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薛伟一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为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道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秧歌运动,就是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延安解放区的新秧歌运动,是实践文艺...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非自然传承来的延安解放区新秧歌一改传统秧歌戏谑调笑、自在不羁的特色,而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激励鼓舞民众战斗激情的武器。作为意识形态的直接产物,新秧歌应时而生的意识形态特质已将民间秧歌的本质内核彻底改写,其在创作观念、文本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体现出与传统旧秧歌截然不同的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晓旭  郝磊 《文教资料》2008,(33):77-78
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是将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当时的抗战思想相结合的范例之一,在中国新时期文艺运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解读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的背景和形式,对于继承和发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将时代精神与民间艺术相结合的优良传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延安时期秧歌运动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延安时期,随着中共中央对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功能的重视,秧歌这一民间文艺形式适时活跃起来,并以"全民狂欢"之势,席卷了整个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从而形成延安文艺运动史上蔚为壮观的秧歌剧运动。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是植根于乡土世界与民众精神之中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传统民间文化形式之一。20世纪40年代,这一传统民间文化形式被发现并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文艺建构与发展的全新轨辙。中国左翼革命对"民间"的发现以及借助对传统民俗活动的挖掘与利用来建构其文化新秩序的策略实施,使借鉴民间传统秧歌的表演形式而创造的新秧歌有了发生的契机,新秧歌运动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6.
发生于20世纪40年代并在解放区广泛开展的新秧歌运动,不仅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动员、建构解放区革命文艺新秩序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也对改造民间社会及其民众思想,特别是整合知识分子的情感方式和价值观念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秧歌运动的工农兵主体文艺指向,在使延安知识分子发挥自身职能专长参与革命文艺秩序建构的同时,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与思想改造过程.特定政治权力和大众意识的双重趋迫下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及其文化性格的重塑,在这场以改造置换乡土民间艺术使之适用于特定意识形态文化建构的文艺运动中得到了富有意味的呈示.  相似文献   

7.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与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传统存在直接渊源关系,更与特定历史时期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及其规约密切关联,是陕北传统秧歌与借助民族民间艺术形式,表现工农兵生活、实现文艺大众化,进而进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建构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策略相遇合的产物.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深刻影响,无不决定了其作为一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该论题的相关研究,却走过了一个极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对延安"新秧歌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既足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及人们认识过程的回顾,也是关于学术研究方法及价值取向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民间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中,庆典或节日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是基于一定文化传统对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加以程式化的表述性行为。但相对而言,前者具有一种阈限期娱神亦娱人的释放或调整功能,后者则强调特定话语场域政治目标指向中的节制与规范。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了这一特点。伴随新生共和国的建立,陕北秧歌从农村而及城市、从西北边地而及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成为代表共和国政治文化的红色仪典。新秧歌的这一发展轨迹及其作为国家仪式在一系列革命节日中的在场与规约,不仅凸显了其在国家政治文化和民众节日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深刻地反映了权威政治话语的力量和上层文化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以及特定政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建构理想。  相似文献   

9.
在上一世纪40年代的延安“新秧歌”运动中,对民间传统秧歌的改造转换,使原本民间的狂欢衍化跃升成为寄予特定意识形态话语诉求的红色仪典和建构革命文艺新秩序的重要资源,其演变过程,呈示了政治权力之于民间、以及特定民俗活动的深刻影响.其中,各分层文化之间、政治话语、革命叙事与民间伦理之间不可避免的碰撞、拒斥甚或对抗与制衡,也深刻地反映了特定时代语境下政党、民间、知识分子在其所共在的话语场域中彼此互融互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观点可概括为“1234”,即“一个课题,两大宗旨,三项任务,四种建设”。其中,一个课题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课题;两大宗旨是指“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三项任务则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四种建设是指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由民间传统秧歌改造而来的新秧歌一经兴起,便迅速在陕北黄土地上闹腾了起来,成为了民族战争时期宣传政治、宣传抗战的重要工具。而在新秧歌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秧歌的功能、内容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则现显出民间秧歌的审美空间已被边区意识形态彻底改写,红红火火的新秧歌热潮也已不再是民间意义上重在娱神娱人的传统秧歌,而是带有强烈意识形态性的革命秧歌。  相似文献   

12.
东北解放区的新启蒙运动是五四启蒙运动的隔代传承,是对延安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延安启蒙思想的东北文化实践。东北新启蒙运动通过文艺团体、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三方面进行实践和传播,对光复后的东北解放区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思想启蒙和文化启蒙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政治影响,极大地支援了土改斗争和解放战争。新启蒙运动在东北所做的工作不仅符合当时东北的文化状况,而且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在解放后的很多年里都是中国文艺所需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延安整风运动和"讲话"之后,中国共产党更加强化了意识形态对思想文艺领域的规范和控制,也对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领域所独具的地位及作用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因此,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发生及其对民间传统艺术自内容到形式的改造和利用,均使之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文艺形式实施文化革命的一种资源和策略。而文艺"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要求不仅规定了"新秧歌"创作的题材和主题,而且影响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总体表演风格和审美倾向。被赋予全新艺术职能和审美要求的"新秧歌",作为40年代革命文艺的一种代表性形式所具有的范式意义,对之后共和国文艺新秩序的建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主要论述中原解放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发动、政策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邓小平在大别山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卓越创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山解放区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后最早开辟的新解放区,其土地改革运动在以邓小平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领导下开展早、规模大,摸索形成的经验保证了大别山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开展,对于中原乃至全国各大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也提供了借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泽州秧歌是流布于今山西晋城市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由民间秧歌舞及说唱曲艺发展演变而来。它之所以能形成,井在泽州繁荣、兴旺,是与当地较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蕴,崇文尚礼、喜看优乐及重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艺人们在秧歌舞的基础上,揉合当地曲艺的优点,接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在道光年间把它搬上舞台,使它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7.
泽州秧歌是流布于今山西晋城市的一种民间小戏。它是由民间秧歌舞及说唱曲艺发展演变而来。它之所以能形成,并在泽州繁荣、兴旺,是与当地较发达的经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蕴,崇文尚礼、喜看优乐及重视春祈秋报、迎神赛社的社会习俗等密切相关的。艺人们在秧歌舞的基础上,揉合当地曲艺的优点,接受上党梆子的影响,在道光年间把它搬上舞台,使它成了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6,(4):67-71
抗战结束后,内蒙古西部区蒙汉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了原绥远省和晋西北广大地区,在新解放区成立了以绥蒙区党委、绥蒙区政府为最高级别人民民主政权的党、政组织机构。大力发展经济,巩固和扩大新的解放区成为历史赋予绥蒙政府的重要使命。绥蒙政府在中央和晋绥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结合绥蒙解放区特殊的租佃关系,积极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最终在绥蒙解放区确立并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有力地配合了前线的战斗,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8,(2):12-20
大生产运动与延安新秧歌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延安文艺整风后,延安戏剧界不仅对"大戏"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而且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走文艺的工农兵路线。此时,延安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成为文艺服务的首选对象。随着《兄妹开荒》的成功演出以及延安领导人对其在大生产运动中价值的肯定、秧歌的价值被发现,延安的新秧歌运动由此拉开序幕。在新秧歌运动中,秧歌也一改民间文艺的娱乐性成为了党政策的推广者,并自觉承担起了宣传与规训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陕北腰鼓与秧歌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下走到一起,并经历了一个由结合到融合再到发展,然后再走向分离的历史过程。考察陕北腰鼓与秧歌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民间艺术从诞生、成长到发展,总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民俗这个基础,它的继承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相影响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