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学生的质疑理当宽容和赞赏 李政道教授特别欣赏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校训中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钱学森与他的导师争得面红耳赤,把导师气得拂袖而去;但第二天,他的导师进了钱学森的办公室鞠躬说:“你是对的。”  相似文献   

2.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杰出人才培养途径的反思。导师制证明是杰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培养杰出人才应当是一流大学的追求。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实施导师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疑问,反映出建国后我们的教育事业在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情况下存在问题。本文从"钱学森之问"入手,探究疑问背后之实质,讨论杰出人才的教育问题,最后尝试对"钱学森之问"涉及的教育问题提出相关的教育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4.
认为杰出人才特别是大批杰出人才的成长和涌现,不是人为地刻意培养出来的,而是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孕育的结果。杰出人才的成长,既需要广阔的自由空间,也需要充裕的自由时间。只有在广阔的自由空间和充裕的自由时间的条件下,才能形成人的内心自由。在我国,加速国家社会化的改革步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自治,大幅度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收入和退休待遇,才是真正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张运兰 《科学教育》2007,13(4):46-47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作为一种能力与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疑,思维才有方向;有疑,学习才有动力;将疑“问”出来、“质”出来的过程,更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6.
郭翠华 《新疆教育》2013,(14):129-129
质疑问难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质疑最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  相似文献   

8.
要培养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而“质疑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关键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多角度激发学生产生质疑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美凤 《教育》2014,(12):67-67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天地的敲门砖。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要为学生提供示范、要在质疑中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帮助学生形成质疑习惯。  相似文献   

11.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供充分的时空.营造“民主的课堂”,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敢“问”、有“疑”善“问”、见“疑”必“问”、激“疑”乐“问”。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的关键点是“问题意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都是基于“问题”而进行的。因此,自主质疑成了教师体现新课程理念与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欣喜之余,我们也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课堂自主质疑真正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大学生质疑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塑造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质疑意识,使大学生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形成独特的个性,夯实“创造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从钱学森的经历、性格和思想观点来看,“钱学森之问”是钱学森内心困惑的真实表现。那种认为钱学森在提出“钱学森之问”时,他的胸中早有现成答案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是向中国高等教育界发出的振聋发聩的一问。"钱学森之问"与高等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实现了共鸣。而大学要培养出一流人才,必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培养与品德培养、务实精神与理想情怀相结合、相融通,这种整合思维不但不失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道,而且是培养精英人才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质疑”便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质疑”能力需要培养,这已成共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但就目前而言,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仍极少有教师敢于让学生质疑.原因是很不好驾驭,弄不好会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失去了目标,打乱了教学节奏。有些老师虽比较胆大,但面对学生的质疑不敢深入,甚至不置可否,终了只做了课堂的点缀。将问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后,如何进行引领,使学生的提问为教学目标服务?如何点拨学生学会以疑促思?这应是我们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钱学森之问”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深邃思考。我们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学贵有疑,“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1创设质疑氛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20.
古代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当时公认的世界科技中心。然而,近代中国的科技地位却每况愈下,这曾引发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一难题尚未破解,而今,"钱学森之问"又引发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一个需要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共同破解的难题。杰出人才培养的最大障碍是"读书做官"价值观及其主导的"知识评价"制度。因此,培养杰出人才,必须进行第三次变革——要转变弥漫于古今教育的"读书做官"价值观,改革"知识评价"制度,营造杰出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