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泛××化"可以表达某些现象/事物/事件等泛滥、过度、没有节制地动态发展过程。语用上,具有概括性、开放性、继承性;修辞上,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形式陌生,符合大众心理。"泛××化"的出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刘步春 《考试》2011,(9):17-18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对于修辞的考查,较少单独设题,而是将其融入到其他考点中,综合考查考生对常见修辞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考查方式也并不限于一般的语言运用题,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试题也常涉及到修辞方法。本文就语言运用题中常见修辞方法的考查方向试作探究。  相似文献   

3.
2007年以来,广东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命题相对稳定,但是考试情况却一直不容乐观。两个题目,总分12分,平均分一直维持在6分左右,无论专家如何呼吁,老师如何引导,情况至今没有改观。以2010年高考为例,第22题的平均分为3.22分,满分率9.38%,及格率56.63%,零分率14.25%。  相似文献   

4.
5.
有句话常在耳边响起:今年又扑了空,准备的语言运用题一个都没对上。有句话时常挂在嘴边:每年高考两个语用题的话,一般来说,一旧一新。有分析家常侃侃而谈:没什么新鲜的。只不过旧瓶装新酒,旧酒装新瓶。  相似文献   

6.
田春林 《高中生》2012,(12):6-7
从20112年高考来看,语用题的一重点在“用”上,即注重设题的生活情境化,考查考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与“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的描述(学生应具备在各种生活环境下,合理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是相符合的。  相似文献   

7.
“X活族”新词是指“快活族”、“慢活族”、“乐活族”这样新出现的带“活族”的词语。“X活族”新词的句法和语义构成比较复杂;语用上具有继承性与创新性、二次创新和非常规性、音译兼意译,洋为中用的特点;修辞上巧用对比、转喻和概念整合手段,具有形象创新、词约义丰、直指本质以及陌生化的功能。“X活族”新词的涌现,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高考语言运用题历来被称为命题人的“自留地”,其改革力度之大、拟题息路之新、考查内容之广、题型变化之活是其他题无可比拟的。2007年各地高考卷中的语用题注重阅读、理解、写作、评价、拓展、修辞、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和交融整合,力求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实际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双关”格是修辞学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同一律则是逻辑学中的一条基本的思维规律。这二者之间看似“貌离”,实则“神合”,有着较密切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为了启发大家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观察和分析各种语言表达现象。  相似文献   

11.
今年高考过后,我们发现有三道漫画语用新题非常醒目,也非常有意思,不仅时新、鲜活,而且设计的角度巧妙、灵活,具有较强的检测功效。这启示我们,加强对漫画的欣赏、解读训练。是来年高考语言运用题备考的新内容之一。先让我们一睹新题再论。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代兴起的“活法”,不仅涉及到学创作的问题,而且还触及到汉语修辞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活法”是汉语修辞所特有的语言的语法与言语的修辞、固定性修辞规则与临时性修辞策略的辩证统一。它反映了中国人善于在言语与语境的普遍联系中感受和认识修辞意义的修辞传统,是中国古代修辞方法阴阳并用、正反对待的基本模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最富于魅力的部分。其魅力主要在于其考查内容和考查形式的“变幻莫测”。其“变幻”性是缘于试题内容紧紧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因现实的“多彩”而使得试题富于“变幻”;其“莫测”性则在于备考过程中缺乏能够操作的“成熟套路”用于仿效训练。这些对高考考生提高语文成绩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从近些年的高考实践看,“语用题”得分率一直低迷。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一组“语用题”指导性文章,希望从解读语言运用规律的角度,供广大高三学子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的过程,从实质上说是获取语用经验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关注语言表达,才能习得语用经验;只有走出文本,适度拓展,有效迁移,才能内化别人的语用经验,提高自身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言运用题”是高考语文最出彩的地方。尤以全国卷最具代表性和新颖性。继2003年的改写提示语、2004年的撰写对联、拟写公益广告词、为新闻内容和天气信息之间设计衔接语之后。今年在三套全国卷的“试验田”中又冒出了几朵“标新立异”的“二月花”.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36-36
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四年级上册第3课《鸟的天堂》)对于这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有的老师说叫做“通感”,这个术语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请问:什么是“通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也"、"就"、"又"这些起到语用标记的词在文章脉络发展,反映人类对话语控制,体现人类元语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人类对自己的话语会进行有意识地监控,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交流沟通,让听话人明白自己的目的、态度,而这种元语用意识就通过这些小品词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高考语言运用题型里特别青睐“图文转换”。笔者认为,这类题型,会因为它契合了时代的特点,在高考中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越来越重视。  相似文献   

19.
王辉生 《中学理科》2006,(11):55-56
极值问题是物理中综合性较强的问题,要求有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中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物理型和数学型两种,物理型主要依据物理概念、定理、定律求解.数学型则是在根据物理规律列方程后,依靠数学中求极值的知识求解.本文举例说明平方法求极值的巧妙之处.  相似文献   

20.
孙树元 《现代语文》2006,(1):110-111
高考语文试卷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向来是命题人殚精竭虑、精心设计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已经被人们誉为创新的“试验田”,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颇具特色的题目,亮点不断闪现。2004年全国高考的一大亮点就是十五套考题中有七套考到了“对联”——不得不令语文老师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有的这种艺术形式。沿着这一命题思想,2005年各省自主命题,创新题目一个个闪亮登场,煞是好看!“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涉及到的主要题型见下表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