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2.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3.
古人读书方法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积累。荀子治学重在一个“积”字,他在《劝学篇》中说:“枳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少,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俗话说;“好记性不如个烂笔头。”顾炎武随身背着一个“百宝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高中语文第二册的文言文注释有不少可商之处,兹提出拙见,供编者和同仁们参考。《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原注:[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的“生焉”“备焉”的“焉”都是语气助词,按“焉”当处理为  相似文献   

5.
1.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在《小学集注》中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此话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吕氏春秋·诬徒》中则提出“达师六要素: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其中的“使弟  相似文献   

6.
《荀子·劝学》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何解?较有权威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云:“神明,指人的智慧。”北大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中册)均因袭前说:“神明,指智慧”。统编高中二册语文课本也据此注解为“精神和智慧”。诸家所以持相同的说法,原是有所本的,大约是依据梁启雄《荀子简释》的注解。他说:“《内经》:‘心者君之官,神明出焉。’《内经》所说的‘神明’是指心的精神,《荀子》所谓‘神明’是指心的睿智。”粗略一看,这样理解似可自圓其说;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来有“刑始于兵”的说法。如《辽史·刑法志》说:“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鸿荒之代,生民有兵,如蜂有螫,自卫而已。”《隋书·刑法志》说:“刑者,甲兵焉。”征之古籍,上述说法皆有所本。《国语·晋语六》说:“夫战,刑也。”  相似文献   

8.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9.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10.
<正> 从语义学角度看、“理”在汉文化中的本义指治理玉石,引伸为肌理,文理和条理等。后来在哲学中引伸为事物自身的规律和事物的当然之则。如《周易、系辞上传》 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于其中矣”,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相似文献   

11.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2.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程水龙 《学语文》2002,(3):18-18
2000年2月第二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劝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课本注云:“‘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然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54页译文是:“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两者不统一,既然“焉”为语气助词,那么译文又何来“从那里”“在那里”呢?为此,我翻阅了其他注本及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一文里,将“风雨兴焉”、“蛟龙生焉”、“圣心备焉”的“焉”字注释为:“都是助词。”笔者认为:这仅仅是从大的方面加以框定,却忽略了“焉”字在具体语境里的实际应用,将两种不同的用法笼统概之,因此,该注释有不够详尽、具体、准确之嫌。目前,许多中学文言文译本和其它一些参考书中,均将前两个“焉”字讲成“兼词”,后者讲成“助词”(见《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高中上册P471;林三松编《文言文学习手册》P45),到底谁对呢? 首先应肯定,“焉”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气助词,“是一个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P257),不过这里  相似文献   

15.
屈原《九章·哀郢》里有句云:“当陵阳之焉至兮,森南渡之焉如?”自来注屈赋的,于“陵阳”一词,约有二解。一曰水名,王逸承上文,“陵阳侯之汜滥兮,”说此乃阳侯的省文,意为大波。戴东原《屈原赋注》宗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二册节选了荀况的《劝学》。选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下注解道:“兴焉,兴,起。焉,还有下面‘生焉’‘备焉’的‘焉,都是助词。”此注不当。“兴焉”“生焉”中的“焉”是兼类词,“备焉”的  相似文献   

17.
曾有同志说:刘勰没有给风格下过定义。这话不错。因为在刘勰所处的时代,“风格”这一术语还未曾出现,刘勰自然不会给“风格”下什么定义。偶有一二处也用过风格字样,如《议对》篇“亦各有美,风格存焉”;如《夸饰》篇“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就是。而推究其涵义,却和我们现在所指作家作品的风格颇不相似。并且《议对》的“风格”和《夸饰》的“风格”意思也不一样。前一“风格”是指议论文的体式,“亦各有美,风格存焉”是说应劭、传咸、陆机等人的论议文,虽然各有特色,但都具  相似文献   

18.
为引导学生了解玉屏 ,关心玉屏 ,热爱玉屏 ,常组织学生开展读《玉屏报》活动。在读报过程中发现报纸上出现不少错误 ,有的还是严重的知识性错误。例如 :[美轮美奂 ] “一位貌似赵薇的美伦美奂的生动少女眉目传情地引诱 :‘你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 ?’ ,那画面 ,那情节 ,的确有伤大雅 ,实在是少儿不宜。”(《玉屏报·我想说·我怕说我不得不说》2 0 0 1.5 .10 )“美轮美奂”的“轮” ,文中误作“伦” ,用这个成语形容生动传神的少女 ,委实不妥。“美轮美奂”一词出自《礼记·檀弓下》 :“晋献文子成室 ,晋大夫发焉。张老曰 :‘美哉轮焉 !美哉…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学术界,把中国逻辑学奠基者的荣誉归之于墨家。墨家逻辑可以说是集先秦逻辑思想的大成,是中国古代一家比较完备的逻辑。在墨家逻辑中,思维的基本形式被称为“名”,“辞”,“说”,相当于今天讲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仅就墨家关于“说”的理论,作一概略的叙述。一、“说”的本质墨家在《小取》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以说出故”。墨家所谓的“说”是“说知”。《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云:“知:传授之,闻也;方不 ,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家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说  相似文献   

20.
《学记》说:“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如果不提倡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所以《学记》得出结论:“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就是说,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在学习时,则专注地修习课业;他在休息时,则尽兴地玩耍技艺。课外是课内的准备,是课内的补充和延长,也是课内的调剂。课内、课外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当然,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