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烽火戏诸侯,倾国得一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狼烟四起”。典故、诗文、词语中的这些“烽火”“狼烟”到底如何解释呢?翻开各种语文工具书,几乎不约而同地解释为:“烽烟”就是“狼烟”,狼烟就是边疆烧狼粪以报警之烟。查《辞海》“狼烟”的解释是“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言,狼粪烟直,烽火用之”。《中国古代史演义》中也有一段关于狼烟的描述“那烽燧是用狼粪作燃料,在山顶上筑成高高的圆柱模样  相似文献   

2.
<正>公元前144年6月的一天,驻守雁门关的士兵看到了奔驰而来的匈奴骑兵。负责通讯的信息传递长官,也就是烽燧长大喊一声,命令士兵点起了狼烟。如果你手头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它会告诉你"狼烟"是什么。词典对"狼烟"是这样解释的:"古代边防报警时烧狼粪升起的烟。"唐朝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也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不过一位名叫威廉·林赛的美国学者,却对"狼粪说"提出了质疑。他怀疑的依据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狼烟"别解     
狼烟:狼粪之烟,设防地区用作军事上的报警信号.相传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唐温庭筠<遐水谣>:"狼烟堡上霜漫漫,枯叶号风天地乾."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四寄太原庐司空十三韵>:"鸡塞谁生事,狼烟不暂停."  相似文献   

4.
张俊 《现代语文》2005,(3):32-32
“狼烟即烽火,古代烽火台上烧狼粪以报警,故名。”狼烟即烽火,这没错,但动物园里的人则认为,狼粪同狗粪相比并无什么特殊处。主要问题是,不可能收集到那么多狼粪。  相似文献   

5.
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唐诗名篇,其中尤受赞赏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在前句的诠释上则向来意见纷纭。清人赵殿成对“孤烟直”的笺注即兼采“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之说与“边外多回风”,“袅烟沙而直上”之说,并存而不定于一。当代有的选本,又补以“炊烟”说而一并存疑(注)。  相似文献   

6.
烽火台在中国古代,为了传递军事情报,人们曾设立过烽火台,利用火与烟传递信息。烽火台白天烧狼粪,夜间点柴草。传说烧狼粪时有很大的浓烟直冲蓝天,在白天比火光更易被人发现,因此烽火有时又被称为狼烟。当发现敌情时,烽火燃起,台台相传,一直传到军营。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时期,烽火告警系统就已经很完备了。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8.
烽火报警 早在2700多年前的我国西周时期,为了防备西边部落的侵扰,在镐京城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许多烽火台.如果发现西边部落来进攻,晚上就在烽火台上烧起大火,白天就在烽火台上燃烧狼粪使它冒烟,以此发出警报.相邻烽火台上的士兵见此情景,也跟着燃起大火或"狼烟".这样,远方的诸侯就知道镐京城告急,天子有难,赶紧带领军队前来救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因此,我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光来传递信息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烽火·狼烟     
“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烽”与“火”。遇到外敌来犯,白天则燃烟(烽),夜间就点火。如此,敌情便可迅速传达给上级。  相似文献   

10.
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睡、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并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叫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叫燧(俗称狼烟),故叫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2001年仲秋,我对历代烽火台进行大范围察访,历经天山南北,行程达三千多公里,考察到6座烽火台实体,它们基本上能代表新疆烽火台的全貌。新疆的烽火台@李都  相似文献   

11.
《使至塞上》是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所选的一首古诗。课文中对“烟”的解释是“烽烟”,并以《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作为佐证。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烽烟”之说难以站住脚。  相似文献   

12.
唐诗二题     
一、析“大漠孤烟直”的“直”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何落日圆”一联,大笔勾勒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竟境雄浑,被王国维称为“于古壮观”的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这一联中,“大漠孤烟直”的“直”字,却耐人寻味,因为烟总是弯弯曲曲的,怎么会是“直”的呢?为了“理顺”这一矛盾,众多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直”字,不仅迄今天定论,而且还关涉到对王维诗的鉴赏批评,因此有深入探索的必要。宋人陆佃是最早试图“理顺”这一矛盾的,他在(烤雅)中释“直”字说:“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  相似文献   

13.
《红领巾》2004,(10)
狼烟是古代的一种军事信号。传说用干的狼粪烧出的烟,风吹不散,而且可以升得很高很直。所以,在通信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守卫边疆的士兵们便用“狼烟”来传递危险信号。一旦发现敌情,哨兵马上燃起“狼烟”,后面的哨卡看到“狼烟”后,也立刻燃起“狼烟”通知更后的哨卡。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家都知道敌人来了。这种落后的联络方法现在当然早就不用了,但“狼烟四起”作为一个词汇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为什么用“狼烟四起”表示战乱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15.
正【故事新编】鼠国史官说古代汉人没有其他通讯手段,发现敌人来侵犯时,就点燃狼烟报警。他说如果鼠国边境线上执勤的士兵,也用这种方式报警的话,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并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鼠王。鼠王不解,问:"为什么非得用狼粪  相似文献   

16.
最早的通信方式——烽火狼烟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传送消息是最早的通信方式。起初,它只是起传递信号的作用,比如外敌入侵时,边境的士兵在烽火台点起狼烟,远方的诸侯国看见狼烟,就会赶来帮助抵御外敌。发展到后来,狼烟和烽火经常用来比喻战争。烽火狼烟这个成语指的就是战争。  相似文献   

1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这句古今广为传颂的名句中,大部分文人墨客都认为其中的“烟”是烽火台上的狼烟。最近,有专家考证认  相似文献   

18.
和以往各种《花木兰》版本相较量,赵薇版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主角花木兰不再是阳光、豪放的形象,分明带有悲怆、感伤色彩;影片绘出花木兰在烽火狼烟中"三部曲"式的成长历程;从"儿女情长"到"大爱无疆",影片实现了爱情描写的突破与升华。花木兰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她是中华民族"忠、孝、仁、义"传统美德的表征,她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女儿之魂"。  相似文献   

19.
为狼辩白     
古往今来,我们一直把狼当作邪恶的化身。《大灰狼的故事》、《东郭先生和狼》、《狼和山羊》等著名典故,更使其声名狼藉。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其独到的视角写了一本书<怀念狼》,我想,这本书对于公正地看待狼,也许有些好处。在诸多动物中,狼是给人印象较深的一种。我国《本草纲目》中提到过狼:"狼居住在洞穴中,比狗大,尖头尖嘴,……它的声音能大能小,它的肠直,所以鸣叫时后窍都会开动。把它的粪便  相似文献   

20.
唐代烽子上烽铺番期新证——新出烽铺文书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新出唐代烽铺文书,揭示了唐朝烽子上烽铺的番期,填补了唐兵部《烽式》的空白,补充了史籍的缺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