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毅彬 《教育导刊》2004,(23):45-48
目前我们的数学课堂实践,使学生普遍认为学校中所学到的数学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活动相脱离,充斥在他们头脑中的都是一些高度形式化、符号化的内容。这样,学生学到的往往是“死”知识,当他们要面对不断变化的题型时,就可能适应不了这种变化而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2.
<正>征服者姚风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半路死了好几个幸存的,登上了峰顶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让全世界都看到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只有被镜头省略的夏尔巴人默默地站在角落里他们是脚夫,算不上征服者只要付给两千美金他们可以帮助任何征服者征服珠穆朗玛峰好诗都是有特色的诗。有的诗构思巧妙,让人再三回味;有的诗有警句,让人击节赞叹。而这首《征服者》,则是以思想深刻见长。  相似文献   

3.
该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从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觊觎     
老人正在医院处于弥留之际,除了我,每个人都希望他死去。他们希望他死,因为他们可以存他死后得到某些东西。  相似文献   

5.
征服者 姚风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 半路死了好几个 幸存的,登上了峰顶 他们面对镜头,挥舞着旗帜 让全世界都看到 他们征服了世界第一峰  相似文献   

6.
陈忻 《父母必读》2014,(7):106-107
正马航失联、韩国沉船事故,新闻中的突发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亲人故去,不得不一次次将生和死的问题放到了我们的面前。面对孩子,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谈论生与死的话题?当四五岁的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或者"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通常父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态  相似文献   

7.
易水寒 《良师》2010,(1):55-55
希腊人死了,他们不悲哀,只问一句:“此人生前有没有热情?”潜台词或许是,如果没有热情,死了就死了,反正活着跟死了差不多;如果有过热情,死没关系,死而无憾。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23-24
教育面对的是人。是人的情感、态度、能力、交往的发展,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丰美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哪怕数学只考了十多分,哪怕是小手小脸上还有玩耍时留下的灰尘,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作为人类的又一代,在他们面前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告诉孩子死亡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孩子会为一件小事就轻生,或因荒唐而自杀?因为他们不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儿童由于生活经验少,心理还不成熟,并不真正知道"死"是怎么回事,他们往往以为别人会死,自己是不会死的。儿童也常有"拟人化"倾向,把各种东西都看成仿佛是...  相似文献   

10.
上帝的选民     
犹太教说,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换言之,只有他们可以上天堂,或者是有进天堂的优先权,别人则大抵都是要下地狱的。我和一位犹太同学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人,可以平等相交,但也只是今生今世的事。死了以后就会完全两样:他因为是上帝的选民,必然直升天堂;  相似文献   

11.
坚强的老人     
人必须面对一个最简单的自然法则——死亡,可现在有许多人却无法勇敢地面对死亡,在死亡面前难以释怀。然而,一个失去女儿的老人,却让我如此难忘,如此感动,如此为之肃然起敬。我家院子里住有一对儿父女,他们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总能听见他们的笑声。可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的女儿出了车祸,不久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的老伴儿死得早,是老人独自把女儿抚养长大的,现在,连唯一的女儿也离他而去,  相似文献   

12.
生命·死亡·教育--未成年人轻生问题及其教育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持续和步入死亡的过程.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意味着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1]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如何生和如何死的问题.面对人的生与死,教育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还要引导人对"为何而生"进行追问,而对人"为何而生"的追问离不开对死亡的观照,所以,生命、死亡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人都是当时的英雄人物。所谓死得窝囊,是指他们或者由于不应该有的失误,或者由于命运的捉弄,很丢人地死去了,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历史地位。而如果他们不死,是很有可能改变历史的。像项羽、岳飞、袁崇焕之类的没有入选,因为他们的死法是一种英雄的死法。  相似文献   

14.
该篇文章通过几首英美诗歌中对死亡的歌颂阐述了人们对死亡一这一人人都无法摆脱的命运的乐观主义态度。在这几首诗中有的诗人认为既然死亡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死亡来临之时就要坦然去面对"它"。你就会无所畏惧。有的则认为死即是生,死即是回归自然,死即是永生。因此,我们可以说只有正确对待生与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人的一生才会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在职业中专教英语,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对于职高学生,我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们的英语基础不是一般的差,有的同学连最起码的日常用语都不知道几句,更不用说阅读英语文章。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而来,但是,无论学什么专业,无论走到哪儿,英语都是必不可少的。况且,无论他们今后做什么,他们都会接触英语并运用英语。那么,面对职高生英语水平较普高生低,  相似文献   

16.
范一桶、唐一锅和遥哥儿是学校有名的“铁三角“,无论做什么事,三人总是形影不离。他们的名言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但求长年长月长日一起玩。面对学校食堂师傅糟糕的手艺,某天早上,三人决定爬墙出去买早餐。  相似文献   

17.
在原始人那里,由于对生老病死做梦等生理自然现象的无知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他们相信人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人的灵魂是将永恒存在的,因此,他们对尸体就再也不敢漠然视之了。为了表示对尸体的尊重,他们就不再把尸体弃之荒野或者仅仅是简单的掩埋,丧葬习俗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明器是我国古代殉葬的用品,其产生的物质基础就是墓葬建筑,而墓葬建筑和习俗最终来源于人类原始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因此,明器产生的思想根源事实上就是原始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生命、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人的一生也就是生命持续和步入死亡的过程。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意味着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生与死是一个  相似文献   

19.
家猫是猫科家庭中最小的一个成员。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把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当做神来崇拜。如果一只家猫死了,饲养它的家庭,无论男女老少都得将眉毛剃掉,来表示他们的悲哀。他们还会煞费苦心地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在那个时代,杀死一只猫就是犯了滔天罪行。于是,猫就成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隐形的翅膀     
杨诗云 《新读写》2008,(9):57-57
很长一段时间,总会在半夜突然醒来,然后就再也睡不着了,四周是死一般寂静,只有网上还有一大群未眠的人们,我不知道此刻他们在干什么,或许他们每个个体都是寂寞的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