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先秦地域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舸争流,百芳争艳。以山东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研究、以陕西为中心的秦文化研究、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研究、以京津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研究等等,崛然而起,在研究成果方面,如《齐文化丛书》、《中国儒学史》、《秦文化论丛》、《楚学文库》、《晋国史》、《赵国  相似文献   

2.
齐文化与楚文化作为我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一北一南两大地域文化,二者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同之点。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崇巫尊鬼神,齐国尚贤重人事。楚人尊鬼神、齐人重人事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楚人和齐人不同的行为方式,并带来不同的后果。若从文化类型看,可以认为:齐文化属社稷守型文化,楚文化属神守型文化。  相似文献   

3.
齐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和尚变革、重开放、尚法制、重兼容等鲜明的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齐文化发展本身的内部规律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2002年4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宣兆琦先生的新著《齐文化发展史》(33万字)则堪称齐文化发展历史研究的开拓之作。这一著作的问世,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园地又添新绿。 《齐文化发展史》在1999年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它也是齐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立项。作者宣…  相似文献   

4.
张杰 《邯郸学院学报》2008,18(1):110-111
山东素称齐鲁之邦,是因为先秦即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在山东海岱之间这块古老、肥沃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曾经建立过两个大的诸侯国,一曰齐,一曰鲁。齐建都临淄。鲁建都曲阜。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山东分别以临淄和曲阜为中心,形成了两个文化系统,即齐文化和鲁文化。作为先秦霞要地域文化之一的齐文化首先是齐国历代圣贤及广大民众务实性的产物。其次,务实也是齐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先秦地域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舸争流,百芳争艳.以山东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研究、以陕西为中心的秦文化研究、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研究、以京津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研究等等,崛然而起,在研究成果方面,如<齐文化丛书>、<中国儒学史>、<秦文化论丛>、<楚学文库>、<晋国史>、<赵国史稿>、<赵文化研究>、<燕国史>、<吴越文化论丛>等大型系列集成或重要的学术著作先后问世.这些著作的研究角度基本上都框定在某个地域文化圈子里边.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独辟蹊径,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把齐文化与其他重要地域文化放在了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开辟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为先秦各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孙作云同志(1912-1978年)是我国学术界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数十年来,他致力于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历史、考古、文学和神话传说各个领域都有所建树,对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楚文化研究,是他多年从事的专门课题,也是他所获成就较大的一个领域,在他勤奋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将近二百余种(篇)学术论著,其中有关楚文化研究的论著约占四分之一.在我们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  相似文献   

7.
吴楚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文化,在长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2005年10月于鄂州大学召开的首届吴楚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学术界首次提出吴楚文化这一新的课题。与会专家学者对吴楚文化的学术建构、文化内涵及其研究的意义等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该文对此作了学术性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评价《鲁商文化丛书》得与失,《丛书》与鲁商文化普及推广;阐述鲁商概念:关于鲁商“涵盖面”的认识,鲁商思想文化元素,官商文化和儒家文化。重点论述鲁商①以农为本和本地家族经营(而非商帮)是鲁商的主要经营方式;②中国官商文化和“鲁商近官”的主要文化渊源是齐文化和汉代北方儒文化;③儒商尤其是近世和当代儒商有明显的地域等差异。  相似文献   

9.
文化科学探索在当代中国其正步入了繁荣时期.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研究是其中最活跃的一个支脉.伴随秦、齐、楚、越、吴诸文化追索的匆匆步回,北方冰雪文化的探进终于以其特有的丰姿姗姗到来。王德伟先生的新著《冰雪文化》(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正是这一热潮中进行理性思考的颠峰之诈.由于冰雪文化是人们以特定方式创设的适于冰雪环境生活的文化样态龙集中地反映着生活主体与自然生态的特殊关系,因此《冰雪文化)一书没有象其他区域文化论着那样,单单按照民族历史即文化主体变迁的线索勾勒冰雪文化的进程,而是由对冰雪的自然特…  相似文献   

10.
今本《楚辞》以传释经的编纂体例是刘安定下的,屈原作品为经,述骚作品为传。在儒家还未取得绝对统治地位的西汉初期,楚人刘氏建立的汉朝对楚文化的优秀代表屈骚十分推崇。即使在提倡尊儒的汉武帝时期,"悉延百端之学"的文化政策也为屈原作品提供了称经的文化空间。随着楚文化与各地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统一的汉文化,汉朝政府无需再以楚文化自我标榜,儒家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屈原作品称经的真相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相似文献   

11.
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两支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但由于频繁的文化交流,巴蜀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葬制、葬俗,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礼器组合及漆器)等方面。这种文化影响主要与地缘的濒临、战争的推动、交通的畅通及楚人开明氏的治蜀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历史的文化现象只存在于某一历史阶段,语言的相对稳定性与传承性往往使某些逝去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在相应的词语(或文字)中,方言词语尤其如此.广东是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客家民系拥有悠久的历史与饶有特色的民俗民风.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很多历史文化现象今已不复存在,但客家方言中的某些词语今天仍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客家民俗民风的可靠见证,这无疑是语言地域文化研究的一条新路.文章拟用具体例证对广东客家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作概括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简论湖湘文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代的楚文化是它的早期母体。它和齐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域文化有着爱国亲民、务实经世等共同点。由于它形成的历史时代、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调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孙子兵法在爱国思想、人本思想、创新思想、变化思想、谋略思想等方面,充分体现了齐文化的丰富内涵。齐文化孕育了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展现了齐文化的亮丽风采。孙子兵法不愧为齐文化王冠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5.
文艺复兴是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文明的萌芽阶段,也是人文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等著作中,用其独到的文化史观论证了文化与人的个性、精神之本质联系,并对那段时期文学艺术等文化现象的特征、内容、价值、影响等作了总体性的梳理和评价.在布克哈特代表作发表150周年之际,为了深化文艺复兴史的研究,学术界有必要对布克哈特的文化史观重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16.
齐文化起源于史前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时期,形成于西周初年的姜太公建立齐国,可谓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齐文化包容东夷文化、管子学、稷下学、齐兵学、天文学、医药学、齐派经学等,具有开放性、变革性、务实性、兼容性、思辨性、尚法制等特点,可谓博大精深,影响巨大.因而对这一古老而辉煌的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是一  相似文献   

17.
张越在《东岳论丛》2006年第6期撰文指出,齐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齐国长达800年的历史,曾数创辉煌。齐国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其根源主要是富民思想的提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热的兴起,传统地域文化的研究也蔚然成风。楚文化、吴文化、越文化、鲁文化、齐文化、晋文化、秦文化以及巴蜀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作为传统地域文化的一支——赵文化,在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其标志之一就是辛彦怀、康香阁先生主编、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赵文化研究》的问世。  相似文献   

19.
区域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诸多的研究中。齐文化研究已经历了近二十个春秋,这一时期大量相关论著的发表和出版,表明这一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将这种研究提升到系统、整体的学科化的角度来进行,尚有一定的距离。最近由宣兆琦、李金海研究员主编的《齐文化通论》(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的出版,正是向这个方向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可以说它是建立齐文化学科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齐文化对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影响方面 ,来窥探齐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深远影响。齐文化对道教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 :齐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齐文化中的黄老之学是“道教的母体” ;齐文化中的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