赖的同时加大拓宽自身产业链。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迫使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提前到来,而具有人才优势的文化企业则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为给文化产业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同时考虑到不同领域的人才培养千差万别,就需要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专题研究,促进文化产业人才为发展文化产业赋能。文章首先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历程进行梳理,然后从协同论的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特征,最后深入分析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各主体间的协同机制,从而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实践提供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网络经济下的网络游戏与动漫产业合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在我国,游戏和动漫是数字内容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在欧、美、韩、日等国家、游戏与动漫产业已是其文化产业支柱之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文化产业也将向世界开放,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海外文化势力,尤其是产业规模、商业运  相似文献   

18.
制度与技术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既对立又统一的两大核心驱动因素。传统方法是将两者分开研究,在此引入协同思维,基于2000—2011年数据对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2年来,制度与技术交互创新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二者实现基本有效的创新协同;但从制度创新四维度与技术创新四要素间的交互因子回归分析来看,2000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仅在7个分项上实现协同促进了产业发展,而在另外9个分项上未实现有效协同,甚至有2个分项对产业发展产生阻滞。鉴于此,建构了协同的网络文化产业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化产业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有很大发展,但对地区的带动效益并不明显,各地文化产业定位与发展模式不清。从推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角度出发,提出本土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分析了其发展模式,并列出影响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因子体系,认为建立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依托地区经济构筑产业发展本地网络与外部渠道是本土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20.
黄春 《科技广场》2013,(8):225-231
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形成良好互动是未来实现旅游产业增值的有效尝试与举措。江西省的文化旅游开发是尝试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互动模式的有效范本。本文以"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探讨"为课题,深入分析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基础,阐释其发展的先天优势以及发展制肘,进而从宏观的角度为江西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提出发展格局上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