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安徽省宿州、界首、郞溪、肥西和凤阳5县市的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数理分析工具,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意愿,揭示农户心理决策过程,构建农户心理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决策过程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次之,主观规范影响相对较小;行为态度以工具性态度影响为主,流转收益、可持续生计等是构成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意愿表达,亦能直接影响行为发生;主观规范中村组意见影响最大,流转政策设计应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农户流转行为与意愿大多一致,若存在差异则主要源于家庭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政策制度等客观因素对农户决策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辉  白长虹  李储凤 《软科学》2011,25(9):130-135
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提出了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的模型,研究表明,相对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对网购意向有明显影响,但是主观规范的影响不显著。研究发现消费者过去网络购物行为对网购意向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要远远大于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对网购意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安徽省金寨县农户的调查数据,选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宅基地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其差异。结果表明:(1)整体上农户退出意愿较高,明显大于退出行为,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呈现整体一致、局部差异的特征;(2)退出意愿是农户处于理想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退出行为是农户处于现实状态下的选择,其影响因子为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其指令性规范;赋予农户利益诉求机会,同步提高农户退出意愿与退出行为;开展宅基地价值评估,给予农户足额全面补偿。  相似文献   

4.
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振  郭杰  欧名豪 《资源科学》2018,40(10):2039-2047
基于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安徽省郎溪县实地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户农地转出意愿与转出行为的差异及其原因,以期为促进农地有序流转,提高农地流转效率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农户农地转出意愿是理想状态下的选择,主要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控制影响;而转出行为是现实状态下的决定,主要受行为态度和知觉控制影响;②农地流转后转入户毁约弃耕、承包地被过度利用或撂荒等风险严重阻滞了农户农地转出意愿向转出行为顺利转化,是导致意愿与行为相悖离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农地流转效率,必须为年龄偏大的农户提供就业培训,为其增加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户流转意识;慎重对待农地流转可能带来的各类隐性风险,严防毁约弃耕、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行为以及大规模囤地、撂荒等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以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概念模型,借助河南、山东和湖北132家规模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实证分析影响规模农户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据此阐释规模农户参与质量追溯的内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农户预期收益、参与成本和农产品质量改进意愿显著影响规模农户的行为态度,并通过行为态度显著正影响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规模农户感受来自政府、家人的群体规范以及同行之间竞争等压力显著影响其主观规范,进而对其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规模农户自我能力认知、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和风险认知水平显著影响其控制认知,并通过控制认知显著作用于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6.
科技人员创新行为产生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本研究对科技人员创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将其分别细分为内生态度与外生态度、指令性规范与示范性规范、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验证了它们通过创新意愿的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其次,探索了上述关键变量对创新行为的直接影响作用;最后,检验了在创新意愿向创新行为转化过程中组织支持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行为态度的内生态度通过创新意愿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主观规范的示范性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的两个维度(自我效能和控制力)通过创新意愿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创新行为产生正向作用;行为态度的外生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指令性规范对创新意愿没有影响,但可以直接正向影响创新行为;组织支持在创新意愿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该作用主要体现在上级工具性支持上。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揭示影响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并深入分析研究层面分歧的原因,以国内外43篇已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为基础数据库,运用Meta分析方法剖析中国范围内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否完全同质,在允许异质性存在的条件下影响农户农药施用的关键因素及不同因素影响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农户农药施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并非完全同质,年龄、家庭年收入、对农药知识的了解等存在显著异质性。②农户性别、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对农药知识的了解、种植年限、农业收入占比、是否参加过农药施用培训和是否有农药残留检测是影响农户施药行为的关键因素。③随时间推移,受教育程度、风险偏好、对农药知识的了解、是否参加农药施用培训和政府宣传支持对农户施药行为影响强度逐渐增加;性别和农业收入占比影响显著且趋势较为稳定;其余变量影响强度均不同程度的减弱。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政策和学术两个层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农牧区区域概况,对藏东昌都县四个乡镇的167个农户家庭基本客观情况、农户施肥主观行为态度及2008年主作物冬小麦的生产施肥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化肥污染认知程度、家庭收入对农户施肥量行为具有正相关性影响作用;耕地面积、农户有机肥施用情况、农户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对农户施肥量行为具有负相关性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建华  邓远远  吴林海 《软科学》2016,(10):136-140
以合理行为模型为支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残留认知、风险感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施药意向在内的概念模型。结果发现,农户施药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最大,残留认知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同时也作用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意向;风险感知与残留认知的相关性较高,主观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态度。  相似文献   

10.
制度信任对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意愿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7):111-115
将环境风险感知和制度信任引入计划行为理论框架,构建农民参与环境治理决策意愿的扩展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以四川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周边农民为样本对象,对环境风险感知、制度信任、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环境风险感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参与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关系;行为态度在环境风险感知与参与意愿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制度信任不仅正向调节行为态度与参与意愿之间的关系,还增强了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存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1.
认知对行为响应作用的不一致性不仅对农户两型农业认知理论研究者是一个挑战,对两型农业政策制定者更是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户两型农业行为响应机制理论,构建了基于TPB的农户两型农业行为响应研究模型,并以农户行政分化特征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SEM分析。验证了农户两型农业认知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对行为响应具有经济意义上的显著影响,其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207、0.189、0.815;同时两型农业主观规范和控制认知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行为响应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显示,农户行政分化变量调节效应显著,两型农业认知对科技户与传统农户行为响应的作用机制不同,即认知对不同类型农户行为响应作用确有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苏敏  冯淑怡  陆华良  樊鹏飞 《资源科学》2021,43(11):2236-2250
为提高农户参与生活垃圾治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本文基于心理学视角,综合利用计划行为理论和大五人格理论,分析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行为机制,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潜在类别分析和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对河北省邯郸市1779户农户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户对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评价越积极、越愿意遵从家人和朋友的环保期望、在正确投放时感知到的困难度越低,其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意向就越高,最终正确的投放行为也越容易实现。②人格特质对农户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行为的心理机制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且该调节作用由稳定性人格特质元产生。随和性和责任性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但也会削弱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神经质能增强主观规范对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据此,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建议政府在增加资金投入、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乡风文明建设,并充分考虑农户的人格特质,制定出更多个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引导和激励农户的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对保障农产品质量、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265户柑橘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法,探究农户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心理归因。结果显示:1)农户采纳绿色防控技术的行为态度越积极、社会规范压力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能力越强,农户的GCT采纳程度越高。2)农户的安全责任意识对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过程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对政府内部隐性知识接收者的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进行了分析,为促进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吸收隐性知识打下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软科学》2019,(6):126-13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意愿—行为"分析框架,构建了工程总承包情境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等3个行为意愿要素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以及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对回收的195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承包人感知价值态度、感知合作态度越积极,其尽善履约意愿就越强烈,承包人就越容易产生尽善履约行为;主观规范对承包人尽善履约意愿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承包人知觉行为控制水平越高,其尽善履约意愿越强烈,并直接驱动尽善履约行为的产生。研究结果为工程总承包项目组织行为研究搭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框架,也明确了相关部门诱导承包人尽善履约行为的制度设计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借助组织公民行为的优质特性,构建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形成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使用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分析法分析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中小企业合作创新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通过合作创新意愿的完全中介作用对合作创新行为产生正向影响;合作创新的指令性规范和示范性规范对合作创新态度有正向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对合作创新行为意愿与行为间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依此以面向投稿者的视角为科技期刊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通过访谈16位有投稿经历的投稿者获取资料,借鉴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内在逻辑,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确认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和投稿行为态度三类,其产生影响的逻辑分别表现为投稿者的遵从、评估和感知,并依此构建形成投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结论】从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投稿行为态度三个层面对科技期刊建设提出建议,以提升投稿者的投稿意愿,促使其完成投稿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机制,依此以面向投稿者的视角为科技期刊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通过访谈16位有投稿经历的投稿者获取资料,借鉴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方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内在逻辑,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确认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结果】投稿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和投稿行为态度三类,其产生影响的逻辑分别表现为投稿者的遵从、评估和感知,并依此构建形成投稿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结论】从投稿主观规范、投稿知觉行为控制、投稿行为态度三个层面对科技期刊建设提出建议,以提升投稿者的投稿意愿,促使其完成投稿行为。  相似文献   

19.
工程建设标准的有效实施对于保证工程项目的施工安全和质量,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的研究有助于保证工程标准的实施获得最优效益。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施工企业工程建设标准采纳行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着施工企业管理者的标准采纳行为;施工企业的采纳态度、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标准采纳意愿这一中介变量影响着施工企业标准采纳的实际行为;知觉行为控制对施工企业的标准采纳行为影响机理较为复杂,在所有因素中处于影响程度最大的变量。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施工企业标准采纳行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个体知识分享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是否有分享知识的意愿或动机.计划行为理论对影响个体意愿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组织社会资本的不同维度,通过影响个体知识分享的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影响知识分享意愿及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