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树上的神童     
据说非洲有一种树,开蒲扇大的花,结人形的果实,果实成熟后,就变成小孩,挂在青枝绿叶间,甩胳膊蹬腿,哇哇乱哭。小孩落在地上,被波斯人捡去,卖到别处做奴隶———当时中国人管这种奴隶叫  相似文献   

2.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3.
正故乡对多数中国人来说都是特别的存在,乡情、乡愁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和生命密码,无声地浸润在一个人的血脉里,纵使少小离家、双鬓斑白,也依旧乡音未改,故乡萦绕在心头永远不曾远去。而故乡、乡情对中国人有两层含义,一种是生命意义上的,通常指一个人出生、生长的地方,而另一层含义是情感、文化意义上的,比如一个人生活过、在生命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地方,就像《乡愁乡愁》作者庞亚君所书写的松阳。  相似文献   

4.
全家人正安静地吃晚饭,十二岁的我突然说道:"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听了我这句话,母亲抬起头,慈祥地望着我。父亲却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地吃着饭,仿佛对我的话没听见似的。我想,也许父亲只顾着吃饭了。我见父母亲都没有说话,于是,我又重复了一遍:"我今天找到了一个鸟窝,是个斑鸠窝。"  相似文献   

5.
树上那只鸟     
夜晚,父亲和他的儿子在院子里散步.儿子已大学毕业,在外地工作,好不容易回一趟家. 父子俩坐在一棵大树下,父亲指着树枝上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至味乡愁     
赵畅 《文化交流》2022,(1):28-31
如果说春节是把我们推向故乡的一双温暖有力的时间之手,那么赶上年夜饭,便是每一个人最热切的期待.是啊,年夜饭是每个家庭最为重要的一顿饭——那里有亲情的聚首,有孝心的涌动,有乡愁的交融. 说到年夜饭,这些年来餐桌上的菜品结构总有些许调整变化,事实上,这也是由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但传统菜肴仍是不变的主角.因为这些菜...  相似文献   

7.
弥漫的乡愁     
正随着春节脚步临近,过年的气息在浙西山区城乡四处弥漫。传统的美食、浓浓的乡愁,召唤着在外打拼的儿女回家过年团聚。打年糕、起糕干是武义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过年"打年糕、起糕干"在民间有"年年高"的寓意,为来年立一个节节高的好兆头。每家农户起码做百斤大米年糕或糕干,通过浸泡、上蒸、翻蒸、打糕、揉挤、整形、搓粉、烘焙、点红,做成年糕或糕干,待晾干后作为送亲戚朋友的传统礼物。因而打年糕、起糕干便成了祝福亲朋好友年年登高的"好口彩"。  相似文献   

8.
理解中央城镇化发展决策文件提"乡愁"的深义,应建立在梳理中国乡愁传统的基础之上。在传统中国,"乡愁"并非消极体验,而是发生于人们在去乡之后因在他乡获得安身资本的回头一望,是对去乡事实的价值升华。传统中国的"乡愁"发生于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框架中。在当代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使走出农村的人无法在城市获得安身资本,难获生存尊严,"乡愁"的实质是"乡仇"。中央决策文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是要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与过去不同的中国农民去乡模式,使农民真正获得生存尊严并重建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9.
正《说文解字》说:"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所以,韭菜又名"长生菜"。多种韭菜,日子便经得久。从《诗经》至今,韭菜的故事从未与过往的历史割裂过。立春从一把韭菜开始。早在冰雪覆盖之下,韭菜就期待春阳,准备了新衣,和一畦畦同样从冰雪中复苏过来的青翠欲滴的麦苗一样,都是接地气的春使,但韭菜似乎更具农家新春之神韵。  相似文献   

10.
11.
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穿越了近半个世纪,很多人还是会被余光中的《乡愁》打动。在外游子无论身在何处,心底对家乡都有着一丝牵挂。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年轻劳动力纷纷外涌,小时候随处可见的古村落正在逐渐走向衰落。2017年年末之际,作为国内马克笔画的先锋人物,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夏克梁带领“边走边画”写生团队,进驻三门为当地的古村落作画。  相似文献   

12.
传承千年的诗歌总集《诗经》向我们展现了周代王室至平民百姓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乡愁诗都是以周代时期广大劳动人民受频繁的战争、繁重的劳役、不公的制度的迫害为题材而创作的,这些诗篇中包括军人思乡情怀、流亡者的怀乡情感、劳动者的故土情结。对此,本文就《诗经》中思乡恋土情怀诗篇的成因、乡愁诗的内心活动进行分析,探究古代劳动人民的思乡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3.
14.
从乡愁概念内在的矛盾性出发,将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人阶级的乡愁情感与集体记忆结合起来,说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开发过程中,必须关注乡愁记忆中的负面情感部分,即黑色工业遗产保护的价值。详细分析了国企老工人和流动农民工两类工人阶层主体的乡愁差别,及其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反思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小资化和商业化的工业遗产开发模式以及缺乏活力的工业博物馆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脍炙人口,广为传诵。2003年1  相似文献   

16.
正~~  相似文献   

17.
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失去家园的胡卜人曾经找到他,请他写块碑刻在石头上,沉在水里,永志纪念。冯骥才被村里百姓的乡情所感动,特地去了一趟胡卜。胡卜村世世代代的居民从未想过,他们的村庄有一天会从地图上消失。这个位于新昌县新林乡七星峰下、梅溪水边的村庄,已经存续逾千年,然而由于"浙东引水工程"钦寸水库的修建,胡卜的梅溪胡氏子孙分散搬迁各地。拿什么挽留你,胡卜?修族谱、修建一座保存古村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  相似文献   

18.
"记住乡愁"是中央城镇化战略中被讨论最多的一个新提法。近年来江南水乡古镇成为越来越多人们的思乡对象,不仅是受全球怀旧文化的影响,还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从本质上说,江南文化是中国传统城镇文化的典型代表。以江南水乡市镇为指向的乡愁绵延于游子、文人、士绅乃至现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中,作为城镇中国的文化原乡为新一轮城镇化战略寻找最适合中国传统与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价值基础和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个人与一片土地的感情,来自具体的山水、文化、生态、乡土菜肴的回味和对往事的追忆。品尝一个地方的美食,就是欣赏一个地方的文化;品味一个地方的味道,不仅是分享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是感受一曲曲关于乡土文化美食的"田园牧歌"。寻味:那一抹味蕾上的乡愁不论在何地,总有些味蕾上的记忆在提醒着我们,故乡永远是心之安处。从睡梦中闻到那一缕油烟味,有炊火的气息,有外婆的味道,使人自然而然地体味家乡的亲切,而这种  相似文献   

20.
彭佐扬 《文化学刊》2016,(4):113-118
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探讨乡愁文化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功能:首先,以乡愁概念的理论梳理为出发点,得出乡愁文化的理论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乡愁文化的诱发因素,包括故乡的原风景感念、现代性多元理性反思、人性对质朴纯净情感的需求、时空的流逝与错位等;再次,探讨乡愁文化的载体构成与特征;最后论述乡愁文化的现代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