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王丽婷 《考试周刊》2013,(88):172-17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基本性质中的“课程基本特征”中的“生活性”指出:本课程重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课程的基本追求。基于课程基本特征的“生活性”理念,我采取了一些做法.让德育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儿童”众多社会角色的一种,“学生文化”不同于“儿童文化”。我们在学校中见到的“学生”往往是“单向度”的儿童,是“教育对象”或者“教育主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童”。目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认识不足,更缺少对完整的教育对象“儿童”的认识。将儿童科学引入教师教育课程是向“儿童发展本位”的教育原点的回归,也是我国未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美国的教师教育课程将儿童科学贯穿到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作为典型的“儿童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3.
美国20世纪30至60年代是一个处于大转折的动荡时期,以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背景,深受英国保育学校的影响,这时期的美国学前课程开始全面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强调儿童个体潜能的发挥和自我表现.20世纪40、50年代出现为将来学业做准备的“阅读指导课”,可被视为主情主义时代的一股逆流,它预示了美国学前课程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此次课程变革的发展趋势是从实用走向自由,具体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课程目标从“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走向“表现性目标”;课程设计从“问题中心”走向“儿童中心”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杜威的“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组织教材,并让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把教材变成直接的个人经验。(一)提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社会要求学校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而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社会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与之相对  相似文献   

5.
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园的课程理论”提出了“五指活动”课程观,他指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生长在儿童的手掌上的,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运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上。”从陈鹤琴先生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幼儿教育课程的理解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在中央”即教育的儿童立场,传递出基本的教育态度,从品德学科课程理念的视角重构——课程中心到儿童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的视角重构——“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学生立场的视角重构——“被学”到“让学”的转变三个层面诠释了教育需要从儿童出发,教育是为了儿童,教育必须依靠儿童的内涵,教育者应坚定“儿童在中央”的立场,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让儿童绽放鲜活的课堂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在园本“超市课程”实施过程中,无锡市梅村中心幼儿园开发了课程评价工具——“小护照”。“小护照”评价主要是依靠教师与儿童对话实现,本质上是协商对话、互动发展的过程。“小护照”评价贯穿园本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具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双方的对话性、评价过程的伴生性等特征。实施“小护照”评价,有效促进了儿童的学习、教师的成长和课程的生发。  相似文献   

8.
推进学前儿童发展评价是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已成为当今世界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主流趋势.“学前儿童观察记录系统”是在美国学前教育项目中被广泛应用的儿童发展评价工具.本文在对“学前儿童观察记录系统”评价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于我国学前教育质量评价的借鉴意义,即坚持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一体化,倡导课程改进与教育评价一体化,推动教师成长与教育评价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深化学校课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回归儿童教育,走向学校课程儿童化、儿童课程校本化.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第十五届“校长论坛”,主题聚焦“儿童课程校本化设计与实践”.旨在突出学校课程的儿童特性、校本特征、时代气息,以兼具丰富性、选择性、品质性的学校课程.促进儿童全面、个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部人类教育的历史.就是研究儿童和发现儿童的历史。在中国现代教育百余年的发展轨迹中。回归生活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同样是其不变的主题.而课程作为教育的“心脏”。  相似文献   

11.
<正>卢梭认为“多给儿童以真正的自由”是发展儿童身体的基本准则。为每个儿童定制个性化的运动课程,让每一个儿童获得一份明确的课程标准,促进儿童动作和体能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师解读儿童发展的专业能力,让幼儿园课程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儿童,是我们一直以来实践的宗旨。课程“好玩的土坡”就是在玩耍中运动、在情境中运动、在运动中探秘的课程。  相似文献   

12.
<正>尊重儿童的意愿和想法,共同为班级事件出谋划策。在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借助项目式学习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儿童的智慧推进课程、发展课程,让儿童在课程建设中拥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将“问题”“难题”变成“课题”。  相似文献   

13.
情境在课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有课程活动就必定有课程的情境.课程总是发生在某一情境之中,情境会赋予那些无意义的事物以意义。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总是蕴含在情境中,儿童的经验也总是在情境中生长。然而,现实课程活动中.有些真实的、宝贵的情境常常被课程遗忘。  相似文献   

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验教学模式是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在我们的思品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观在美国幼教界占了主导地位.杜威以儿童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经验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对美国幼儿教育具有很大影响.“发现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是美国所有优秀幼儿教育方案的两大精神支柱.所谓“发现教育课程”就是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兴趣、需要和想法来编排课程内容,在类似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比较理想的.综合性课程就如全美早期教育协会的《DAP方案》指出的:“教师通过题目、教学、游戏和其他多种学习活动把不同学习如数学、科学或社会研究的课程同容综合起来,因此儿童能够理解概念,在学科间建立联系.”这种课程不仅符合当今学科综合化的倾向,符台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人类主存与发展问题的社会需要,同时也适应幼儿的思维特点.在近年来美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有如下几个突出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新 《学语文》2011,(5):36-37
早在上世纪初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倡导“儿童中心论”,其核心就是培养并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认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儿童的活动能力”,“使儿童认识到获得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是使他去实践”。  相似文献   

17.
美国儿童博物馆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美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美国儿童博物馆在发展中经历了学校教育的藏品中心、独立的非正式教育机构、社区教育服务中心、公众教育服务中心四种教育角色的演变,其变化表现为:观众由“小大人”式儿童到儿童共同体,资源由单一化到多元化,展览方式由灌输式到自由探索式.美国儿童博物馆的教育角色演变历程对我国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的启示为:以儿童共同体作为服务对象,活动开发方式以留白式游戏为主,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多元共享资源网,建立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家长和社区四位一体的课程研发团队.  相似文献   

18.
儿童哲学是产生于当代美国,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门学科课程,“探究群体”,是儿童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的实施途径。本文在阐述“探究群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儿童哲学与杜威教学理论的弄同,认为儿童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杜威的教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托幼课程以全美幼儿教育协会制定的两个文件《促进0~8岁儿童发展的实施要求》和《0~8岁儿童评估的原则和建议》为指导,各州可进行调整。一般幼儿园都会有本园的“儿童发展评价体系”,学年课程、学期课程以及一日课程等都由教师自己设计与安排。  相似文献   

20.
“习明纳”最早出现在德国.随后在欧美推广。在美国研究型大学课程中,习明纳成为教学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习明纳发展的背景及典型模式,以期对我国实施习明纳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