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 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还要学会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98页~9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方面: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对事件的发展进行预测,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数学思考方面:尝试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情感与态度方面: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竞赛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孙志新 《学子》2016,(6):4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第1-4题。知识技能: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学生学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3.经历摸球等操作活动,初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推断的过程中,会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较好地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增强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通过活动,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的:1.通过摸球、装球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可能已经接触过摸奖等与可能性有关的知识,但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及大小并没有理性的认识。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知识背景为基础,为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时空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将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情况进行区别。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目标 本单元主要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不确定现象,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可能性”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主题图及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到现实世界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借助现实情境,在概率的起始课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感悟"有用的数学",笔者以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8章的"确定事件与随机事件"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与思考.一、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在实际生活中,不确定的现象(随机现象)是大量存在的.概率是对随机现象的一种数学描述,是对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刻画.本节课作为初中数学概率的起始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事件定性,为后续对随机事件的定量研究作铺垫.2.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9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第1~3题。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本课时的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语言(如"一定""不  相似文献   

9.
游戏平公吗?     
教材: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教材与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析:1.在七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本单元中,学生将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本节课开始呈现了一个转盘游戏,此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分析实验数据,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2.本节的教学过程是: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问题——做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游戏规则公平的含义——理解等可能性概率的取值范围.3.教师在进行游戏前,要明确游戏的…  相似文献   

10.
林大贤 《教师》2014,(10):115-115
《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体验"有的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基础上的深化。教学中,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是游戏公平的先决条件,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1.
在小学阶段设置简单的"概率"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概率的眼光去观察大千世界,而不仅仅是以确定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二、三年级要求学生会用语言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列出简单事件出现的结果,四年级让学生理解等可能性,五年级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概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理解"大数定律"。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9~102页。教材介绍: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人教版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不但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经常"、"偶尔"等)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 "可能性"作为教材中新增的内容,被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学生慢慢熟悉,但教学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出现较多的问题,如"究竟什么是‘可能性’""为什么要学习‘可能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等.我自己在教学中,就发生这样的现象. 案例描述: 1."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是确定现象吗? 学习"可能性"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一定""可能""不可能"三个词,然后让学生用这三个词分别来说句话.有的学生说:"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我肯定了他的回答.有的学生说:"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我对此不置可否,接着请其他学生继续说.课后,我仔细想了想:"妈妈明天一定会给我买新书包"这件事情并没有发生,所以不是确定的,但"明天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也没有发生,却是确定的,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4.
1 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章中,学生将在“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能性"是新世纪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且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16.
田立新 《山东教育》2004,(34):45-45
“可能性”主要是教学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这部分知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加的内容,特提如下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7.
1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可能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了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在本章中,学生将在“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两类事件(古典概型、几何概型)发生的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让学生在猜测、实验、收集与  相似文献   

18.
[内容分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例2.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可能性"的内容做了统筹安排.在二年级(上册)教学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结果,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学会用"经常"、"偶尔"、"差不多"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四年级(上册)教学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19.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 <游戏公平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七年级上学期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不确定事件,初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及在事件发生可能性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摸球游戏,进行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体会可以通过做试验来大致估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正>《掷一掷》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可能性”内容之后。教师应在教学中开展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随机现象中的可能性与规律性,发展数据意识。一、依托试验体会事件的随机性小学生对于真实发生的事情感悟更深刻,更容易理解确定性事件;对于不确定现象,则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因而,教师需要借助直观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