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累官至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是宰相、神宗改官制后用此名),封荆国公。王安石执政后,积极推行新法。新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也使人民得到一些好处。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等特权阶级的利益,他们坚决反对新法,排挤打击王安石。王安石最后被迫辞职,于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死在南京。  相似文献   

2.
沈括(公元一○三一——一○九五)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积极地参加了王安石的变法运动。在推行新法的斗争中,积极地开展了科学技术活动,而他的科学实践又是为着推行新法服务的。  相似文献   

3.
<正> 北宋神宗年间,为图强御侮,王安石实行变法,推行新政。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新政主要是推行青苗、农田水利、保甲、募役、方田均税、均输、市易等法。新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府库积存大量财物;新法也在某些方面维护了小地主和小生产者的利益,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皇权统治。但新法只推行了几年就失败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反对派势力的强大就是个重要原因。反对变法派为了阻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的法家、科学家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的主要著作《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技术所达到的光辉成就,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我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的重要典籍。沈括一生的自然科学实践是同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积极参加了“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变法运动。代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派攻击他:“朝廷新政规划巨细,括莫不预”,并把他列入王安石新党的“黑名单”,这正说明沈括积极参预新法制订,为坚决推行新法而奔走南北,冲锋陷阵。  相似文献   

5.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6.
<东坡志林>中记载,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七日,苏东坡前往当时的应声开封,路经陕西的骊山华清池时,他想起了当年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此洗温泉的情景.  相似文献   

7.
<正>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当时是权倾一时的宰相,苏东坡则初出茅庐,因政见相左而大受排挤,无奈请求外放,神宗皇帝"忍痛割爱",贬他为杭州太守。宁静的杭州衙门,有一天忽传来震天的堂鼓声。苏东坡正了正衣冠,一拍惊堂木:"把告状之人带上堂来!"原告吴小乙急不可耐道:"我给人家帮工,好不容易积了些钱,借给张二二百两银子做扇子生意。眼下我定了亲,急需用钱,让他还钱,他竟耍赖不给。"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中也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瀛、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相似文献   

9.
《泊船瓜洲》是诗人王安石宰相被免后回乡路过瓜洲时所作。由于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什么时候才能够在明月的照耀下返回呢)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诗作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之情。对此,笔者不以为然。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年轻的时候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1069年,为改变腐败的政治局面,王安石为相,推行变法。但由于新法损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遭到了司马光为首的大地主阶级的反对,最后宋神宗动摇了,免去了王安石宰相职务,变法遂告失败。  相似文献   

10.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有大批士宦退居或寓居洛阳,其中又以神宗时期贤士和名宦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居洛士宦群体在西京构筑园宅或别墅,过着读书治学、种花赏花的静居生活。他们都极力以悠游自适的忘政心态,去淡化王安石和熙宁新法对他们政治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有大批士宦退居或寓居洛阳,其中又以神宗时期贤士和名宦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居洛士宦群体在西京构筑园宅或别墅,过着读书治学、种花赏花的静居生活。他们都极力以悠游自适的忘政心态,去淡化王安石和熙宁新法对他们政治思想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伟大导师列宁在《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一文中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十一世纪,是中国北宋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的时候。王安石(公元1019—1086年)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曾两次作宰相,实行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变法运动。他的变法,削弱了大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所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早有“矫世变俗之志”,在江浙等地任地方官时已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加上他在学术及文学方面的造诣,一时声誉大振。文彦博、欧阳修等大臣都极力推荐他入京为官。宋神宗时,他曾两次为相。为富国强兵,积极推行新法,改革弊政。在神宗的支持下,他推行的农田水利、市易、青苗、免役、方田均税、均输、保甲、将兵等新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增强,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因此,王安石被列宁誉为“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是他的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他于熙宁七年只好辞退,次年又被起用。熙宁九年再辞退。 王安石隐退后居于离江宁城七里的钟山脚下,所以名其居所为“半山园”,并自号“半山”。他还为其书斋取了名字叫“知妄室”。此名是取自他自己说的一段话:“知妄为妄,即妄是真;认妄为真,虽真亦妄。”“知妄室”之名,表现出王安石一贯坚持的知妄求真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中叶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出于变法图强的政治需要,王安石十分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北宋王朝处于积贫积弱、吏治破败的危机关头,他出任宰相,大胆地起用了一批变法革新派人士,在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新法。王安石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变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关于如何培养、管理、选拔、使用人才的许多观点和理论,在今天仍然是足资借鉴的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5.
《王荆公》①是梁启超撰述人物传记中成功的代表作。王荆公即北宋神宗时期的宰相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②。梁启超以16万字的篇幅为他立传,详细地叙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实行新法的成效,利弊得失,新;日两派斗争及其变法的失败,不仅取材广泛,史料丰富而翔实,逻辑严谨,充分运用了历史比较,考异等研究方法,而且观点鲜明,论证有理,非常有说服力地为中国历史上这位杰出的改革家辩诬,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北宋仁宗时期,政治愈加腐败,上下输惰,苟且因循;朝廷继承…  相似文献   

16.
著名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他17岁时,跟随任江宁府(今南京市)通判的父亲来江宁,此后进以江宁为家。他进入仕途后,曹先后在扬州、常州等地任职。他第二次罢相后,使退隐于江宁半山园,并自号“半山”。江苏,可说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熙宁年间,王安石冲破阻力,大刀阔斧地推行一系列“理财”、“整兵”的新法,同时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改革教育和科举制度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变法以前写的《上仁皇帝言事书》(即有名的《万言书》),是他后来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公元1021年—1086年)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里卓有建树,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在教育领域中也有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位出色的改革家。他在积极推行“变法”的同时,对北宋的教育与科举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熙宁、元丰兴学”。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家财政极端窘迫,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边患日益严重。面对当时积  相似文献   

18.
游览惠州西湖,你会发现许多文物古迹跟苏东坡有关。熟悉地方沿革的人,并不会感到惊讶。苏东坡(1037—1101)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词、散文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到他而达顶峰。北宋后期的诗词作家几乎无不受他间接和直接影响。但是,由于他政治上的保守态度、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宦途上却是坎坷不平的。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遭贬谪,因这样的机缘他才到达惠州。第一  相似文献   

19.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出自北宋时期的两大文豪之手。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文章魁首.他们二人同时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们在当时留下的这两篇不朽杰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两颗闪亮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正> 北宋苏轼的人生观是:不尚奢谈,而尚实践。这就促使他一生在政治上较重实际,对当时新旧两派的脱离实际及其派系成是导致的过头做法都不赞成,结果既被新派迫害,又被旧派排斥,终身不得志。对此,当时和后世论者都有不同认识。多数认为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派,是司马光的同党。有些论者看到他后来反对司马光尽变新法,又想在他头上加一顶动摇派的帽子。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的御用文人竟将他看成“典型投机派”。纵观苏轼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的政治活动,不难看出一贯坚持革新是他政治思想的主流。他一生素志不渝,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精神,尤其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