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新疆1978—2013年的样本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基础上,运用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及Granger检验方法对新疆碳排放、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计量研究。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增长的Granger原因,碳排量与能源消耗不是经济增长变化的Granger原因;它们之间呈现不同于经典的EKC理论的"N"型环境兹涅茨曲线。从新疆的实际区情出发,提出从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新疆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能源价格波动性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动态均衡关系,并进行了GARCH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以及两组估计结果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市场化定价机制相对完善的情况下,能源价格与能源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动态均衡关系才是存在的,如果国内缺乏市场化定价机制,能源价格提高非但不能降低能源强度,反而会因为能源替代而提高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珩 《中国软科学》2012,(1):176-182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中国的能源消费将会进一步增加。以能源消费为因变量,以城市化、工业化和能源价格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DP,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都会增加中国的能源消费;第三产业比重则会降低中国能源消费;另外由于技术进步和节能政策的作用,中国能源消费还存在着一个负的时间趋势。采用回归方程以中国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部分目标为依据,对中国2015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能源消费将维持6%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能源价格和节能技术等方面对中国的节能政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低碳经济演进分析:基于能源强度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焦点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运而生,以期减缓全球变暖.本文以能源强度为视角分析了1978-2008年中国经济的低碳化演进特征、影响因素,并尝试用能源强度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预测低碳经济未来发展趋向.基于此,提出降低中国能源强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能源结构的能源强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寿富  赵定涛 《软科学》2010,24(7):49-53,64
从能源结构角度对能源强度进行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强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了为实现"十一五"降耗目标各类能源增长率的变化范围,以期能为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广为  赵涛  米国芳 《资源科学》2012,34(4):677-687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动态进行系统论述,随后对碳排放强度的预测研究现状做出整体概述。将DDEPM与现有的碳排放预测方法进行比较,说明其优越性。应用DDEPM,用Matlab编程,基于1980年-2009年的碳排放数据和GDP数据,对2020年碳排放和GDP进行预测,通过计算得出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巨大。基于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的现状,应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从煤炭能源消耗比重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随后整合碳排放强度、煤炭消耗比重的预测数据和实际数据,将其整合数据进行向量自回归处理,其结果与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比重实际数据的向量自回归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组模型结论的一致性,从变化规律的角度检验DDEPM预测的准确度;最后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碳排放相度与煤炭消耗比重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5,(11):110-114
基于生产要素替代视角及现有技术进步条件,利用最优化理论构建了最优经济增长模型,Lasso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存在较强耦合关系,能源消耗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0.034个百分点;2014~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约在0.7~0.8之间,最优经济增长约为8%左右。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耦合关系表明:从长期来看,片面缩小能源消耗,过度强调降低能源强度,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阻尼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生产要素替代弹性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外生能源价格越高对经济增长越容易产生约束;资本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他生产要素替代作用,在确保经济最优增长和降低能源强度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DEA-SBM模型测度地区间能源强度缺口,并研究其决定因素。结果发现,2003—2014年间,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缺口逐年缩小,其原因是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缩小作用,而要素禀赋、政府支出对地区能源强度缺口具有扩大作用。为了实现能源强度的最优化,国家"十三五"期间应采取"提升东部产业结构,减少中部政府干预,提升西部技术水平"的区域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强度差异与影响因素效应的分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5,(5):130-134
基于2000~2011年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进行了差异测算与分解,发现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正在逐渐扩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而区域间差异是次要的因素。通过检验地区能源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发现各地区的能源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并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多种因素对于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对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各影响因素不仅会影响本地的能源强度,还会对其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法,对1980年~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作用的动态特征进行系统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相互冲击时各自的贡献率和重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三次产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能源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累积效应是负的,不利于其快速发展,而且这两个产业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正向影响作用不显著,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之间具有正向影响;②短期内,三次产业经济对自身冲击的贡献率保持在94%以上,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高;③现阶段,我国在继续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关键是建立和完善能源需求的安全保障体系,以合适的价格保证中国能源需求,减弱能源对经济增长的“瓶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之间并不表现出Granger因果关系,而能源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我国表现出明显的能源推进型经济增长模式.此外,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政策,解决能源消费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包括:需要制定合理的能源消费政策;采用新技术,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以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传统能源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的因果及冲击响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熊文  吴玉鸣   《资源科学》2006,28(5):17-2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也越来越需要以科学的手段,运用统计推断的方法,从实际观测数据中对经济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做出客观判断。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测度,运用格兰杰因果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经济增长与环境脆弱性之间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滞后期数的影响,而且这两者对对方的影响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经济增长对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滞性,是一种长期的、渐进的影响;而环境脆弱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时滞却较短,是一种短期的、非渐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软科学》2019,(6)
以扩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EKC)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地区2000~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大气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大气污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经济增长、能源强度对中国污染气体排放起促增效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大气污染产生了积极的减排效应,而政府管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甚微。同时运用门限回归和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印证了能源强度与大气污染呈"倒N型"特征。最后结合EKC曲线的特征和结论证明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城市已率先越过拐点并保持相对稳定,且环境质量改善比较明显。部分东南部省份已经越过EKC曲线的拐点,但大气质量改善压力仍然巨大。多数中部和西部省份处于峰值阶段,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峻。因此建议根据各地区在EKC曲线的不同位置制定差异化政策,以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构建我国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水贫困指数模型(WPI)、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系数模型,对我国2000年至2009年31个省份农村地区水贫困测度及各省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系数进行计算,结果基本显示了我国农村地区近年来水贫困程度分布范围及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程度.运用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协调度模型对我国各省份水贫困与城市化、工业化的协调关系进行研究,并基于测算的协调度结果对我国农村水贫困与城市化及工业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后,提出缓解农村水贫困、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将区域为轴改为以时间为轴,基期改为后向移动平均,得到的修正收敛模型考察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能源强度收敛。实证结果表明,(1)上海、江苏和浙江在长时间尺度呈现波浪式σ收敛趋势,结合短尺度收敛比较,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能源强度在时间轴上不具有严格σ收敛;(2)上海市能源强度存在β绝对收敛;(3)在人均GDP、外贸依赖度和产业结构变量控制作用下,江苏省能源强度存在条件收敛;(4)在消费比、外贸依赖度和技术进步变量控制作用下,浙江省能源强度存在条件收敛。由此得出相应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投资规模、投资结构与能源强度变化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炎治  聂锐  冯颖 《软科学》2009,23(8):54-57,81
利用加法形式的对数平均Divisia分解方法将我国能源强度变化分解为FDI规模效应,FDI结构效应和GDI结构效应三部分,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06年间,FDI规模效应对我国的能源强度起增加作用,FDI结构效应起降低作用,GDI结构效应呈现出与国家投资政策相关联的阶段性。分析结论对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有两点启示:第一,应设置外资进入的技术门槛和进入领域;第二,应设立一定的行业能耗标准,高于标准的投资应予限制。  相似文献   

17.
采用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DM、SAR、SEM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考察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投入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识别政府支持于试验发展和科学研究对能源强度的不同作用机制与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科学研究在短期内对能源强度无直接影响,试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能源强度降低。(2)政府支持科学研究在长期内对降低能源强度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支持试验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不存在促进作用。(3)两类创新活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政府支持门限效应:当政府支持力度跨越门槛值时,科学研究对能源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虽然政府直接支持试验发展对降低能源强度没有促进作用,但政府适度支持可弱化试验发展对能源强度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8.
《软科学》2015,(5):125-129
借助能源价格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了能源价格通过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要素与能源强度产生的耦合关系;据此推广余情,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煤炭、汽油、柴油、电力价格的内聚程度和合理的能源价格结构。研究表明:能源价格通过技术效率、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形成耦合;能源价格影响能源强度的消费结构路径存在阻滞,其调节效用被完全覆盖;提高能源价格有助于强化技术进步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减弱产业结构重工业化对能源强度的正向拉动;能源价格通过产业结构路径产生的调节效用达到总效用的74.84%。进一步分析表明:能源价格结构的整体优化至关重要;煤炭价格的适度降低,汽油价格的均衡调节,柴油价格的小幅上涨,电力价格的市场回归最有利于发挥能源价格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这一角度,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回归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原因,从而对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现象作出解释。得到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外生偏向性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增长情况而言,能源增长型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地影响了我国的能源强度,能源价格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分别解释28%与72%的能源强度变化;第二,就内生偏向性技术水平提升下的能源强度增长而言,二产比重、能源价格、研发投入是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强度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和能源价格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