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2.
郑慧生 《寻根》2012,(4):27-28
上古先民居住的处所叫作宫室。《尔雅·释宫》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室一事,均为上古先民居住之所。《墨子·辞过》说:“子墨子曰: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日: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相似文献   

3.
刘淑丽 《寻根》2009,(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荀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4.
刘淑丽 《寻根》2008,(6):40-43
周代对于女性的论述在《周易》中较为集中,尤其是其中的《家人》、《恒》、《成》等卦。战国时代的苟子就已经注意到了《周易》有关女性与男女关系的论述,《荀子·大略》说:“《易》之成见夫妇,夫妇之道不可不正也,君臣父子之本也。”《周易》者,“以此文王所演,故谓之《周易》”(李学勤主编:《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以,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可以代表周代人的观念。事实上,周代有关男女之别的阐述与规范已经很多,而男尊女卑观念也是在这个时代被反复论述的。  相似文献   

5.
许衡治经,重在求理以行道。由此他重视《小学》和“四书”,并通过《大学》、《中庸》来阐发义理。进而他重实理,批评宋儒近理而乱真的流弊;并重躬行践履以行道,强调圣人之道不在训诂章句,而在真知践履。这体现了许衡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人参琐谈     
石云涛 《寻根》2002,(6):61-63
中国人早就发现了人参的价值。“参”古作“葠”,又作“葠”。在中国,至迟在汉代的文献中已有人参的记载,如《春秋运斗枢》、《礼斗威仪》、《异苑》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中称为“人微”,有人认为“微”乃“葠”字之讹。所以叫“人参”者,李时珍在他著名的《本草纲目》一书中说:“年深渐浸长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谓之人葠、神草。”他说:葠“亦浸渐之义,葠即浸字,后世因字文繁,遂以参星之字代之,从简便尔。  相似文献   

7.
寺庙辨异考     
顾关元 《寻根》2003,(2):38-39
人们常把“寺”和“庙”混为一谈,其实古时“寺”与“庙”是有区别的。最早的“寺”是指官吏办公的地方,是“官署”的意思。寺,古文作“侍”解。《经典释文》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故“寺”的本义是从“侍”这一字义而来的,所以侍人办公的地方也就叫做“寺”。考查古代典籍,不乏有关“寺”的注说,如《毛传·隐公七年》孔颖达注:“自汉以来九卿所居谓之寺。”《汉书·元帝记注》:“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训诂学家许慎在《说文》中也训寺为“廷”,后来还有左思的《吴都赋》,形容吴都官署之多,夸张为“列寺七里”。…  相似文献   

8.
王少华 《寻根》2003,(1):88-98
图腾感生与古姓起源我们这里所说的“图腾”,即族号。“图腾感生”是图腾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指母系氏族时期的人们不了解男欢女爱媾合生子的奥妙,而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自然物,大多数为动物。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人们认为,氏族中的女性只要与图腾发生神秘的接触,就可以感而受孕。有关远古圣处女感生的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一是“履迹”感生。即圣处女踏某种足迹而受孕,如姜“履大人之迹”(《诗经·生民》)而生后稷系典型例证。又如伏羲也系其母履迹感生。据《易·系辞》正义引《帝王世纪…  相似文献   

9.
李莉 《华夏文化》2012,(2):34-36
“对待”一词,常见于易家书籍。“阴阳对待”的概念,是指阴阳相反而并立,相比较而并存。朱熹对此有过解释,他说:“是两物相对待在这里,故有文;若相离去不相干,便不成文矣。卦中有阴爻,又有阳爻相间错,则为文。若有阴无阳,有阳无阴,如何得有文?”(《语类》卷七十六《易》十二《系辞》下,林学履问周易时所记)此处的“两物”是指阴阳两物。朱熹认为阴阳相对,又同时并立,  相似文献   

10.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创立,起了奠基作用,由此而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标帜。从历代的典籍记述可以看出,黄帝以人格形象凝聚和代表着中华传统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黄帝所代表的中华传统价值观主要是:一、崇尚文明的观念。崇尚文明,摒弃野蛮,注重文野之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观念。《尚书》有“睿哲文明,温恭永塞”(《舜典》)之赞,《易传》有“天下文明”(《乾.文言》)、“刚健文明”(《大有.象》)之志,《荀子》有“不敬文,谓之野”、“君子贱野而羞瘠”(《礼论》)之论。这些观…  相似文献   

11.
老庄的人性论是什么?学术界流行的观点是人性自然论。由于老庄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省去中间环节导出“人法自然”,所以该说法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不过笔者认为人性自然论的说法尚未抓住老庄人性论的实质。老庄的人性论其实是一种地道的性善论。《老子》、《庄子》对人性的论述是随处可见的,本文就立足这两部书,为我的新观点作简要的论证。一、何谓人“性”?《庄子·天地》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  相似文献   

12.
卢焱 《寻根》2020,(1):38-42
正月初五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节点,宋代苏轼有“泛泛东风被破五”句。明谢肇《五杂俎》谓“闽中俗不除粪土,至初五日,辇至野地,取石而返,云‘得宝’”。清中期以后,初五逐渐被重视:北京风俗,初五以内不得以生米、生面下锅,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规矩方破;山西解州“正月五日,缚纸妇人,夤夜出之街衢”,叫作“送穷”;山西冀州正月初五一早起床,剪五个纸人同少许炉灰置筐中送至大门外,焚香放爆竹或者点燃纸人,称为“掐五穷”;豫东地区,正月初五一早擀面片,整张下锅煮熟作为早饭,谓之“补窟窿”。  相似文献   

13.
李怡 《寻根》2003,(3):62-63
唐代以读书人为主体的士人阶层,日常服饰具有明显的特征:他们大多头戴幞头,身著圆领衫,间或外加半臂,系腰带,足著丝履。士人的首服多为幞头,它起源于汉末、魏晋时期的幅巾,北周武帝在其上裁出脚后幞发,“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折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梦溪笔谈》卷一《故事一》)因此,幞头又称“折上巾”。隋朝大业年间,开始在幞头下面加里衬,称为“巾子”,以便具有硬挺的外形。此后随着时代风尚的变迁,巾子的样式在唐代不断改变:唐初幞头巾子很低,贞观时的幞头甚至有平顶的,因而这时流行的幞头样式就称为“平头小…  相似文献   

14.
正禮之起也,源於祀,源於俗,源於人之欲,抑源於物之易?論者莫衷一是者久矣。許愼謂"禮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說文》)取諸形符之"示",是深得造字之本。禮必體履以見,康成云:"禮者,體也,履也。統之於心曰禮,踐而行之曰履。"(《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疏引)其見之於體履者,若荀卿云:"禮者,以財物爲用,以貴賤爲文,以多少爲異,以隆殺爲要。文理繁,情用省,是禮之隆也。文理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无论在现代汉语还是在古代汉语中.“禽”、“兽”两个词的含义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可谓泾渭分明,谁也不会混淆它们,正如《尔雅·释鸟》所言:“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简言之.“禽”不能称为“兽”,“兽”也不能称为“禽”。可是,这仅仅是中古(魏晋)以后的情况;在上古时代(魏晋以前),情形却并非完全如此。  相似文献   

16.
薛理禹 《寻根》2011,(4):32-36
自古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多有淫祀的文化风俗。《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信巫鬼,重淫祀”。《隋书·地理志》记载,扬州“其俗信鬼神,好淫祀”。《宋史·地理志》则说,福建“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唐宋以后,淫祀之风未曾断绝。明清盛行的“五通神”信仰,即是一种典型的淫祀现象。  相似文献   

17.
贺年片     
刘善龄 《寻根》2001,(1):92-96
贺年片是一种舶来品,但在西方贺年片传进中国之前,中国已有投柬拜年的风俗。柬通“简”,信札、名帖的通称。作为名帖的柬,又叫名刺,用现代话说就是名片。以名片拜年的风俗直到民国初年还很流行,1928年《申报》上有一篇《三十年来上海阴历年节之变迁》,谈到19、20世纪之交,投柬拜年风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杀首子解     
《墨子》等书记古代南方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墨子·节葬下》: 子墨子曰:……昔者越之东有輆沐之国 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列子· 汤问》略同)  相似文献   

19.
一、性本能——《易》与丹道的共同出发点1.《易》崇尚生殖。柳华阳《慧命经》说:“儒所修道之经文,莫不以《易》谓之首也”。又说:“殊不知《易》之源头,乃道之祖宗也。”柳华阳认为儒家经典以《易》为首,而道家即以《易》的源头为其宗祖。那么,《易》的源头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概括:即生殖崇拜、性崇拜。我们这样讲有三条根据,第一,生殖崇拜、性崇拜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原始人类共同存在过的社会历史现象;第二、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其中殷易《归藏》首坤次乾,标志着当时人们对女性的崇拜,以及女性在社会上的…  相似文献   

20.
释“胜”     
《山海经》中说西王母“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胜”是什么?一直存有争议。而弄清这一点,则是诠释、认证西王母文化内含的关键所在。汉及汉代以来,对“胜”主要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发饰,一说是织机上的构件。说“胜”是指古代盛妆妇女头上的首饰,名叫“华(花)胜”,出自汉代刘熙的解释。刘熙《释名·释首饰》说:“华胜:华,像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唐人颜师古《汉书·司马相如传·注》:“胜,妇人首饰也,汉代谓之华胜。”又叫“玉胜”、“金胜”,还有称“织胜”的。山东武梁祠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