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安排的是替换策略的教学,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及一道“练一练”,主要是根据两个量之间的“倍数”“相差”关系进行替换。从而感受替换策略,体会到替换策略独特的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例题1,教学的是运用替换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首先安排一道可以利用倍数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例题,之后又安排了一道可以利用相差关系进行替换解决问题的练习题。通过两种不同类型题目的教学,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替换策略,发展学生的解题策略。那么,教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价值,感悟替换策略中所隐含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感受其中所隐藏的数学思想呢?  相似文献   

3.
刘全祥 《广东教育》2011,(11):47-48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苏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一个内容.当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由倍数关系(例1)变成相差关系(习题)后,将“倍数关系替换”和“相差关系替换”中总量的“不变”和“变”作为替换中的区别点加以比对就成为教师乃至教参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4.
问题: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一条船,正好每船坐6人,如果减少一条船,正好每船坐9人。这个班有多少人?(华罗庚金杯赛题)这是一道求最小公倍数的应用题。解题关键是假设这个班的人数是每船乘坐人数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根据题意,这个班的人数既是6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所以,必定是它们的公倍数18、36、54、72……中的一个,即全班人数是最小公倍数18的倍数中的一个。解题方法:6和9的最小公倍数=18。假设全班人数为18×K=18K(人),倍数K为非0的自然数。先算每种方案用船条数=全班人数÷每船乘坐人数,两种方案用船相差条…  相似文献   

5.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的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替换活动,把较  相似文献   

6.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被教材编写者安排在替换策略的教学之后。校内一位青年教师要上一堂校级研讨课,准备上这节课。经过一番准备以后,这位教师进行了第一次试教。第一次教学:出示例2: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只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1)谈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求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相似文献   

7.
徐远贵 《广西教育》2013,(45):66-67
苏教版第十一册数学教材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基本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l重点教学用替换的方法解决问题,例2重点教学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策略"安排的内容主要是用替换(或置换)、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的重点是用等量替换的方法实现解决问题的简单化。对学生来说,难点是如何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数量关系进行思考,并能够合理替换。例1提供的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尽管此前进行的都是有关分数乘除和比等相关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正>【教材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1是"倍数关系"的假设:小明把96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2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例2是"相差关系"的假设: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课前思考】自从使用新课标教材以来,这节课得到了很多教师的精彩演绎,所形成的"策略"教学似乎已成经  相似文献   

10.
郑静 《江苏教育》2008,(18):32-34
本单元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简单的教学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安排了两课时。从教学实践来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并相应地解决问题;二是让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替换和假设的策略意义。下面将结合教学片段,具体阐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又要教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这一课了,我记得以前的教学中学完这一单元后,进行了一次课堂检测。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块正方形的花圃,修建后边长增加4米,所形成的图形比原来花圃的面积多64平方米,原来正方形花圃的边长是多少米?全班57人,本题解答完全正确的只有10人。经过全班调查了解,发现以下问题:1.近一半的学生不愿意画图,"画图策略"意识较弱。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3页练习十七第2、3、4题教材及学情分析替换和假设策略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策略教学,以前学习的画图和列表等策略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其他策略单元只教学一种策略,而本单元安排了替换和假设两种策略,其共同点是通过等量替换或假设把两种量转变成一种量,从而使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对立:思考缘起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替换策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等策略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重要解题策略。教材编排了例题:"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这是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替换,可以直接按照"1个大杯=3个小杯"的等量关系,将两个未知量统一到一个未知量(即"二元"变为"一元")。对此,学生  相似文献   

14.
《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本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替换"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相似文献   

15.
正一、教学内容、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3页练习十七第2、3、4题教材及学情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开始编排专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替换和假设策略是小学阶段最后一次策略教学,以前学习的画图和列表等策略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撑。其他策略单元只教学一种策略,而本单元安排了替换和假设两种策略,其共同点是通过等量替换或假设把两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在学生四、五年级学过解决问题的几种策略(列表、画图、列举、还原等)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该单元共安排了2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本课属于第1课时."替"即替代,"换"是更换.替换的价值在于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本课教材中共选择了3个典型的实际问题:大、小杯装果汁的问题,大、小盒子装球的问题,钢笔、铅笔单价的问题.从编排意图来看,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太多实际问题的具体解法,而是侧重让学生感受到"替换"作为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可以看出,"替换"这一内容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数量关系的转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境、预设、迁移、尝试、检验、比较、归纳、变式等环节,尝试强化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 1.设境 课始,我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替换"策略:"曹冲是用什么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把大象的重量替换成石头的重量)这是学生本课第一次接触"替换"这个关键词,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相差、倍数关系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中较难教学的部分,分别编排在“九义”小学数学教材的第二册和第三册。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下面就怎样抓好相差、倍数关系应用题的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和做法。一、选准教学的突破口,注重操作实践,强化有关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简单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分为四类,即部总关系、相差关系、份总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而这四类应用题中最基本的是部总关系和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所以在教学部总关系的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弄清加法、减法的意义;在教学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弄清乘法、除法的意义.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分别与部总关系、份总关系的应用题有关.因此,在教学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时,要注意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已学的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这就涉及到学生知识的迁移.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目标】1.从具体实例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2.经历"求一个数的因数"的过程,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推理过程。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流程】活动一:自学课本师: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自学课本,仔细看图,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全班展示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