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戈  张毓祺 《传媒》2018,(13):70-73
广告在将网络影视剧内容吸引力变现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传统贴片广告和植入广告难以满足当前网络影视剧的广告需求,一种更符合网生代观众需求的新形态广告——创意中插广告受到影视剧制作者、广告商和观众三方的欢迎.文章通过对当前收视率高、口碑较好的网络影视剧创意中插入的广告进行分析,思考创意中插广告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影视剧广告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是收视之王",播出优秀的影视剧是当前各级电视台争夺观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全国有实力的电视台都不惜斥巨资来垄断和独占优秀剧源。城市电视台作为全国电视网中的弱势媒体该怎样来应对,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电视收视率指标的选择与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电视业界有一个共识:即电视频道之间的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电视台需从收视率及其系列指标中了解并发现观众,以便有针对性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阚乃庆 《视听界》2008,(3):51-52
从全国市场看,新闻、综艺、影视剧三分天下。在江苏市场,江苏综艺频道仍为娱乐节目的龙头老大。2007年底,据央视一索福瑞公司的省网数据,江苏综艺频道晚间五小时的综合收视率为2.22,收视份额为5.57,收视的综合排名在全省位居第三,仅次于江苏卫视和央视一套,保持了省级地面频道中的强势地位。从观众构成上来看,  相似文献   

5.
李书贤 《传媒》2024,(8):45-47
国内主旋律影视剧通过内容表达等创新,不仅能够成功涵化观众,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共同意识的构建。主旋律影视剧的创新方式,主要有还原真实故事与人性、含蓄表达深情、带领观众回归精神家园等。这些创新既能与观众完成精神共振,也有助于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而构建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本文从真人真事真情、独特中国式审美、厚重家国情怀三个方面探讨主旋律影视剧的社会意义,以期为影视行业相关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观众收视心理研究与电视收视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观众是构成电视消费市场的首要因素。对电视观众的研究,现在虽然越来越被电视台所重视,但在栏目的策划和影视剧的编排上,我们更多研究的还只是收视对象的成分构成,也就是节目是做给谁看的;而对观众的收视心理,研究得还远远不够。即便是由权威机构提供的收视率调查数据分析,也是从收视群的组成成分入手,而对于观众的收视心理,即节目为什么会赢得观众青睐或为什么不受观众欢迎,则涉及得并不充分。  相似文献   

7.
美国电视收视率调查的方法不拘一格,既有传统的方法,又有创新的方法。目前流行的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请观众填写固定的调查表格收视率调查机构选择某一城市或某一范围的观众,以家庭或以个人为单位,请观众填写表格。表格有若干栏目,要求观众一一填写。为了酬谢观众的配合,调查机构还付给观众一点钱。二、请观众记“电视日记”为了搞清楚观众每天看电视的习惯、爱好等等,收视率调查机构请观众每天记日记。这种日记本是由调查机构  相似文献   

8.
电视民生新闻导视如果精彩往往能吸引并留住观众,对于提高收视率起到显著作用,反之可能造成观众的流失。因此,有必要从内容构成、文字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民生新闻导视的基本特点和撰写技巧,进一步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毋庸置疑,媒体本身与影视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之间具有某种功能性契合.媒体经常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对影视剧的拍摄花絮和社会反馈信息加以综合传播并形成一种影视剧文化传播的"粘着效应".这种热点效应足以引起业界关注、学界响应,并可以进一步转化整合成影视剧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10.
目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评价渠道大致有三处:一是业内专家的评价,二是电视观众的评价,三是调查公司收视率的评价。业内专家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台长、总编、中心主任等电视台内的领导、电视从业人员、学者专家等。电视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评价手段主要有观众来信、观众来电、互联网发帖等。调查公司对收视率的采集主要来自机顶盒采录、电视收看记录,从统计学原理方面解释收视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近期的央视索福瑞收视统计分析显示,地域性正在成为影响观众收视的基本因素。从春节期间在全国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的收视情况来看,其收视率高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变化:越往北收视率越高,越往南收视率越低。这一现象说明观众对地域特色是相当敏感的,抓住了地域特色,也就等于抓住了牵动观众视觉的敏感神经。然而这一规律并没有在业界得到充分的认识和运用。以生活服务类节目为例,目前大多生活服务类节目程式化、雷同化明显,地方化特色不足。这也就意味着观众从我们的节目中获得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也可以从其他频道获得。  相似文献   

12.
在时下竞争激烈的收视率大战中,电视工作者无不绞尽脑汁、想尽办法来提高节目的吸引力,提高收视率。在节目录制现场引进观众的参与是一个普遍采用的措施。于是,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越来越多的节目中出现了现场观众,从中央台到地方台,从新闻节目到娱乐节目,从体育节目到生活节目。稍具电视工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引进现场观众无疑会给节目制作增加不小的难度,但制作者们仍然乐此不疲。那么,现场观众是否真的是提高收视率的灵丹妙药呢?本文将选取娱乐节目为样本,对现场观众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加以分析。 在娱乐节目中,引进现场观众…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的是绿色收视率". "高收视率不等于节目健康". "观众看好不等于节目导向正确". 这类对相亲类电视节目的批评,不时出现在媒体上.从大意看并无错处,抵制"三俗"也是大家的心声,但如果换位成观众,以上语意也可以理解为:"收视率中有不环保的成分,观众中有欣赏不健康节目的人群,有把握不了文化导向的人".对观众电视文化的鉴赏力,我们是不是少了点尊重?  相似文献   

14.
《视听界》1997,(5)
丹麦盖洛普公司总经理勒内·斯波加德撰文提出:在未来的多媒体时代,不仅电视节目、传播方式等会发生巨大变化,观众调研工作的重点也将会有很大转变:即从调查节目播出后的收视率转为播出前预测节目的收视率;从调查多少人在收看节目转为调查什么人在收看节目;从调查观众是否收看某一节目转为调查观众为什么要看某一节目;调查对象也将从“泛”观众群转为“狭”观众群。另外,对调研成果的运用也将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詹菁 《新闻前哨》2007,(11):73-73
收视率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收视率客观地反映了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事实;但另一方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是个人行为,存在极大的隐秘性,也是个人不良心理和低俗趣味容易显露的表现,从而影响到收视率的健康性和纯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收视率,如何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避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呢?  相似文献   

16.
近期的央视索福瑞收视统计分析显示,地域性正在成为影响观众收视的基本因素.从春节期间在全国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的收视情况来看,其收视率高低旱现出明显的地域变化:越往北收视率越高,越往南收视率越低.这一现象说明观众对地域特色是相当敏感的,抓住了地域特色,也就等于抓住了牵动观众视觉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7.
电视收视率.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收视率对电视传媒的发展有何意义?如何编排节目才能提高收视率?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18.
多年来,业界围绕电视收视率问题有很多争论,一个观点是将当前某些电视节目的庸俗低俗之风归咎于收视率,甚至有人称“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种观点未免过于偏激,对于收视率我们应该用一种理性的态度去解析。收视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是节目、观众和时段选择的组合结果。选择意味着差异化,不同的人的选择倾向不同,老年人看这类节目看得多,年轻人看另外一类节目看得多,而同质的节目在不同时段的收视情况也有明显差异。因此,在一个节目收视率的背后有三个很重要的属性:自身属性,观众属性和时段属性。不同的属性会影响观众的选择,影响节目被…  相似文献   

19.
董俊 《报刊之友》2012,(8):130-131
这几年的影视界浮动着这样的趋势,例如,"穿越风","狗血风"所带来的高收视,引导了影视剧的生产,这些作品到底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弄观众?有些作品甚至不惜以题材的边缘性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以非主流道德观念来迎合"主流观众"的眼球习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哪怕牺牲我们的社会道德观,宣扬边缘的题材、道德、观念、利益价值,这将会使我们的社会逐步丧失主流的价值观,因此本文就制片人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一次为切入点,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主流价值作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观众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尽力使主流价值作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20.
董俊 《今传媒》2012,(8):130-131
这几年的影视界浮动着这样的趋势,例如,"穿越风","狗血风"所带来的高收视,引导了影视剧的生产,这些作品到底是在娱乐观众,还是在愚弄观众?有些作品甚至不惜以题材的边缘性来获取利益的最大化,以非主流道德观念来迎合"主流观众"的眼球习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哪怕牺牲我们的社会道德观,宣扬边缘的题材、道德、观念、利益价值,这将会使我们的社会逐步丧失主流的价值观,因此本文就制片人所制作的影视作品理应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文化责任,一次为切入点,从新的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主流价值作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更加注重观众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尽力使主流价值作品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