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在花:据报道,从今年起成都建“新优质学校”缓解“择校热”。这不仅有利于打破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也能抚平长期以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择校热”之痛。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择校热”之风依然盛行,甚至个别地方愈演愈烈,此举措为推进教育公平带来了福音。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影响教育公平、引发“择校热”和制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障碍。徐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和目前普遍存在的“择校热”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大力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择校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义务教育阶段改革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学术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仍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分布极其不均衡,这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与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导致了我国目前择校风盛行。试从分析"择校热"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择校热"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缓解"择校热",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出路在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郭会桥 《成才之路》2010,(6):I0011-I0011
由优质小学或初中牵头.设立试验“学区”。通过学区内教育资源共享、师资交流等方式.打破学校间的“围墙”,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均衡发展.遏制“择校热”。  相似文献   

5.
当前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愈发强烈,而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引发"择校热"、"奥数热"等教育失衡问题。文章以西安市"大学区管理制"为例,分析了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政策战略取向,在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来,江苏省制定出台的教师“流动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热议。可以说,制定这项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教师的流动与调配.对久治未愈的“择校热”进行降温,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教师“流动制”对均衡教育资源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实行教师“流动制”能否遏制家长“择校热”?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使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教育需求者争相抢夺的“焦点”,于是,大班额的现象日益突出。七八十人的班级成为优质学校普遍的现象,有的学校一个班甚至高达九十近百人。教育行政部门尽管采取了强硬措施扼制这种现象的蔓延,但是,对面“择校热”疯狂强劲的势头,依然显得势单力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单一、机械的模式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张晓震 《教育》2008,(9):42-43
近年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推出,“指标分配”的办法,即从优质高中中拿出一部分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所辖各初中。教育主管部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薄弱初中的考生也能拥有进入优质高中的更多机会,从而缓解“择校热”,逐步达到初中校间的生源质量均衡,促进校间教育均衡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并提出要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进一步推动延安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热”和“大班额”现象,使每名适龄儿童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13年延安  相似文献   

10.
“十五”以来,我州各级各类教育坚持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我州教育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提高人口素质、服务经济发展、丰富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谋划教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先发展朝鲜族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需求和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视点关注     
《河北教育》2007,(3):11-11
“一号提案”推动名师流动省教育厅去年出台多项政策均衡教育资源配置,资源不均导致择校热,教育“贫富分化”加剧,政府投入要“有偏有向”,校长轮岗缩小学校差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新闻背景 为了遏制“择校热”,推动教育公平,江苏日前公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其中规定:“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均衡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建立本行政区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教师流动“一刀切”可不可行,能不能有效遏制“择校热”,公众对此看法不一。  相似文献   

13.
在择园、择校热的背后,是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极不均衡。而这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表面上看,这种教育政策,倡导了竞争精神,与时代要求相符,但是,这却违背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基本目的。并由此加剧了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使素质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市坚持“让每一个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这一目标,积极探索县域教育均衡发展模式,促进了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择校热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性难题,且越是优质教育资源多的发达城市择校问题越是突出;即使一些地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择校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足以证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只是择校热问题的表象,实质性问题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不具可选择性,不能满足不同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择校的本源性意义应是选择适合的教育,而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择校收费”现象的一般解释是,由于政府将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窗口学校和优质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由此引发了择校热。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择校收费”现象形成的政策根结。  相似文献   

17.
大学区制之所以日益受到关注并开始试点,其重要原因在于大学区制能够缓解学位房热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然而,由于实施不当,有的地方在推行大学区制时没有合理划片,并没有缓解学位房热,反而使学位房热演变成学区房热;有的地方虽然进行了合理划片,但由于优质资源单向输出,致使大学区内的校际合作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区域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反而产生新的不公。为了实现大学区制的初衷,解决“择校热”特别是“学位房热”的问题,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划片,抑制学位房热向学区房热演变;实施资源协调,调整教育资源治理层级,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强化文化认同,扩展校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权力下放,建立大学区委员会,保障大学区办学的可持续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18.
《民办教育促进法》:现实与历史的双重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现实需要《民办教育促进法》1.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中国是个人口众多、低收入的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虽然使经济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它也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一部分先行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先富”目标的人口,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愿意为子女接受“好一点的教育”、“有特色的教育”而择校支付费用;甚至一部分看似并不富裕的社会阶层和家庭也热衷于为子女选择优质教育,“择校热”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社会现象。二是财政性公共教育经费的增加赶不上教育需求的急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段时间以来,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其重要原因是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择校热、择校风的背后,便是人们对教育缺乏公平的不满。  相似文献   

20.
“择校热”会破坏义务教育的平等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择校热”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其中,最关键是教师不均衡,教师的发展在不同的校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需要区域内师资队伍的有效流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师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并完善教师流动机制,实现教师多样化流动;建立区域内的“大义务教育”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