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荀子以“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辞、辩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名实现基础上的正名逻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在孔子守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充分融入墨子、公孙龙子等其它派别的名学思想,形成了儒家名学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荀子《正名》篇语言理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荀子是先秦思想家,他对语言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语言观主要体现在《正名》中。从其名实关系论、制名枢要论、语词功能论、结构系统论及语言时空观五个方面来看,并与索绪尔的语言观作比较,可以看出荀子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语言符号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符号学家和语言研究者关心的问题。自古希腊以来,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争辩就一直持续不断。与此同时,中国先秦时期的荀子集名实论之大成,也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作者从符号的价值、系统、约定俗成等几个方面考察了荀子名实论的符号学观点,认为名、实问题的论争包含着中国语言符号学的最初萌芽,它构建了我国最早的应用符号学。  相似文献   

5.
荀子的《正名》篇蕴涵着丰富的社会语言学思想,他对社会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规范、语言的社会作用均有论述,至今仍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荀子是战国后期最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有关语言学思想的著作《荀子·正名》篇,在批判地继承先秦诸子“名实之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认知视角,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言理论、词汇学和事-物命名等三方面探究《荀子.正名》在语言研究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孔子是"正名"思想的开创者,他最早提出要以"名"正"实".荀子是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正名思想体系.由于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因此,孔子和荀子的正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但是,荀子的正名思想与孔子的却不尽相同,在某些方面甚至相悖.这主要表现在名的起源、制名原则、名实关系、正名方法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李建和 《广西教育》2010,(30):66-67,78
荀子的《正名篇》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语言论”,是我国古代语言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石。苟子语言学思想的核心是约定俗成。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等语言理论角度入手,解读了《正名篇》中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荀子和墨家的正名论在名的本质、名实关系、有关名的分类、关于名的谬误、正名原则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政治倾向、正名的具体方法上有很大差别。比较二者的同异,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先秦的名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浅论《荀子》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书存在大量的声训,这并不与荀子的语言理论相矛盾。声训是儒家正名的重要手段,到荀子这里得到了最充分体现。荀书的声训多声韵俱近,且意义也多相近相关,可取之处颇多。其对后世训诂学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4.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15.
荀子被认为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在中国逻辑史上有重要贡献。荀子的逻辑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正名篇》当中。《正名篇》的杰出贡献是“概念论”。精辟的“概念论”,使《正名篇》堪称不朽。《正名篇》中关于“名”的论述从提出,到作用,到名的分类,非常细致,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和考察。  相似文献   

16.
《荀子》32篇,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了汉字的起源、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作用、语言的修饰、方言与共同语等语言学的基本问题。在论证上述问题时,荀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时闪烁出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给后人以极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鲁六 《语文知识》2008,(4):50-53
荀子是我国的语言学先哲,他在当时对许多语言问题,比如语言的社会性、语言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的规范化、语言的工具性质、语言的治世作用、语言的结构、词语的产生过程、词与所指对象的关系等都作了深入思考,对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方言和共同语等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并提出了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著名论断。研究其语言学思想,不但可以丰富我国古代语言学理论,而且可以为现代语言学理论提供借鉴并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8.
荀子认知思想为其正名思想之基础,名、辞为构成辩说的组成元素;名辩思想强调合宜表达、有效的沟通,是以约定俗成为重要原则,目的在于建立以礼义为客观规范的有序社会。名辩思想,涉及认知主体的能力、认知的对象、认知的过程、名的性质与作用、制名的原则与方法、辩说的态度、判准与方法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荀子的名辩思想在其理论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日本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代的名学(名实论)的研究.先秦的名学被称为“中国逻辑学”,对其研究主要通过和古代希腊的形式理论学的比较来进行,其中特别是荀子的名学被认为可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比肩.战后(1945年后)以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来理解荀子的名学,荀子名学中的特征以及意义之研究也活络了起来.本论将荀子名学研究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治时期~1945年”、战后的“1945年~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以后”来介绍荀子名学研究的主要论著,同时评述日本学者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作品入手,分析阐述荀子蕴含于《劝学》中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指出教学应深入挖掘文章内涵,引导人们对当今教与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