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诠释了他与世人不同的幸福观。他追求的幸福乃是一种世上每一个人皆获得幸福之后的那种幸福,他的这一幸福观,让我们又重新解读了海子。本文对苏教版高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全新赏析,别样地展示了海子的精神世界,给予了海子又一全新的认识。希望本文能对师生解读海子及此诗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诗人语】幸福,原本就在日常平凡的生活当中,我们的内心有时也体验到那种令人陶醉的感觉,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幸福远离自己。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会唤起我们许许多多幸福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一、意境导入意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用意境导入,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或想像,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如教读《听潮》就可用这样的意境导入:那恬静平和的美妙音乐声,把我们引入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去欣赏大海那种静谧的柔和美 !那巨浪排空击岸的声响,又把我们带到惊涛拍岸的大海上,却领略大海发怒时的那种雄壮美和阳刚之气。二、悬念导入在教读课文之前,有意设置悬念,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种种疑问,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探求欲,从而吸引他们随着老师的引导一步一步地进入到课文所…  相似文献   

4.
儿时读过的童话故事几乎都有一个美丽的结尾,“灰姑娘”嫁给了英俊的王子,“青蛙王子”得到了可爱的公主,仿佛已经习惯了那种美妙的故事,所以当“小美人鱼”跳入大海化成泡沫时,那种失望、那种叹息现在还记忆犹新。安徒生《海的女儿》让我走出了童话的梦境,开始睁大眼睛去审视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关注海子其人其诗,我们不难发现海子作为赤子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理想破灭后反抗绝望的勇气。通过分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我们感受到赤子诗人海子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强烈追求和无限憧憬.也体会到理想破灭的海子内心痛苦的无声呼唤。  相似文献   

6.
从《万古相依》油画作品中解读苏天赐先生的文化传承、艺术追求。苏天赐先生早年在林凤眠先生引导和启发下,开始东西方艺术融合之路的探索,他将东方的精神,融入到油画作品中去,使外来的油画充满了东方神韵。  相似文献   

7.
一、课文悟读1.《致大海》《致大海》是一首对自由的赞歌,也是普希金自己的憧憬与苦闷的表白。自由是大海之魂,也是普希金一生的追求。他赞叹大海,“蔚蓝色的波浪”“娇美的容光”,并借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来展示自己的性格特征。在诗中,诗人把大海比作“自由”的元素,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同时抚今追古,抒发自己的感想。全文自始至终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抒胸臆,淋漓酣畅、洒脱自由,而且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大海有了灵性,有了情感,并成为可以和作者对话的自由不羁的英雄,更有助于作者感…  相似文献   

8.
1.创设情景,激发情感,破疑解。比如,《海滨仲夏夜》中,作者描绘了海滨宁静、优闲的生活场景,但不少学生并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想像不到、也体会不到大海那种宁静优雅的场面,对大海也没有像作者那样深的感受。多媒体的应用克服了时空的限制,它能够通过画面把大海的形象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的展示加深了学生们对大海的情感,激发了对课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情感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大海啊,故乡”是选自自读课本《亲近母语》第七册的一个主题单元。该套读本突出整合思想,注重对学生的化熏陶和人渗透,以专题形式组织内容。“大海啊.故乡”主题单元由《我认识一个歌手》《海上的风》《海浪和月亮的故事》三篇章组成。通过教学.教力图使学生更感性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从真实的大海向人们心中的大海延伸。  相似文献   

10.
人追求平静,人也追求波澜。人看惯了湖面的平静,便想去看看大海的波澜。怒涛翻滚的大海喧闹了几天后,人们又盼望着它能平静下来。生活也是这样,每天都有波谷,也有波峰,有高效日也有常效日。每月呢?每星期呢?也应该从平静中涌出波澜,即每个星期都涌出不同内容的教育波澜。我想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精彩些,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学校渐渐办起来了一些活动周。如《科技周《》文艺周《》科普周《》劳动周》等。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是在快乐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充满了兴趣。这时我想…  相似文献   

11.
大海和水的意向频频出现在小说《觉醒》中,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探讨大海和水这一集体无意识对女主人公艾德娜觉醒的寓意。大海的拥抱和抚慰让艾德娜发现了自我,使她经历了从无知到顿悟到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许大同为代表的几乎所有的在美华人,试图在所面临着的西主化的冲击下改变自己,将自己融入到它们中间,彻底改变自己的第三世界的身份。第三世界的许大同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着第一世界化的挤压。像《刮痧》这样的电影正处于中国影视走向世界的第二步,它们不像第一阶段的影片那样,向西方所展现的那种“中国特色”或“东方化”还往往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上的揭示也是停留在展示给西方人看的立场上。到《先刮痧》,这种简单的线形判断没有了,化批判虽然淡了,但是编导对于东西方化冲突的理解加深了,那种冲突的复杂和转化体现了各种化自身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族音乐及其他艺术式样,与民族特性是分不开的。中国音乐注重对“和谐”的追求,俄罗斯音乐则具有明显的悲怆品格。从《三套车》到《伏尔加船夫曲》,从《如歌的行板》到《第六交响曲》,从《安东尼达的浪漫曲》到《跳蚤之歌》等等,无  相似文献   

14.
普希金的《致大海》通过对大海的倾诉、赞美和依依惜别,表现了诗人热情奔放、气势充沛的个性。诗歌以大海为自由精神的象征,借赞美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了诗人反抗专制压制、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想情感,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  相似文献   

15.
何微 《考试周刊》2012,(12):17-17
《觉醒》中的埃德纳在灵魂与肉体觉醒之后,踏上了追求独立与自主之路。但她的死亡并不是失败后绝望的选择,而是一种无意识的对大海呼唤的回应。大海既象征死亡又象征新生,融入大海使她得到新生。  相似文献   

16.
在《希望月报》临汾工作站举行的一次“学生记者辅导员座谈会”上。临汾市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马晓芳引起了记者的关注。从她的发言中,记者明显地感受到了,她对聋哑学生那种真诚的爱,她对特殊教育事业那种强烈执着地追求。之后,我们打听到,她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骨干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学科  相似文献   

17.
在我几乎是零记忆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大海这个名词。那时我印象中的大海模糊、神秘和令人向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教科书中,我认识到大海是一种蔚蓝色的液体,是滋补生命的甘露,地球因为有了它,而成了宇宙中最美丽的蓝色星球,成了最具有智慧生物的聚居地。从古往今来墨客骚人的笔下,我懂得了《观沧海》的雄浑霸气,也体会到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淡淡思乡愁。从电视节目中我了解大海的惊人破坏力,卷起飓风,引发海啸,让一切船只建筑毁于一旦。海是什么?这使人着迷的一切,给了我一个更不清晰的答案,杂乱无章地混在一…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唱歌《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演唱《大海啊,故乡》,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通过音乐元素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3.能够简单分析这首歌的特点和风格,了解这首歌创作的基本方法。
  4.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使学生参与到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选自电影《大海在召唤》,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传唱度非常高,采用了4/4、3/4变换节拍,抒发了电影中主人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成雅彬 《现代语文》2006,(1):109-110
普希金先生的诗歌《致大海》以饱满的热情、清新迷人的意境在俄罗斯诗歌史上放出耀眼的光辉。诗中自由意志的建立,诗性世界的追寻都成为这一“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诗人海子同样把这份执着交给了大海,他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海成了他们共同的自由元素。然而他们在跋涉、追寻的过程中充满了隐忧与枉然。坚持不懈的追寻和这一过程中具有的丝丝悲凉成为这两首诗的比较阅读点。  相似文献   

20.
用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来理解莫言的小说,尤其是晚近的作品,不仅力不从心,更是格格不入的。小说的那种为人熟知的表达方式逐渐陌生,古典美学所追求的明晰与秩序被打破,甚至是亵渎。人的重构,审美的反讽,意象的模糊,感觉的解放,一古脑儿塞给了读者,让人无所适从,浮躁不安,甚至于感到困惑和痛苦。我以为莫言的小说从《红高梁》到《红煌》,或者推而广之,从“红高梁家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