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益阳地区自古就是水灾多发之地,民国时期水患更加频繁严重,呈现季节性、连续性、频率高、范围广的特征.连年的水灾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严重破坏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民国时期益阳地区的水灾研究,可以为当代治理洞庭湖区的水患、减灾防灾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高发期,旱灾、水灾、冰雹、冻灾、蝗灾等多种灾害频繁肆虐。自然灾害的发生呈现出诸多特点:覆盖面广.危害严重;频率加快.周期缩短;多种灾害同时并发和前后继发性明显。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自然和人为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呈现出季节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黄河水灾给徐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主要表现为地方民生的劫难、自然灾害的加剧、南北漕运的衰落、社会秩序的混乱等。频繁发生的黄河水灾是造成明清以来徐州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与总结发现,乾隆时期,皖北地区曾多次发生水灾、旱灾、地震、雹灾、蝗灾,其中,以水灾最为频繁。自然灾害的频发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致使大量人口死亡、劳动力减少,同时也使当地民众的物质财富备受损失,对本区域的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这也促使统治者不断完善各项荒政措施,以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5.
贵州水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民国时期,贵州水灾发生频繁,这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导致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对此,国民政府和贵州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对灾情进行救治,这对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水灾救治进行研究,总结出水灾救治的一系列办法,从而为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虽然清朝统治者地方官员,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短暂的民国时期,洮岷地区的自然灾害频繁,主要以旱、水、雪、雹灾害为主。本文以民国时期洮岷地区自然灾害的概况为起点,从中分析发生灾荒的原因、发生灾荒后采取的措施以及灾后对洮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贵州水灾发生频繁,水灾发生之后伴随的后果往往是人员的大量伤亡,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成因,自然方面包括气候因素以及山地和喀斯特地貌的特殊地形;人文方面包括水利建设不足、毁林开荒、战祸影响以及科技落后等。  相似文献   

9.
1917年(民国六年),直隶地区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水灾。其中天津受灾程度最重,市区全部被淹,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灾难。认真总结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尤其是研究民国时期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影响,对今天应对自然灾害仍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水灾成为奉天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水灾往往给奉天地区农业经济造成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生活。清朝非常重视奉天地区的救灾与备灾,采取了各种救灾、备灾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了灾区的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国时期是秦东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由于防灾抗灾手段落后,设施脆弱,能力低下;政府救灾职能弱化,救灾不力;官员腐败,各种势力借机为祸百姓,致使自然灾害频繁肆虐,给社会经济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皖北匪患多发,从当时多种报刊上我们发现,皖北匪患多发与民国时期不断的战乱、腐败失职的官僚体系、奢靡的社会风气、微妙的兵匪关系以及皖北频繁的自然灾害和剽悍的民风等多种因素有关,是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匪患问题不仅成为皖北地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成为贯穿整个民国时期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的腐败问题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灾难,有许多自然灾害都是由人祸造成的。贪污腐败是使灾难程度加重的原因之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救荒中普遍存在着这些现象:贪污急赈物资及赈款,致使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侵吞、挪用工赈款项,致使防灾工程无法起到防灾作用;谎报或隐瞒灾情,致使救灾时间延误,灾荒程度加重。腐败不仅严重地损害人民的利益,也会危及到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6,(9):99-104
由于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直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天津《益世报》作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对此做了较为详实的调查与报道:直南地区的灾害主要包括水灾、旱灾、煌灾等,并呈现多灾并发且以水灾为主的特点。灾荒的发生致使农村经济破产,大量流民形成,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为直南地区严重的匪患与会匪的猖獗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5.
六安地区是一个水灾频繁的地区,近10年来大的水灾就发生过4次。今年夏季洪水是近百年来所罕见的。这次洪水给我区造成严重灾害,教育系统损失也十分惨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云南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或逃亡,造成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失衡和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下降,从而影响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宋代火灾、水灾、风灾、地震与山崩是造成官私房屋被毁最多的四种自然灾害,尤其是火灾与水灾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宋政府在灾民住房安置方面多方设法,既有灾害发生时以不使灾民露处为目的的临时性、短时效的安置办法,也有灾害过后以重建家园为目的的永久性、长时效的安置措施。在整个灾民住房安置过程中,宋代官府起了主导作用,同时又发动民间各方力量参与,这些都表明宋代在灾民住房安置方面已有了较为成熟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措施。  相似文献   

18.
自然灾害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诚然,一些灾害诸如地震、台风等也许非人力因素可控;但连年洪灾,不仅有自然原因,更有人为因素。魏源《洞庭吟》即总结了当时长江水患形成的原因,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天命说,认为上游乱砍滥伐山林造成水土流失,滨湖地区盲目围垦导致蓄洪区逐渐缩小,是造成水灾的重要原因,这一认识在当今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段艳 《娄底师专学报》2004,(3):42-50,95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江西洪涝灾害频发,共计发生水灾933次,其中14次特大水灾和32次重大水灾,无论是发生频率还是受灾程度均十分严重.频繁的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人民漂没、城垣倾圯、桥梁坍塌、冲毁堤坝、山崩田壅等一系列危害.在严重的水患面前,国家和地方社会都在积极寻找应对之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有效的应对机制,不仅国家组织实行官方的蠲免赈济措施,地方官员、士绅同样各尽其力,捐资赈济.此外,国家和地方社会还会在灾后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神灵庇佑,以此达到安抚百姓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