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德社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于热河官田以及木兰屯垦方面。清朝入关之后,自康熙年间北巡成为定制,之后木兰秋弥频繁举行,清朝皇帝每岁驻跸避暑山庄,这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自然受到政府的重视。承德经济以宫苑经济为主,主要有口外皇庄、宫仓、寺庙经济几种。赵艳玲,于多珠探讨了清代承德地区庄田之建立,认为清代的庄田建立及分布分为三部分,即:后金政权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关外庄田;  相似文献   

2.
承徒清代人文景观主要是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皇家寺庙群,这些人文景观与承德自然景观——承德丹霞奇观、热河、武烈河等的关系是先有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后由清帝康熙、乾隆建承德避暑山庄和皇家寺庙群,它们相互依托映衬,相辅相承,构成了风格独特内汉涵丰厚的承德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3.
承德市区北部的武烈河畔,一处处金碧辉煌的古刹在苍松翠柏之中闪着熠熠金光,景色瑰丽,宏伟壮观。 这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寺庙集中地之一。这些庙宇,相继建于公元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至一七八○年(乾隆四十五年)的六十七年间。它们记载了十八世纪清王朝同厄鲁特蒙古、喀尔喀蒙古、西藏地方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或事件。是清朝皇帝利用喇嘛教绥抚蒙古诸部而建的,是清代民族团结,抵御外辱维护  相似文献   

4.
清代自入关以来,统治者通过策划移民垦荒、设立驿站、北巡和木兰秋狝、设立行宫等对热河地区逐步开发。特别是康熙时期避暑山庄在此肇建,产生了人口和经济上的聚集效应,为承德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成为在避暑山庄周围形成城市的直接原因和决定因素。乾隆时期,继续完善避暑山庄及肇建避暑山庄周围寺庙的,并将避暑和秋狝长期化和制度化,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承德人口猛增、商业不断繁荣,逐渐拉开了与周围地区其他行宫及城镇的差距,城市规模扩大。包围着避暑山庄的承德成为地区行政建制的州府所在,文化教育事业也从无到有。这里不仅成为了集皇家文化、贵族文化以及市井文化等社会各阶层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多种宗教相容相合的道场,是满族文化、蒙族习俗、汉族传统水乳交融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康熙、乾隆的北巡,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相继诞生,承德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和外交的舞台。承德地区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逐形成颇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其成分有满、汉、蒙,甚至包含西方文化艺术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战略下,如何把承德打造成国际旅游城市、京津冀生态文明示范区已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利用承德传统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承德历史人文景观,引导承德旅游市场走向成熟,成为国际高端旅游产品,从而带动承德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很多人对于承德的一个现象一直存在质疑——在承德,随时都可见到清朝皇帝的画像、雕塑。纵使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这样的行为是否有些夸张?对于这个问题,承德人的回答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夸张。对此,四条基本原因将会围绕由清朝皇帝建造的避暑山庄展开阐述:山庄初建成时带来的政治文化繁荣;皇帝出逃时带来的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创造的旅游经济;避暑山庄与承德的新发展。并最终推出清朝皇帝及其所建造的避暑山庄确实推动了承德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对于承德的一个现象一直存在质疑——在承德,随时都可见到清朝皇帝的画像、雕塑。纵使作为一座历史古城,这样的行为是否有些夸张?对于这个问题,承德人的回答是明确的——没有任何夸张。对此,四条基本原因将会围绕由清朝皇帝建造的避暑山庄展开阐述:山庄初建成时带来的政治文化繁荣;皇帝出逃时带来的文物宝藏;文化遗产创造的旅游经济;避暑山庄与承德的新发展。并最终推出清朝皇帝及其所建造的避暑山庄确实推动了承德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8.
清朝康、乾二帝频频驻跸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中心的热河(承德),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实施民族怀柔政策.而雍正帝在皇子时代多次随从康熙来热河,虽然即位后从未到过热河,颇令人疑惑且为后世争议,但他对热河关注不减,采取了加强热河军事驻防,确立行政建制、加大移民垦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热河(承德)的进一步开发打...  相似文献   

9.
清朝康、乾二帝频频驻跸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中心的热河(承德),围猎习武,避暑休闲和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实施民族怀柔政策.而雍正帝在皇子时代多次随从康熙来热河,虽然即位后从未到过热河,颇令人疑惑且为后世争议,但他对热河关注不减,采取了加强热河军事驻防,确立行政建制、加大移民垦荒力度等一系列措施,为热河(承德)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朝的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长期实行的一种战略性政治措施,当时对清朝经营边疆并对其实行稳固的统治、保障中原的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清廷对蒙古联姻,其对象主要是蒙古诸部领主家族,所联姻蒙古部落地域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及西套蒙古中的阿拉善旗。但是纵观整个清代三百多年满蒙联姻史,伴随着清王朝对蒙古各部落统治的稳定、联盟关系的确立以及政治、军事、经济上的需要,满蒙联姻从其特点、地域分布等方面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特别是木兰围场设立后,使满蒙联姻在地域分布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移。蒙古的喀拉沁部从入关前及入关后的清初仅仅几次的联姻关系,到康熙中朝以后直至乾隆时期已跃居第一大部落,直到清末始终如此。由于满蒙民族之间的长期通婚,人数众多,又繁衍了更多的具有满、蒙民族血分乃至含有汉族血分的混血后裔,对于民族融合,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研究这段历史,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清朝的满蒙联姻的整体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1.
康熙年间是我国清代武举的重要改革时期。康熙皇帝对武举十分重视,亲政后改革了前朝(顺治)武举凭文取中的弊端,使武举朝着文武并重取材的方向发展,为满清建国初培养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军事将官。康熙年间的武举也反映了武功强国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河南省集镇的整体发展过程及其特征表现为:在康熙末年恢复了兴旺生气,先后经历了乾隆、道光、光绪3个高峰期和嘉庆、咸同年间2个低谷期,各区域在集镇数量的增长率、递增率、平均占有率诸方面均存差异,总体上,全省集镇经济在清代处于波浪式前进,呈持续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陕南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古为四塞之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清朝初年,实行招垦政策,大批南方客民进入陕南,陕南经济才得以较快发展。一、南方客民之移徙陕南明清之际,陕南连遭兵燹。明末,这里是李自成义军与明统治者反复较量的重要战场;清初,陕南又是清军与抗清武力交战很长的地区,战乱使“汉沔间几无宁日”。连年兵燹还带来了可怕的瘟疫和饥荒。崇祯及顺治、康熙年间,汉中连遭水、旱、蝗、震、雹等灾害,“民死于锋镝、饥馑、  相似文献   

14.
兴隆塔碑刻全面记载康熙年间重建该塔的人物,有利于研究清代职官和清代佛教政策。碑刻与方志结合可理清兴隆塔重建经过,足见当时兖州佛教之兴盛。塔上北宋碑刻应是清代重建时翻刻,梁思成先生认为兴隆塔建造于北宋嘉祐八年之观点不准确,实为宋代风格的清塔。  相似文献   

15.
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福建安溪籍官员。他著有《榕村字画辨讹》一书,在所辨识的282个汉字中,有一半以上在当代继续流通使用;有2/5的字今已不用,但可考证出来;只有少数的字在当代字典中没有收录。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渠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越来越受到各高校党团组织的高度重视.承德大学的暑期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九二、九三、九四连续三年受到了省、市的表彰之后,今年又在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得以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清代初期,满族统治者,特别是其中的上层,皆拥有大量的奴仆。这些奴仆所处的地位怎样,是我们判别当时满族社会性质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当时旗下奴仆所处地位及其变化加以探讨,以阐述满族社会的性质。一、奴仆的来源与类别满族奴主农奴主所占有的奴仆,是由其入关前所俘获的满族人、汉族人、蒙古人、朝鲜人,入关后的投充人与契买奴仆等三部分人所构成的。清代文献中称之为“盛京带来人口”(或称为“东来奴仆”)、“投充奴仆”和“契买奴仆”。俘掠人口是奴仆的主要来源。努尔哈赤攻占辽东地区时,将“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这是最大数量的一次奴仆分配。其后凡在战争中俘获的人口,都是“具  相似文献   

18.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承德大学建校十周年.承德大学已经走过了十年的路程.十年来,承德大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承德大学是在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创建的;是在屡遭黄牌警告克服诸多困难坚持下来的;是在大灾之年取得迅速发展的.1985年至1988年是承德大学建校初期,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创业阶段.承德大学筹建处借用市柴油机厂的一个会议室为办公地点.师生寄教、寄读于承德石油高专,抽调教师、招收学生、选址建校,四年时间三次搬家,辛苦至至,履步艰难.但也为承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天的教职工做为承大的后来者,对先行者的奉献,永远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承德最具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质的项目,热河清音会是清代社会文化的产物,在1930年达到鼎立,虽属民间业余音乐团体,却沿袭了宫内乐队的纪律与艺术要求,成为热河一带水平最高的音乐组织,经常出现于上层社会政治活动的场所或地方上的重大活动之中。"热河清音会"的音乐是中华多民族与地区文化的结晶,保留"热河清音会"这块文化"化石"对我国的民族史、文化史,乃至清朝统治者治国理念的研究都将起到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历经长久战乱之后,康熙时期开始恢复社会秩序,振兴文教,广建学宫,倡兴义学,采取各种措施发展教育,并对云南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至康熙后期云南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康熙时期的云南教育是为加强对云南社会的思想控制而实行的,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政治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