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冯卫东 《江苏教育》2013,(11):30-33
“积极教育”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后蔓延于西方,如今影响到我国并逐渐成为一种热潮的教育理念、教育范式和教育运动,它关注受教育者的积极情感体验,旨在促成其幸福感受、幸福人生。“消极教育”则是卢梭首先提出的,是其倡导的自然教育的一个专门名词。这两者不是相互悖反,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本文辨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主张用“消极教育”来为“积极教育”的实施和实现扩大空间,创造空间,从而给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2.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求“文道”的统一,即通过文质兼美的佳作,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观、人生观的教育,为人处世观的教育:也要求“知能”的统一,即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以人为本”是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为人的本性发展服务的,教育的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标志的。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身心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也包括教师的教育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与教育直接有关的教育管理.教育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教育资源、社会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现行教育环境下,教育培养学生的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圈养"模式。在这个外在的大模式下,教学在理论上被分割为课堂教学和课余教学。"子曰"是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形式,而"侍坐"与"对话"则介于课堂与课余教学之间,三者均承继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着较大的缺陷,需要在汲取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圈养"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其既合乎我国教育现状的发展,又能实现现代教育环境下各类教学方式有效结合,创造教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既是思维发展过程,也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本文以拓宽语言教育渠道,培养幼儿良好素质为主线,从"想说"、"敢说"、"会说"三个方面探究幼儿语言教育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常媛静 《课外阅读》2011,(12):396-397
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对幼儿实施正确教育,创造条件让幼儿的兴趣、爱好、能力、才能有充分的表露,有发挥与发展的机会。那就不能过多地限制儿童,不要管得太死,更不必要求孩子的一切行动都得依从成人的主张去做。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游戏中进行教育,来满足孩子的认知特点:即兴趣性和直接性,保证幼儿能够自由想象,独立思考,自己选择和作出决定。  相似文献   

8.
根据部队国防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和国防生自身的特点,本文探讨国防生的教育模式,提出应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培训、"小班化"教学和依托"网络化"平台的扩展教育,使国防生逐步具备岗位任职能力。  相似文献   

9.
"应试教育"是教育在社会各种利益和力量的作用下扭曲、异化的实践。"素质教育"理念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而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教育考试是维系教育公平的底线。"片面追求升学率"会导致教育异化为应试教育,但升学率依然应该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不是唯一标准。不能把"升学率"推向"素质教育"的对立面,甚至不应该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是闭环体系,其认知与实践过程是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可分为“教”“感”“悟”“行”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色与教育重点,通过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并将教育效果反馈至各个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的教育学意蕴并没有引起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视,事实上,身体(及其所蕴含的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通过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身体诸题(如生命的身体、消费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身体智慧等)的教育学意蕴,进而探索一种“体”“现”教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3.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身体是"在场"的。但是,受身心二元论的影响,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场域中身心背离,扬心抑身。为了实现现代教育中的"反身"到"正身"的转向,现代教育应该立足后现代身体理论,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关注身体,让现代教育回归身体,恢复人类教育原有的鲜活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14.
论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道德教育应注重唤起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重视个性化原则、注重启发式原则、强调激励性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5.
德育中的自由选择是指道德主体按照其意愿独立自主地在各种客观可能性中决定采取行动.大学生作为高校德育的主体,有着丰富的自我意识、个性化的生活现、新颖的价值观,德育中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体现了道德主体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保障大学生德育中的自由选择,必须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建立多层次的德育内容模式,实施多样化的德育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要塑造“求真”、“向善”、“崇美”的创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并有效进入“人的发展和完整性建构”的全新境域,就必须而且应当注重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主体的研究.语文教育主体是指施教者与受教者在语文活动中应建立的复杂的交互关系.它是人际关系中重要的一类,既是一种发展、变化、动态的关系,又是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要做课堂学习的对话者、个性发展的激励者、立身行事的引导者;语文教育主体的受教者要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语文教育主体的施教者与受教者间互为条件、相互变化、相互依存.在语文教育中施教者素质的提高和受教者潜能的开发以及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主体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学生主体人格、推动学生主体行为特征和能力发展的现代教育。高校在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和建立有利于学生主体教育的机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体教育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华德福教育以身体的名义赋予儿童的“好动”以合理地位,认为过度的智力开发将伤害儿童的身体发育,身体是遗传和生命经历的共同产物,身体活动会通过心理体验作用于心理发展。其儿童身体教育思想体系包括强调机会、体验和胜任的身体教育原则;艺术化的身体教育理念;注重文化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的身体教育内容;推崇游戏化的身体教育方式;强调模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反思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主体地位的缺失、主体人性的缺失、主体生命的缺失、主体人格的缺失。如今我们倡导的主要是基于选择性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自觉性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性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性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要实现这一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优化学生的主体需要、主体本性和主体活动。  相似文献   

20.
在终身教育体系中,成人教育是当之无愧的主体,是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我国现阶段的成人教育存在着不足,需要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多种教学媒体资源,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下自主、协作完成的教学活动,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为成人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因此,成人教育如何创新教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