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正在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推进,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者、执行者和受益者.农村环境建设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切入点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农村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过程有利于增加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有利于农村多元化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城乡关系政策经历了从"城乡兼顾"到"城乡二元",再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演变过程。政策调整推动着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总体上看,这一调整和演进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发展理论相一致。实践表明,适宜的城乡关系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中共十九大立足于当代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现状,适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据此,今后的城乡关系政策应继续沿着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工农互促、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思路来谋划。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工农及城乡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面貌得到明显的改善.不过,迄今为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明显滞后于城市,重城轻乡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财政投入结构仍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制约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仍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之间的一些差距仍在继续扩大.当前必须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化的体制;加大农村投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强农民权益保障,切实维护农民平等的公民权.  相似文献   

4.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的城乡关系,是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为实施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战略而演变的,是典型的农业支持工业、乡村支持城市阶段.1978年以后,城乡关系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的变革:第一次发生于1978-2002年间,国家改变了为提取农业剩余而过度干预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和限制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体制和政策,调整了城乡关系,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得农民不仅通过为城市提供低价的农业产品、资源和劳动力支持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还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第二次是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后,国家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使得城乡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这既有制度的原因,又有人力资本差异的原因,综合来看,主要是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政府政策、资源配置、产品价格、人力资本等诸方面在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差异过大将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在社会政策上、财政投入上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倾斜,加强对农业的扶持,提供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演变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到允许并鼓励农民进城、控制农村劳动力盲目流动、引导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有序流动、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一个变化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还须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致力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以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宏伟蓝图,以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取向,以国家工业化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兼顾大仁政和小仁政为政策取向,统筹兼顾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各项建设,统筹把握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进程中人民的长远幸福与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初期过紧日子的度,以此为内在规定性,对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探索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农城乡关系政策体系,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带动,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基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一探索进程中提出了独创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化表述,集中描写了社会主义革命对乡村旧有秩序的破坏及新秩序的确立,呈现了工农互助、城乡合作的新局面,彰显农民的主人地位,这对于观照历史、反思现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农村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大意义.并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体制与政策还存在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弱化、实施机构和供给主体的部分缺位、中央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转移支付和倾斜政策不明确、城乡分割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情形依然没有彻底改变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职业数育行政管理体制与政策,强化农村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及其功能,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明确统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规范,建立城市支持农村的互动有效体制,加快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统筹城乡进程中推行合村并居顺应了农民的期盼,但也对农村的社会关系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它部分地影响了农村家庭关系的稳定、邻里关系的和睦和干群关系的和谐,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农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为4个特征:可用性、可负担性、可接受性、可调节性.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经验:政府对提供农村医疗服务的医生根据服务量给予财政补贴,对农村基层药店和来自农村的学医学生提供财政补贴,大力培养来自农村的各个层次的医疗服务人才.所以,在中国,需要持续解决我国农村医疗服务资金问题,大力培养来自农村的医生,实施可持续的监管.  相似文献   

13.
重构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应以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公共产品作为基本理念,以国家财政为公共财政作为制度背景,在公共财政框架下,区分地区差异,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建立东部、中部、西部分地区分级负担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在东部地区的7省、直辖市,建议实行以县级和省级、直辖市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中部地区的12省,建议实行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建议实施以中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长期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的,它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规律,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长期繁荣和稳定,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必须澄清种种认识偏差,土地承包关系是现阶段农村生产关系的核心,只有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才能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干群关系成因的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当前农村干群关系的原因非常复杂,从主体角度看,群众、乡村干部发生变化后,其自身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导致了群众对干部的认同度减弱,干群主体间冲突不断。因此,村干部应摆正其自治的角色,乡镇干部的职能应向服务型转变,农民应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劳动技能,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是今后缓解和改善干群关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村镇文化建设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进行村镇文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文化、主文化与亚文化、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梳理我国近十年颁布的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发现农村学前教育政策从外部看具有数量多、发文层级高、互相支撑与呼应等特点,从内部看呈现目标清晰、重点突出、职责明确等特征。农村学前教育相关政策体系的整体性持续加强,未来发展的基调和方向逐渐明晰,进一步融入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发展战略中,并与政策研究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有必要进一步明晰政策方向、优化内容体系、强化执行监督,为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推进学前教育公平、实现"幼有所育"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广东制定并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金部分被挪用,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后学校的收入比不实行免除杂费时要少,部分非农村户口的学生占用了农村户口免费金额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制度,建立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的资金拨付制度等来完善广东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政策。  相似文献   

19.
对村校微观问题样态的描述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通过对一位从教36年村小高级教师的访谈发现:农村教育政策过程存在"微观障碍";村校布局调整的直接受益主体是学校和政府而非家庭;村校留人机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而非"经济性";教师管理存在授权自主和加强干预的选择性困境;村校教师存在"45岁退休"现象;村校教师收入的参照系是同村村民而非城镇教师。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管理上的主动回应:第一,利用重要科研平台为农村教育管理提供专业支持;第二,建立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数据库为农村教育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第三,注重农村教育政策生成的"自下而上"逻辑,建立村校管理信息上报制度;第四,努力实现教师队伍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政策执行偏差的研究中,目标群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结构很少得到深入的分析。村庄内部的社会文化结构制约着目标群体的行动,影响着发展政策的执行。在河南省东部L乡H村一起无息贷款政策的执行事件中,出现了贷款名单与贫困事实不符的结果,村庄中的大院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这种偏差。要避免这种偏差,需要理解目标群体所处的特定社会文化结构。农村政策执行研究需要以对农村非均衡状况的理解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