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是1981年,这一年对我来说有几个第一:第一次在外常驻,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怀孕,然后是第一次生孩子。一个清晨,我的大儿子来到了这个家庭,准确地说,他是早上4:15出生的。我确实知道他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是在北京首都医院出生的,我记得太清楚了。  相似文献   

2.
正在丁永安的野狼谷,嚎叫的狼群雕像竖立在路上,广场和酒店名字都与狼相关,酒店里也装饰着狼的图片。"我还打算把真狼带过来给人们看看,"丁永安说,"我已经做了相关安排,这些狼不久后就会到。"丁永安是中国东部江西省资溪县旅游胜地野狼谷的创始人。野狼谷以狼为主题,即将开业。丁永安希望它能帮助当地提振旅游业。在创建野狼谷之前,丁永安是资溪当地一名成功的花岗岩供应商。资溪位于山区,拥有丰富的花岗岩资源,催生了当地花岗岩加工业。最多的时候县里有80多家加工厂。  相似文献   

3.
去年7月,我受朋友谢的委托,去机场接他的表弟小赵,从此也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贪官的家属. 谢在电话里对我说,小赵要去南加州大学学经济.  相似文献   

4.
兔子 《文化博览》2006,(8):56-57
爸爸是个挖煤的,绝大多数傍晚,他都是全身黑不溜秋地回来,然后把手上的衣服、皮带重重地摔在椅子上,这表示他不高兴。我一直不知道他为什么愤怒,后来终于找到了答案:我长得太白。因为有一次,妈妈给他盛饭的时候,他斜眼瞅了我一会儿,嘟嚷道;"这么白?"我也觉得自己太白,不像挖煤工的儿子,我以为自己是捡来的。我12岁那年,妹妹降临人间。妹妹属兔,爸爸就叫她"兔崽子"。临出门的时候,他总是把妹妹抱过去啃半天,"兔怠子""兔崽子"地叫上几十遍才肯走;傍晚从矿上回来,把东西一揉,就叫道"兔患子呢"。其实我比妹妹大整整一圈,也属兔,可他从来没叫过我兔崽子。只是在合称我们兄妹的时候,才说一句"这两个兔息子"。这明显是搭配。我没什么怨气,因为妹妹实在太可爱了。她哭声响亮,笑容甜美,总是在大家感到乏味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小黑枣     
《生态文化》2003,(2):39-40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小黑枣树,也自然就是第一次见到小黑枣树开花了。  相似文献   

6.
同学从家乡的县城来看我,我差点认不出他了。几年不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对他来说,这是沧桑生活的见证。他从贫苦的农村家庭走出来,中专毕业,娶了个多病的妻子,妻子病刚好,又要为随之而来的孩子操心。等家庭的一切都有了好转的迹象,自己却下岗了,一切又得从头开始。终于,同学想办法摆了一个地摊,卖儿童玩具、零食之类的小杂货,诚实和热情为他赢得了很好的生意。他很高兴,我们也替他高兴。可是现在?我猜不出他的生活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同学苦笑了一下,才说出了原因。原来,不知不觉他儿子已到了入学的年龄,小学就在他摆摊的500米外。一开始倒没有什么,后来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了儿子的父亲是个摆地摊的人,就开始嘲笑他。头几次,儿子忍住了,后几次,他就忍不住偷偷地哭。经多次  相似文献   

7.
一个年轻人考上了大学,第一次从山里走到山外。那天,他第一次坐上了火车。坐了许久,他感觉到有点饿,于是从包里拿出亲戚送给他的一碗方便面。他还是第一次吃这样的方便面。他打开它,看了又看,心想:这么一小块面怎么能吃饱?是不是就这样拿在手上吃呢?他拿不准,再看看盒上的说明,才明白,原来是要加开水泡的。可是年轻人又犹豫了:这火车上哪有开水啊?这也不能怪他,他头一次乘火车。终于,他还是放弃了吃泡面的念头,  相似文献   

8.
没底的杯子?     
山西孝义。他开着几十万吨生产能力的焦化厂,没有环保设施。村子就在离它不到50米的地方,裹在烟里什么也看不清。空气里都是焦油的臭味,致癌物超标至少9倍。他对着镜头满腹委屈:"光说我不环保,怎么不说我慈善啊,这个村子里的老人,我每年白给他们六百块钱,过年还要送米送面。"他冷笑:"当儿子都没有我这么孝顺。"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读到“薄客”这个词,是在过气歌手高林生新浪博客“易道365”。高林生十年前唱过一首红了一阵的歌《最牵挂你的人是我》,现在他也了无牵挂了,观众换了一拨又一拨,也没有多少人要牵挂他了,他去年推出的新唱片遭冷落就是证据。高林生坐不住了,这个狂躁的时代真正能坐得住的人并不多。他以“社会调查”的名义在博客上挂了一个帖  相似文献   

10.
普选与宪法     
1953年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这是建国以后的第一次,也是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表现,大家能选举自己的代表都兴奋极了。第二年,披选出的各省代表都汇集到北京,召开第一届人代会。当时还没有人民大会堂,会议是在中南海里的怀仁堂举行的。70岁的孙占科,人民中国原高级记者当时和七八个记者采访了大会。追忆往昔,他说道:“我记得大会没设主席台,前面有个讲台,谁发言就上前去讲,连毛主席也坐在台下,是他作的大会开幕词。那时开大会和小组会,大家发言都  相似文献   

11.
Mark Sanborn 《职业圈》2013,(22):102-102
第一次遇见弗雷德,是在我买下新居——一栋老房子之后不久。迁入新居几天后,有人敲门来访,我打开房门一看,外面站着一位邮差。 “上午好,桑布恩先生。”他说起话来有种兴高采烈的劲头,“我的名字是弗雷德,是这里的邮差。我顺道来看看,向您表示欢迎,介绍一下我自己,同时也希望能对您有所了解,比如您所从事的行业。”弗雷德中等身材,蓄着一撮小胡子,相貌很普通。尽管外貌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他的真诚和热隋却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中国梦     
1998年我应聘到外文出版局下属的中国画报社泰文编辑部任泰语专家,聘期一年,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在此之前,我是泰国总商会大学人文学院泰语系的教师。到中国来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梦想,因为我父亲是泰国华侨,但直到去世,他都没能实现一生中最大  相似文献   

13.
我早在编辑《书品》杂志时,即同程千帆先生有过书信往还,只是那时还无缘面谒先生。1992年底,我在南京的一个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千帆先生。其后,由于工作需要,我每年都要去南京两三次,总会抽出时间专门去拜访他老人家,向他组稿并当面请教。平时则和他老人家保持电话和  相似文献   

14.
一枚硬币     
最近,我去拜访一位商人,和他谈话时,他一直在旋转一枚硬币。我忍不住好奇,问他为什么把玩一枚硬币。他说:"我在念大学时,一次和室友穷得只剩下一枚硬币。我们靠奖学金和打工勉强凑够了学费。我们都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父母以我们为荣。我们的生活主要靠父母每月寄来的不多的钱维持,可是这个月我们的家里都没有汇钱来。他说他已经和家人谈过了,他们家也实在拿不出钱了。那是一个星期日,我们总共只剩下一枚一角硬币了。"我用那枚硬币给500里外的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母亲接的电话,我从她的声音听出家里出事了。她说我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我已经见过孔祥楷先生三次了。第一次是在2010年的孔氏南宗家庙祭祀大典上,孔先生站在台上,深情且有力地颂唱《大同颂》。旁人告诉我,这是他亲自为《礼记大同篇》所谱的歌曲。那次以后,一个多才多艺、饱读群书的奉祀官留在我的印象里。  相似文献   

16.
正从静冈直飞杭州,全程只有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前田和人却认认真真地在笔记上写了满满5页纸。这是他为参加浙江省首届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作的准备。作为日本静冈县广听广报课班长,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杭州。去年第一次来,也是在桂花飘香的时节。前田和人笑称第一次来杭州时有些紧张。但那次访问结识了不少朋友,此后也一直保持联系,所以再次到访心里感  相似文献   

17.
失眠已久。每到深夜,只得放一张CD,也是我多年来惟一拥有的一张。是林忆莲的《Sandy》。碟中有15首歌曲《至少还有你》、《伤痕》还有《此情可待成追忆》……价位虽是那种很一般的,那桔红色的表面却像曾经温暖的爱情颜色。现在带给我的却是难以言说的伤痛。 我曾试着忘记那段往事。有一段日子,我固执地以为不再听这张CD,我就能回到那段爱情的前面,后来我才发现,这已不可能。因为在盈盈的泪光中,往事还是无情地侵袭了我的记忆。 那张CD是他去韩国前送给我的,那年我生日,他把那张碟子夹在一大堆写满誓言的贺卡与鲜花之间,从身后激情洋溢地递到我的面前。然后抱着我,说:是你喜欢的林忆莲。然后又说着缠绵的言辞。那是我在另一个城市里经历的第一次爱情,也是多年来惟一的一次爱情。  相似文献   

18.
正伊通河,我们的母亲河,我心中的圣河,我心中的英雄河!第一次听到它的名字时,是在我孩提时代,出自一个亲戚之口。他来自远方,他说他家有条河,名字叫伊通河,河里有数不尽的鱼虾、水鸟,河岸有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和小动物,对于一个贪玩而又充满好奇的孩子来说,这无疑就是心中的圣地了。读书之后,才知道伊通河是满语译音,意思是波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虽然以前也曾听到和读到过很多关于杭州的故事。和我所期望的一样,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我以《中国与俄罗斯》杂志主编的身份,受邀参加了首届浙江省国际友城媒体合作传播论坛。我们的杂志创刊至今已经整整10年了。当然,在这些年里,我不止一次到中国各省游览、拜访。可是,这是我第一次到杭州,虽然以前也曾听到和读到过很多关于杭州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散记孔仲起     
庄月江 《文化交流》2012,(10):34-38
弥勒缘 也许是一种缘分,2000年10月底,我在杭州张蒟林女士家里第一次与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先生通电话,就同他很讲得来.听言谈,我觉得他是一位淳厚长者、谦谦君子.半个月后,张女士同孔先生夫妇到衢州,我在火车站一见到孔先生那一副弥勒佛相,便证实了我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