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部新《课程标准》淡化了思想品德课程的政治功能,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就是要回到人自身,回到人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之中,渗透于、潜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学强调通过活动对儿童进行教育,重视品德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生活化、活动化。接近儿童视角,使活动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活动内化他们的道德品质。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其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课堂评价既是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其中适时、准确的评价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自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不单纯是让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更主要的是要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它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以,其性质是"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6.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7.
小学品德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然而,受教育评价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对品德课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无论是课程管理、师资配备还是教学质量,都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品德课程变成学校的"牌位"课程,有名无实。为改变这种现象,本文对小学品德课程在教学管理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形成原因、思考和建议进行论述,目的是引起教育行政人员、督导人员、管理人员、教学及研究人员的关注和重视,真正把品德课程放在"德育为先"的位置,充分发挥品德课程在小学阶段所承载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级制度,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结合新的课程理念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际中评价机制的具体做法:一、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评价做好学生的赏识尤为重要。它是提高孩子们参与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目标,这为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难看出,"体验"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有效学习方式。那么,如何在品德教学中提高"体验"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1.立德为本——把握体验的基点。找"点",即找准课标中明确要求的教育点。课标中指出的教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课程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鉴于以上认识,我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实验中进行了学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强调对儿童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儿童活动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过程中的探索、思考、创意等。"因此,品德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当敏锐地感知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重视对教学过程的观察,通过有效的即时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评价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3.
一、确定目标,捕捉多面性的评价内容 1.从教学目标中捕捉,关注三个维度的整合.品德课程主要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的.这些方面虽各有侧重点,但其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课程目标.这就决定了评价内容的捕捉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资料的堆砌,也不是毫无目的的内容的罗列,它首先应该准确把握"三个维度",从明确的教学目标中寻找、捕捉.  相似文献   

14.
刘立军 《林区教学》2013,(6):113-114
通过对哈尔滨市5所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现状调查分析,现行的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对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的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目的、内容、方法与机制等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体育课程倡导的评价,需要重视评价的参与、激励与发展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注重实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服务[1]。  相似文献   

15.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使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既深化内涵,又充满活力的关键所在。把学校资源充分利用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实践中,变室内为室外,引领学生"活动中感悟,活动中提炼,评价中总结;实践中提升,延伸中创新",以此使教学更加充实,贴近学生,从而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落在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因此,教学评价的意义也在于是否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进步。《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发挥其"正功能",减少其"负功能"。这为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评价的时候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以正面评价为主,保护学生在学习  相似文献   

17.
《考试》2008,(7)
课程功能的根本转变,直接带动教育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现象,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师若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要自觉主动地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教学评价的理念,形成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既是发展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强调要求,无论对于何种课程而言,"教师既应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又称"愉悦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类手段,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情感因素),从而优化其教育过程和效果。在体育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动力功能和感染功能。如何聚集学生情感因素的各种功能来有效促进教学活动呢?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为之探究的发展性课题。本文结合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相似文献   

19.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执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构"中强调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在"课程标准"中强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思维创新是创新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评价改革目标.根据改革精神,物理中考评价应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功能,使物理中考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