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猜想、验证——激趣探究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且有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很多内容恰好以直观为主,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处处可见,而立体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是我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教学背景: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展开图"一课,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凡事都有巧合.能用长方体或正方体性质解决的问题也有某种"巧合",如问题含有条件:"由一个点出发的三条两两垂直的射线"、"长方体面对角线构成的四面体"、"相邻的三个面两两垂直"等等均与长方体或正方体有关,此时构造长方体或正方体往往能巧解有关问题.下举数例浅析这类问题的一般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4.
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内容主要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和互化。现将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5.
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促进思维发展的思考题:从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上,截去一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长方体的表面积有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1.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1)引导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摸”出来。教师分别出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先向学生说明: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然后,让每位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纸盒,摸一摸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的表面,并与同位互相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的表面积是指哪几个面的总面积。(2)引导学生把长方体的表面“划”出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六个长方体透视图,指定3名学生分别划斜线表示出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同时,请其他同学在自己的画有长方体透视…  相似文献   

7.
一、谈话导入 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你们都学会什么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的计算方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内容上一节练习课. (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分层练习 1.正方体练习  相似文献   

8.
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与记忆1.能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或直观图指出它的面、棱、顶点和长、宽、高。2.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3.记住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记住其计算方法。4.记住体积和容积的意义。5.能记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6.记住常用的体积单位、容积单位和有关的进率。(二)理解1.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懂得正方体  相似文献   

9.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作为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的起始课,内容涉及众多知识点的学习,承载着建立后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认识这一基本任务,其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一、课前思考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和感性经验,但他们还未能够全面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结构特点,有待进一步的  相似文献   

10.
一、谈话导入 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你们都学会什么了? 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体积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一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五年级上册系统研究了五种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之后学习的立体图形,是系统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是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基础,它在本单元知识中处于统领地位。教材编写可以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教材第10页的上半页,教材为学生提供一些长方体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再让学生回忆生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理解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即长方体的长、宽、高)决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3.会识别长方体或正方体,并能量出它们的长、宽、高或棱长。4.能初步分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结构关系:正方体属于一种特殊的长方体。5.能通过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模型的观察、比较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何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二、实现教学目标的建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学习它们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3.
[引题]X老师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课件出示了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正方体?一名学生立即举手作答:"只要在6厘米处割下1厘米,补给4厘米,这样就变成正方体了."第二生紧接着解释:"这样一来,长、宽、高都变成了5厘米,所以长方体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相似文献   

14.
正"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6页—第17页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认识的延伸,同时也为后续教学表面积知识作了铺垫。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并能判断哪些图形沿虚线能够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经历展开与折叠的活动过程,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与  相似文献   

15.
师:同学们,我们在以前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谁能结合实物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有那些特征?生:(手拿实物)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对面相等;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生:(手拿实物)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们的大小相等;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相等;正方体有8个顶点。师: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高?长方体有多少条高?生: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长方体有无数条高。【评析】学生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单元为例,通过感知篇、建模感悟篇、拓展提高篇,整个单元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并始终以观察为主,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每人参与体验,参与感悟,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7.
被动的探究     
〖案例一〗这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片段: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先摸一摸、想一想,再在学习小组内谈谈自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自己探究,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开始提问:师:长方体有几个面?生1:长方体有6个面。师:(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材分析:"体积与容积"一课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相似文献   

19.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江苏省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生活中长、正方体的物体较多,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正方体的形状,也进行过观察长、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学习,已具备准确辨认长、正方体实物的能力,对长、正方体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这些都是教学新知识的基础。但它有哪些面?面的形状是怎样的?有哪些棱?棱的长度怎样?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并非人人都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正>"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小学数学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讲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把数学课本附页1和附页2的样图制作成长方体和正方体,提前调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开课时我用学生亲手制作的长方体实际学具引入新课,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六个面,要想知道长方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