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作品中体现自己的写作构思和技术手法的总和,它可以形象地揭示新闻内容,表达作品思想的准确性和深度。而不同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新闻风格,风格的形成是新闻能否更被公众理解、接受的关键。解释新闻语言并提出在新闻作品中语言创作时的一个总体衡量标准——"真"和"诚"。  相似文献   

3.
徐亦斌 《教师》2014,(9):1-1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领域见闻、经历颇多,对当今教育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  相似文献   

4.
对《中庸》的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中庸》中的"五行"思想;《中庸》"诚"的思想;"诚"在《中庸》中的"一以贯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研究"五行"和"诚"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校管理作为一门培养人、教育人的艺术,应该讲究"诚"与"实。诚——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只有把目标变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齐心奋斗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管理。兴校之道,无外乎以人为本。人和则校兴,心齐则事成。校长应该把自己放在与被管理者人格平等的地位,真诚地与他们相处,真诚地为着共同事业与他们一起奋斗,建立志同道合的情感;应该尊重他们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儒家学者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概念,李翱认为至诚不但可以修性,而且可以化物育物。至诚发挥到最高阶段,就能达到尽人、物之性,就能实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理想境界。李翱力求将主体的人道与本体的天道之间因明诚而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黄柳青 《文教资料》2011,(11):133-134
"爱心育人"不仅仅是一般的职业素养和要求,更是教育人道主义的体现。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保持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它是一个教师走向完美的"护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心灵的沟通和交往关系,而要维护这种关系,靠的就是"爱"。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从小看看,到老一半。”一个人品德之优劣,事业之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时期打下的基础。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加入WTO以后,标志着我国正与世界接轨,诚信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了。诚信是道德之基石,是立人之根本。树木之初重育苗,立人之始在于幼。诚信教育应从小抓起,小学是十分关键的一个阶段。众所周知,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也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人们把信用和信义看得很重要。诚信也是全世界一切优秀民族所共同推崇的美德。由此可见,小学生诚信教育方法的探究具有重大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乾·文言》中的“修辞立其诚”之说传世以来,训诂学家、文学理论家、修辞学家、哲学家都做过种种解说和阐述,使这个被誉为经得住历史考验的原则性立论,随着时代的推移,其内涵愈探讨愈丰富,愈挖掘愈深刻。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是:修辞学家比较多地注意阐发“修辞”二字的意义,而认为“诚”的意思十分明确,即“诚”是诚实可信,是真情实感;哲学家则把“修辞”一语看作不言而喻,无非就是“立言”,而对于“诚”却进行了相当广泛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创建和谐校园,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赋予校长的重要使命。学校校长是营造诚信校园、和谐校园的主要角色。而创建和谐校园,离不开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对下属以及全体教职工的诚信和真诚。校长要用“真诚”换来教职工对本职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忠诚”。如何以“诚”换“忠”?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实施柔性管理工作的几点粗浅认识和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同行一起研讨。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歌中“尔汝群物”的现象,体现了诗圣“民胞物与”的仁者胸怀。宋明理学家长于体认诗圣人格,在他们看来诗圣的“尔汝群物”情怀正是宋明理学尤其是心性中和哲学“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命题的生动注脚。同时,“尔汝群物”的宇宙情怀与现代生态伦理中的“我一你”关系也是相通的,面对今日严重的生态危机,儒家人文主义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12.
论宋明理学的经学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己意说经,不受旧注疏的约束,这体现了宋明理学各派经学观的共性.在此基础上,程朱重视"由经穷理"、我注"四书",陆王强调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但就形式与解经的目的即理学家的思想实质而言,理学各派均是把经学形式与性理学内涵相结合,说经的目的在于阐发自己的性理、心性之学,而不是为解经而解经.  相似文献   

13.
宋明以来,国家、地方官、士人学者在赣南发展学校教育,推行齐民划一的儒家伦理教化,稳步推进了畲民的汉化。经过畲汉长期互动,畲民逐渐产生对汉文化和国家的认同,积极参加科举,坚持捍卫受教育权力,主动改造本民族文化,在政治和文化心态上与汉人日益趋同,直至化为汉民。  相似文献   

14.
贵州是开发较晚的省份 ,对于易学的研究 ,直到明代才开始出现研究学者 ,如王阳明、孙应鳌、李渭等。到了清代 ,贵州的易学研究达到繁荣 ,当时全省所辖的各个地方都涌现出一批有相当研究功底的易学人才。仅民国时期编撰的《贵州通志·艺文志》载 ,贵州明清的易学研究专著就有 43部 ,成为贵州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较之前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闭关政策。明朝的海禁政策经历了明朝初期的强化、明朝中期的松弛、明朝晚期的反复三个阶段,清朝初期是海禁政策的延续,随后由于一系列历史原因,中央政府采取了一定程度的开海政策,但最终在康熙年闻闭关政策正式形成。明清闲关政策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刺原因。闭关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宋元时期是老学发展的一个高峰,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本文通过对王安石、宋徽宗、江澂、程大昌、杜道坚老学著作的考察,认为以儒释<老>是该时期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并且,从王安石将老子的自然之道与儒家的经世之学结合起来到杜道坚把<老子>解释为一套"皇道帝德”之术,可以得出一条较鲜明的思想线索,即老学不断与儒学和现实政治靠拢、合流,从而反映了宋元时期孔老同归、儒道交融这种思想发展的历史总趋势.  相似文献   

17.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汉口凭着它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的“纲盐”政策以及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批徽商到此经商。徽商在汉口的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特别是盐、茶、典当、米粮等行业尤为活跃。徽商促进了汉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对提高汉口的知名度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据《青岛历代著述考》统计,青岛历史上有著述传世的作家800余人,作品近1700部,这些作家、作品基本上都集中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作品总数1671部,存世328部,其中胶州文献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即墨、平度、莱西三地不到青岛文献总数的一半。从传世文献看,胶州在诗歌、书画、总集编纂方面成果显著;即墨家族文学文化兴盛,家谱编纂、诗文刊刻方面做得较好;平度医家、医学文献较多;莱西明末清初进士文学成就较高。从存世文献看,青岛地区明清时期文献已影印出版85部,还有243部抄本、稿本、旧刻本有待整理出版。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分类中“颂”的涵义及特点的争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有政治说、音乐说和舞容说三种。《孔子诗论》的出土证明《颂》诗是赞美祖先和君王的功业的,它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深沉、久远。其音乐具有安和、舒缓和悠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