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知行合一""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对德育生活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德育教学中,要梳理好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即德育服务生活,生活为德育提供实践基础.文章在此基础上从初中德育生活化意识薄弱、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策略形式单一等方面提出了初中德育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给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有效的道德教育应当回到现实,与学生的各方面生活相联系,坚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闲暇是学生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那些学会了既能享受工作,又不浪费自由时间的人,才会感到他们的生活是一个整体,才会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开展闲暇德育,就是要拓宽德育生活化的空间,增强德育的影响力与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德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德育生活化是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是实施德育生活化的主战场,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人性化关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5.
德育生活化是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有效形式,也是当代德育创新的重要课题。大学校园是实施德育生活化的主战场,走进学生生活,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也是人性化关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让德育走进真实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生活化已成为解决道德教育危机的重要手段.然而德育要想真正走进真实的生活,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德育的生活化,不能仅为学生营造一个教学生态,不能不让他们接触真实的道德冲突.真实生活中的道德修养是有层次的,是需要我们在生活经验中培养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7.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德育契机,通过挖掘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引发学生情感体验、开展生活中的德育体验,内化学生实践感受、拓展延伸德育生活化,强化学生德育行为等方式,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德育融入生活,用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绽放娇艳的德育之花。  相似文献   

8.
反思我们的德育,之所以实效差,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总喜欢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常常过分地强调从规范出发,以规范去剪裁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教条教育学生,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过程重说教,以灌输和强制为主要方法,缺乏道德体验和品德内化,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背离了德育规律,因此常常陷入尴尬境地。所以,学校德育只有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尊重生活,创造生活,以生活为教育源泉,才能克服德育"高原现象",求得实效。基于此,本刊编者提出了"生活化德育"的专题研究,旨在克服上述弊端,努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化德育之路。该专题以"困境——出路——实践"为研究脉络,三篇文章构成了"生活化德育"的完整专题框架,为学校生活化德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照。  相似文献   

9.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化德育是一个建基于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生活化德育的价值引导是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从价值引导的视角来探讨"生活化德育"的实施方略,实现德育回归生活,促进儿童在生活中育德,在德育中生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德育"以"知道"为开始,以"做到"为结果,以"知行合一"为终极育人目标,努力构建新型的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生活德育"既综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邵广侠的"生活德育"理论、朱永新的新教育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又在实际操作中以"1+X课程""无缝对接+三位一体""三大课堂+关键事件"为教育方式,将抽象的德育具体化、生活化,从而打通传统德育和生活实践之间的通道,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有自身的现实境遇,那就是世界、人和教育的技术化、机械化。教育回归生活,实际上就是回归人及人性本身,是教育领域的"人本主义"。生活德育论或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则是德育领域的"人道主义"。生活德育有自己的鲜明主题,而其主题就在于如何理解生活、道德与道德教育这三个关键词上。生活德育论实际上是德育的一般原理,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强调生活德育论了,生活德育论也许才是真正实现了。但学校非生活化的严峻现实是对生活德育论的巨大挑战,这一局面如果不能扭转,生活德育论也许真的没有未来。  相似文献   

13.
胡金木 《中国德育》2012,(19):19-22
若说道德可教,那么教的方式一定是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只能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而不能是学科化、知识化的。这样,人们往往把生活德育理解为一种模式,仅仅认识到“生活”与“德育”之间的一种工具性关系。其实,“生活”与“德育”具有一种本体性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基石,本真的德育就表现为一种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并不是要人们把德育直接搬到日...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8,(67):1-2
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走近自然,开展德育;走进社区,开展德育;走入内心,开展德育;推行良好心态的工程建设;推行成长记录教育模式;发挥课程作用输送成长价值,实行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的实效作用。本文从生活化教育理论和成长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实现生活化教育与成长教育。  相似文献   

15.
孙玮 《湖北教育》2007,(7):16-17
"生活化德育"是指品德培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生活化德育"在目标上强调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人格完善为目的,注重最基  相似文献   

16.
朱丽华 《成才之路》2014,(17):62-62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向生活世界回归"成为核心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而生活化正是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这是因为幼儿是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的生活来获得经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以"德育为首"的教育观念为指导,从文化的营建入手,以实践体验为重点,全面构建"生活德育、活动德育、文化德育"新模式。用随处可见的书香文化渗透心灵教育,用激励志向的文化氛围进行自我教育,在经典、民俗、主题活动、评价活动中,让文化气息弥漫全校,文化内涵浸润师生,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相似文献   

18.
道德与生活是一体的,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赖以生长的根基.为有效摆脱我国传统大学德育严重脱离大学生生活世界而导致大学德育低迷的困境,德育生活化已成为大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时代赋予大学德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大学德育生活化路径应遵循交互主体性原则.摒弃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去生活化的传统德育路径,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中心,从理解、尊重、交往等方面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德育生活化,切实提升大学德育质量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创造出了"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求而教育"的理论。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就是将"生活教育"理论做指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以幼儿发展为本位的美术教育,尊重幼儿的个性化创造;就是将幼儿的兴趣、能力、心理需要及生活能力为中心,以各种美术表现手法为基本手段,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体现陶行知思想生活化的特征,实现其生活化的价值。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主题的生活化"、"各活动环节的生活化"、"环境创设的生活化"等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所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德育"生活化"是德育本质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根本取向。然而,在我国学校德育实践范式中,却存在着普遍的去生活化趋向,德育因生活缺失而陷入形式主义、效果低下的尴尬境地。回归生活是学校德育改革的唯一出路。一、去生活化:学校德育范式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