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新时代呼唤师生关系突破传统,实现重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新模式——"师生共同体".当前,校园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师生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不民主依然存在;便捷的网络社交方式降低了师生面对面交往意愿;师生间不和谐现象有增无减;师生共同学习成长意识淡薄.建构"师生共同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减少网络依赖,促进师生交往;教师持续改善,促进师生和谐;密切师生沟通交流,实现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了传统的教育方式、片面追求分数及网络时代等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提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素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沟通交流等。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多因素、多型态、多维结构的关系体系。师生双方不仅具有知识、地位、层次上的差异性,而且存在情感和期待的互动以及评价标准冲突等特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四个基本途径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教育民主;提升师生素质,践行道德规范;促进师生交往,倡导师生和谐;健全教育法制,规范师生行为。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影响着师生关系的性质与发展状况。经过调研发现,传统师生关系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师生权利主体单向化,二者权力结构失衡;师生间缺乏平等对话,教学冲突突出;师生角色定位失衡,教师与学生交往不平等;教学方法单一,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这需要在权利视域下对高校课堂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即"实现师生权利主体的双向化,平衡二者权力结构;倡导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化解教学冲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相似文献   

5.
平等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都具有的那些共同点所决定的,是人类平等的理性诉求。在传统的以教师主体观为特征的占有式教育观影响下,高校师生关系受到扭曲:高校师生关系实质上并不平等。在发生学层面上理解,教师和学生都是在知识与素质提升过程中对应产生,且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在价值层面上理解,高校师生关系新定位应遵循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在对广州地区7所高校师生关系抽样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高校要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教师要了解、赏识并信任学生,大学生对师生关系要有一个理性的诉求和采用恰当的沟通交流方式以提高师生相互认可度。  相似文献   

7.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雷伟 《教育探索》2008,(10):25-26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校师生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问题是:师生交往减少,师生关系淡漠;师生交往落差加大,学生失落感增强;课堂单向灌输多,师生平等沟通少;师生互信程度降低,师生关系面临危机。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学校外部环境、教师、学生、学校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与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在它的视野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异化表现为在教学、德育和管理活动中师生相互客体化和对象化,教师的"独白"替代了师生的对话.要摈除被物化了的师生关系,建构合理与和谐的本真师生关系,就要确认并彰显师生关系的"善"、"平等"和"幸福"的伦理意蕴,并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消除造成师生关系的隔膜与阻碍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高校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许多因素,但归根结底需要师生双方的协调配合。文章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论述了高校师生关系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当前音乐师生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以及新形势下,音乐教师优化师生关系的新理念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0.
曹砚辉 《教育探索》2012,(3):99-100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生关系机械化、陌生化、功利化和自由化.为此,要营造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确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1.
研究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话语霸权,教师占据中心地位,师生之间存在供需错位。研究型教学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重在锻造学术品格,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研究能力。为了营造适应研究型教学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应抱有理解与尊重、平等与民主的立场,并着重进行自我修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历史变迁,首先是阐释讲究师道尊严、教学相长的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然后分析了近代新式教育,学校体制的官僚化,解构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师生关系发生畸变;最后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师生情谊"亲如家人"到文革10年师生关系紧张以至教师斯文扫地的演变、以及80年代迎来高校师生关系的美好时光、再到90年代以来师生关系又一次嬗变分析了新中国高校师生关系的变迁。并从变化了的制度和社会关系方面阐释其根源。最终,结合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高等教育的现代功能和承载的历史使命等对我国未来高校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晓枫 《教育学报》2007,3(5):13-19
近十年来我国对师生关系的研究,观点多样,主要有:师生应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占主要地位的观点;教师主导下的民主、平等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之间不应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是平等而又不对等的关系;师生关系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等。这些观点从不同视角对师生关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论述,超越了师生主客体的二元对立范畴,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有生搬硬套西方哲学理论的趋向,对中国传统师生关系思想重视不够,一些观点有片面性,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也还有待加强。我们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是高校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关系之一。近年来,高校师生关系紧张的典型案件越来越多,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也不高。引入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沟通理论,从教育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师生关系"失谐"之因,并从拓展师生沟通的三度空间(频度、广度和深度)、"弯下腰"倾听学生心声、强化师生共同体观念和修炼"罗丹式"的眼睛等四个方面对教师提出建议以作为调谐师生关系之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学校生活来说,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师生关系发展的状况,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班主任教育效果的体现。现阶段师生关系存在的不和谐关系主要包括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兄弟型"四种,其原因包括教育制度的因素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因素两方面。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创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和谐愉悦的感情体现和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角色班主任方面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还要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学生方面要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加强道德和情感熏陶;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交流。本文将从师生关系的现状出发,试图构建新时期新型的师生关系模式,通过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促进班主任成长,以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6.
论关心视阈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紧张与疏远的特点,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关心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关心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师生关心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课改中对师生关系的要求,平等中的首席超越了主客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基于二者地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师生的现实交往中,平等中的首席是较难把握的,教师与学生互动过度或是教师过分看重"首席"之位都是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通过揭示主客体师生关系的内涵,厘清主客体师生关系的相关概念,为教师如何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提供现实的路径,为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创造可能。  相似文献   

18.
从孔子交往伦理思想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交往伦理思想强调仁者爱人、推已及人、和而不同.这种交往伦理思想对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具有三方面的启示:平等交往、师生互爱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前提;师生互相尊重、宽容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途径;和而不同、师生互动是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师生间课余交流的机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和师生关系的满意度等方面,通过对广州地区7所公办高校与5所民办高校的学生开展调查与数据对比,分析影响两类高校师生关系的因素,在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师生关系整体状况的基础上,阐明民办高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当今的媒介生态,乃至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师生关系的改变主要表现在:1、高校师生关系更加平等;2、高校学生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强;3、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途径多样化;4、高校师生的互动日益频繁;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动权动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