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20世纪美国诗歌的中国形象之所以呈现一种异于19世纪西方文学中国形象的风貌,与诗人们想象中国的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而言,20世纪美国诗歌建构中国形象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再造性想象、互文性想象、相反性想象.运用再造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再造中国器物表征与再造中国化视觉空间,旨在通过"发现"中国来言说自我.运用互文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歌文体、句法结构、立意进行仿拟,对中国字和句进行直接粘贴,意在通过"师法"中国文学和文化来丰富自我.运用相反性想象,20世纪美国诗人将混乱、称霸的美国与和谐、友善的中国进行对比,意在通过"正视"中国来反思自我.可以说,这三种想象中国的方式,在20世纪美国的不同历史情势下,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诗人具有积极意义的批判性武器,它们以中国文化为参照系,对美国现实进行了社会和审美等方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3.
“工农兵诗歌”创作是“十七年”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诗刊》(1957—1964)“工农兵诗歌”想象方式经历了“想象的工农兵”与“工农兵的想象”两个阶段,这两种想象方式使“工农兵”形象趋于“符号化”并最终走向“完型化”。透过诗人想象方式的前后变化以及符号化“工农兵”形象的价值化过程,人们能有效探察“十七年”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具体文学创作中的显现方式,以及特定文学现象与时代文化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审美想象的本质及其与诗歌释义的关系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和作家所谈的想象,都是审美想象。关于审美想象,一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有下列几种说法:“记忆”说。亚里斯多德写道:“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本质上都是记忆里的东西。”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审美想象的。维柯的思路与亚氏基本一致:“想象不过是扩大的或复合的记忆。”“感觉”说。汤密达诺说:“想象是一种心理功能,它象纯洁而经琢磨的水晶,照映出感觉所获得的具体事物的形象。”霍布斯说:“想象’无非是‘正在衰退的感觉’。”“形象表达”说。伏法纳尔格说:“凭形象的方式来  相似文献   

5.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和林语堂的《吾国吾民》分别塑造了中国恭谦有礼的良民形象和圆熟诗意的哲人形象,这可以从中国的文化品格、中国人的性格两方面来加以比较各自所塑造的总体中国形象,并从中看出作者的不同态度;可以说,自塑形象是“自我”与“他者”的有效对接,所以造成不同形象的深层原因既是作者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及价值取向的不同,又是异国读者的社会集体想象的不同,但对“自我”与“他者”的超越又使得这两个自塑形象具有共同点。  相似文献   

6.
因其文化的落后、地域的荒芜偏远,无论是贵州文化还是其形象,在历代文学的书写下,它都是被遮蔽的.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真正地作为“某一个”形象或者说“某一种”文化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断地被人们“言说”.通过对山国的“江南”建构,他们赋予了这座城无限想象的空间,使其贵州形象呈现出了无限衍生的可能,并丰富了抗战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表现内涵.  相似文献   

7.
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是诗人关于中国的“审美想象与建构”,是个人想象与集体意识交织着的民族共同体形象。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既有与时代集体“共名”的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在严阵的诗歌中,中国形象与时变化地呈现为“革命和浪漫”、“欲望和沉思”和“自信与期待”等形象,并相应地采用“飘扬的红旗”、“醉人的红酒”和“怒放的红花”等意象来喻指。严阵诗歌中的中国形象折射出了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三个面向”的基础是面向现代化,有人把这一点归结为教育要培养现代人,我觉得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美国在1984年发表了两个关于教育改革的报告,其中一个报告的题目叫《为了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我们也应当重视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即所谓“现代人”.语文教学怎样为培养现代人服务呢?我觉得应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语文教学应当培养的能力很多,诸如听、说、读、写的能力,思维力、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等等.其中想象力十分重要,是培养现代人的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读者。现代人需要高度的想象能力想象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桥梁:想象是在人们头脑中创造过去未曾遇到的事物形象或将来才可能出现的形象的过程。想象力则是人们在进行想象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所以达尔文认为:想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0.
想象是人们大脑对已有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事物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 ,实验是人为地复制和调控物质运动的状态与过程的一种实践活动 ,把想象运用到实验 ,就有了“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所谓“想象实验”,即在人们大脑中依据一定的规律 ,模拟实验过程 .而“实验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 ,对原有实验的再现、加工、深化等过程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及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 ,都有重要影响 .本文就“想象实验”和“实验想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做一讨论 .一、…  相似文献   

11.
1.明确想象与联想的特点、类型;2.借助联想来丰富文章的意蕴;3.借助想象让文章摇曳多姿。1.善于想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对于科学研究是这样,对于表达情感与交流思想也是这样,一个不善于想象的人无论如何是成不了文学高手的。要使自己具有想象的能力,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想象和想象的常见类型。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记忆中的表象为起点,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再…  相似文献   

12.
分析近年5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警匪类电视剧,可见其中主要出现了4类华人男性形象:冷血的中国政客、黑心残忍的华人商人、目无法纪的华人黑帮以及边缘异类的华人平民。在美国警匪片中出现的华人男性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这迎合了华人作为美国“他者”的想象构筑,强化了跨文化下美国民族中心主义中自我身份优越意识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3.
玛格里特·杜拉斯作为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早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她作品中的“情人”故事一如她多彩的情爱生活,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在法国,她的作品因其形式的现代化和内容的边缘化(异国故事)却较少引起读者的重视,也少有评论界的深入研究;就国内研究现状看,基本把她的小说定位于正统小说的边缘地带。这一现象与同样是涉性的法国作家的昆德拉的研究情形形成明显的反差。本文的探讨受比较文学形象学关于“他者”形象认知中文化想象理论的启示,从作品“情爱”故事本身的解读出发,阐释了“中国情人”形象所寄寓的较为复杂的深层文化关系,并试图以此对“杜拉斯热”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给出一种泛文化解释。  相似文献   

14.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5.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中说:“他富于想象力。”无疑是对此人很高的褒奖了。想象与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你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形象,然后你把这个形象展示出来,这不是想象。你展示的不过是别人的东西,比如,照着说明书,做了一个简单的船模。但是,当你把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加上了自己的东西,产生了一种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冬天的积雪溶化后变成水——这是常识。冬天的积雪溶化后变成春——这是想象。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家赛珍珠在以中国为“镜像”的小说代表作《大地三部曲》中曾努力进行一种“他者”形象的普世化尝试,在相关人物的描写中创作出了中西融合的两种形象:一种是以阿兰为代表的以中国文化为内核而外表汲取西方文化精神的形象,但却以失败告终;另一种是以梅琳和王源为代表的在平等对待中西两种文化基础之上,汲取两种文化的优点,互为补充,而具有普世文化价值的形象。前者作为女性“她者”的代表,主要承载着对女性出路的思考,后者作为男性“他者”的代表,则主要象征着对男性以及整个男权社会出路的思考,文本以之为载体,表现了赛珍珠潜在的写作指向与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晚清通俗小说中的国家想象充满了强悍任意的“桃花源-乌托邦”意象。这一想象意象,深深烙着中国文学想象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印迹。描绘单一且集中的强国乌托邦意象,就是对国人进行思想动员的一种文学承诺,表达着20世纪中国人的百年现代化之幻梦。  相似文献   

19.
徐正荣 《江西教育》2011,(24):54-55
文学作品的形象是文学家用语言来塑造的,它不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这就为形象的再“塑造”提供了可能.文学作品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与生活的比照中、在合理的想象中、在问题的探究中和在语言的品味中“塑造”形象.  相似文献   

20.
文学文本对地域形象的塑成和传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载体.对本区域内的作家而言,这是一种"自我"形象的塑造,而从域外作家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种"他者"形象.河南人形象在不少外省作家作品中多有呈现,在三秦作家的文学实践中,突出地表现在路遥、贾平凹和陈忠实的作品中.在其文学想象里,河南人形象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老百姓,一类是兵匪形象.尽管作家们所塑造的地域形象是一种关于"文化他者"的幻象,是他者想象与他者书写的一种方式,并不一定是现实本身,但一定是所描写的地域人自我审视、自我反思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