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的增值原理及其经济价值计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喆君 《情报杂志》2003,22(12):8-9,12
从分析信息的运动规律出发,剖析了其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原理及规律;借鉴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结合信息本身的价值形成特点,给出一个用以测定信息经济价值的公式原型,来实现对信息使用的科学计量。  相似文献   

2.
长期应付债券现行的计价方法未考虑市场利率波动对负债计量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利用现时价值会计理论, 对长期应付债券进行现值计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以分次付息债券为例对比分析了长期应付债券的传统会计处理与现时价值会计处理,给出了 长期应付债券现时价值计价公式、会计处理的科目设置。  相似文献   

3.
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支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东北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入手,分析了这些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需求,提出了促进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科技对策。对于全国其它地区的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人力资本的价值结构进行了分析,得到人力资本价值:人力资本投资成本+人力资本创造的超额利润的公式。该公式基于个体价值计量,并同时兼顾“向后看”和“向前看”的观点,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同时本文对这一公式进行展开论述,对其计算过程和相关参数的确定针对技术创新人员做了说明,最后据此提出了一点关于技术骨干型人力资本薪酬设计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讨论了人力资源价值计量与人力资本定价问题,对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本确认、计量进行概括性介绍,阐述了人力资本定价建立在人力资源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人力资源价值与人力资本定价的差异,认为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中人力资本存量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6.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交易,在涉及补价的情况下,收到补价的一方要确认和计量已实现部分的利润。在收到补价的一方计量已实现部分的利润时,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中相当于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来确定,计量公式为:应确认的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的税金及教育费附加)。但是在实务中,该公式的运用方法不同,对收到补价方的损益及换入资产入账价值计量的影响均不同。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A公司与B公司协商,A公司以其拥有的库存商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煤炭资源无偿使用的现实问题,从资源的价值入手,运用基准拍卖模型,设置最优保留价,研究了煤炭资源采矿权的最优拍卖;得出了政府确定竞价人数和计算最优保留价的模型;提出了政府设置最优保留价时实现最大化收益的两种选择。这对于实施煤炭资源有偿使用、政府期望利益最大化、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无形资产的计量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了以旧的历史成本法计量无形资产的缺点,提出了无形资产价值计量属性选择问题,剖析了部分计量属性在卖际中的优缺点,阐述了无形资产在计量工作中应遵循的四个计量原则,最后讨论无形资产计量的评估标准及其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9.
韩忠春 《科技与管理》2004,6(3):148-150
分析了人力资源价值货币计量方法的缺点,将模糊评价引入到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领域,结合组织层级管理理论和发展中的人才测评技术,探讨了人力资源非货币计量方法——模糊计量方法,为人力资源的考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管亚梅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4):141-142,137
公允价值会计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从90年代以来美国财务会计的发展动向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浅议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泽 《科技创业月刊》2004,(6):57-58,70
简述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发展及在现代企业管理经营中的应用,对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特征及计量方法进行了描述,介绍了工资报酬体现模式,随机报酬价值模型,自创商誉法、经济价值法等个体和群体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计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人力资源未来所创造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易计量的问题,提出了依据企业对人力资源当期投入的成本和人力资源对企业当期所创造的价值之和作为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观点,并构建了人力资源当期实现价值的计量模型,该模型为客观计算人力资源价值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煤炭开采与其它矿产资源相比,煤炭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具有更为严重的安全与环境问题。本文结合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影响因素,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分析了安全与环境对煤炭采矿权价值的影响,建立了安全与环境对采矿权价值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本文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优于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目前制约普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因素,对目前我国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建议,并分析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采矿权作为由国家批准的对矿产资源所拥有的一种物权,其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结合煤炭资源采矿权及其价值评估的本质,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着手,分析了影响煤炭资源采矿权价值的各种相关因素,最后根据这些因素提出了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施镓  程璐  仲冰  张博 《资源科学》2021,43(9):1711-1727
中国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放在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突出位置。煤炭资源是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编制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对于加强煤炭资源科学管理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外自然资源核算体系以及国内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在指导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时存在报表体系不统一、资产估值方法不明确、负债核算内容与方法不完备等不足;进而从中国煤炭资源的赋存特征、勘探开发条件、价值认定与相关能源统计体系入手,厘清了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基础准备、技术架构以及基本程序,完善了报表体系的核算内容,明确了煤炭资源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量计算方法,同时设计出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样表;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实现了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的有效应用。研究成果可为构建中国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体系,在产煤省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编制煤炭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财务会计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会计计量问题,而会计计量问题中首先要研究的就是计量属性问题。尽管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有着天然的缺陷,但是其自出现以来一直是各国所应用的主要计量属性;而以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负债,是会计计量模式的一项重大变革,是一种全新的计量概念。本文在阐述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意义。笔者认为目前看来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的应用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森林林冠截留效益计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欧阳惠 《科技通报》2001,17(4):25-31
研究了19种林分林冠截留率,得出了相应林冠截留模型和有关参量以及这些林分的树干茎流模型,比较了各种林分林冠截留效益计量公式,介绍了如何利用地形图,GIS进行流林冠截留效益计算,并提出了“3S”技术将会为动态进行森林效益计量和监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计量的主要模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历史成本逐渐难以应付局面。这时,一种抛弃了成本计量观,更能反映会计个体经济资源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允价值。从国际上看全面应用公允价值已是大势所趋。而我国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务运用还比较滞后,因此在新准则加大对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的背景下,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结合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进而辩证认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公允价值在我国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使用者成本法及其在煤炭资源价值折耗测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李国平  吴迪 《资源科学》2004,26(3):123-129
自然资源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的特征,因此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对其资本价值的损耗进行计算,这样才能得到反映国民经济真实水平的GDP,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得到的GDP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GDP。随着“绿色GDP”观念的深入,用于测度资源价值损失量的方法也逐渐成熟。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度量资源价值折耗的“使用者成本法”,并讨论其在实务上的应用。以我国1981年--2000年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数据作为对象,利用使用者成本法对其进行实证计算,分别计算了0%、2%、5%折现率下中国煤炭资源的资本价值损失量,并作图讨论了资源价值折耗变化的趋势,发现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价值折耗而未得到补偿,据此得出加快我国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刻不容缓的结论。最后结合实证结果提出使用者成本法应用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