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一来到这个世上,父母便给他(她)取个名字,以便呼叫。中国人是如此,外国人也是如此。但人们见诸于报刊杂志上似乎只有外国人名是一串长长的符号,其实居住在贵州三穗南部的寨头、巴冶、良上等地苗族人民,他们的姓名也有一串长长的文字,在户籍管理簿上随处可见,何以如此呢?还是从这个地区的人名去看其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吧!  相似文献   

2.
陈友义 《寻根》2012,(3):49-52
人名是人的标志性符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研究价值。它大体上分为乳名和学名两类。就民间而论,一般人都拥有乳名和学名。乳名,也叫小名,是小孩出生后至长大成人之前,家人和亲戚、邻里、友人对其爱称。马来西亚潮籍学者萧遥天先生认为:“人名是人类的意识形态之一。眼前如果有一部完备的中华人名词典,它反映整个中华文化与历史,比什么都更切实具体。”(萧遥天:《中国人名的研究》)与其他地区的居民一样,潮汕人也有各种各样的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乳名习俗。  相似文献   

3.
丰家骅 《寻根》2012,(1):51-55
人名诗源于何时 人名诗是在诗句中隐藏古人姓名的一种诗体。它与地名诗、鸟名诗、药名诗等同属杂体诗。人名诗的起源,大约有三说: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6,(3)
正姓名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从某一时期人们好用什么字入名可以大概看出当时的社会风尚。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具有"无所指"意味的"之"字,正符合了玄学家们"以虚为主"的精神境界,"之"字在当时受到了知识分子们的热捧。又如,五代时期,取名常用之字是"彦"。"彦"是对贤才的美称,从唐末  相似文献   

5.
张泰 《华夏文化》2006,(3):36-37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风貌。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对促进汉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汉语又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汉民族文化影响制约汉语的发展,同时,汉语又影响着汉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传播。在实际汉语教育、教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运用、汉字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揭示汉语所负载的文化涵义以及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认识汉语与汉民族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日本女子姓名中多带“子”字。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传统始于何时?为什么唯有女子姓名中才有“子”字?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子”字又该怎样解释?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考证。角田文卫先生在《日本女子姓名》一书中对这些问题做了解答。“子”字作为人名的接尾字,最早出现于身分显贵的男子姓名中。如六世纪的碗子皇子、中臣连镰子、苏戎宿祢马子等。日本与西欧不同,男女姓名的词尾没有严格的区别,因而很快在女子姓名中也出现了“子”字。最初的形式是以“子媛”二字结  相似文献   

7.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人名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古人命名重取义,重内涵,更重行辈之序和长幼之别,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人排资论辈由来已久,“辈”就是“辈分”的意思,这是中国宗法社会形成的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8.
外国人姓名的结构形式及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各国各民族自身形成的特点,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姓名习惯。阅读汉译外国名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学习历史、阅读时事报道时,认真研究各民族或各国姓名的特点,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外国人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姓名特征以及汉语的翻译习惯,大致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一民族或哪一国家。  相似文献   

9.
外国人姓名结构形式及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各民族自身形成的特点,产生了多种不同的姓名习惯.阅读汉译外国名著、观看外国电影电视、学习历史、阅读时事报道时,认真研究各民族或各国姓名的特点,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外国人名,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姓名特征以及汉语的翻译习惯,大致判断出他们属于哪一民族或哪一国家.  相似文献   

10.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成都茶馆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和”与“休闲”的哲学内涵,成为了“和谐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和谐社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社会史与文化史两个方面对宫廷收藏的意义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皇家收藏是人类收藏行为的极致反映,清宫收藏在文化总体特征上表现为封建集权制社会的文化神秘主义和专制主义.但就一般情形而言,不同类型的收藏品又蕴含特定的意义,由此可将清官收藏分解为:古礼器(青铜器与玉器)、士大夫逸品(书画、瓷器、文房用具、古书、杂项)两个类别,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名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仅是一个人的代号,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含义,因为它能够反映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风习、宗教信仰等情况。但是在唐代正史里,留下的绝大多数是男子的姓名,女人之姓名见诸经传者甚少,使得我们一时很难目睹唐代女名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王博 《华夏文化》2013,(1):34-36
麒麟为人心营构之意象,经过千百年的审美积淀,麒麟意象已具有丰厚的审美文化内涵。从某一角度讲,麒麟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一个缩影。在麒麟意象的审美取向迁移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从而形成有意味的麟文化,因而麟文化反映着一个象征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象征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  相似文献   

14.
说曾翔书法     
我有不记人名的毛病,屉子里数千张名片,没有几张可以与其人对上号的。但我对艺术作品却有较强的记忆力,当然,要记住艺术品中的人名,就要艺术品本身会说话才行。说起来抱歉,早几年我随朋友在曾翔开的餐馆里白白吃了人家的好几餐饭,却还记不住店主的姓名。后来,在一份展览的单子上,见到一幅长条草书,写得神采飞扬,问崔志强此署名“曾翔”者何许人也,崔兄笑了。我这才记住了这位老兄的大名。再后来,在第七届中青展评选会上,我推荐的署名“曲堂”的行楷四条屏,被大家评为一等奖,我这才知道“曲堂”即曾翔也。我自迁居北京后,与…  相似文献   

15.
周志清 《中华文化论坛》2023,(1):131-141+190
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是指分布于金沙江中游南北两岸距今4500—3700年、海拔在3000—1000米山地、有着相近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的统称,文化的非均质性、复合性与多元性特征突出,与周边地区同时期新石器晚期文化内涵迥异。该文化圈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横断山区中段金沙江中游及周邻地区,影响范围北至大渡河中游,南至元江以北,东至金沙江中游末端、西至澜沧江中、下游,以金沙江中游南北两岸最为集中。金沙江中游新石器文化圈反映出流域内新石器时代晚期居民之间频繁的文化互动以及文化认同,并为当地青铜时代居民的人群互动与文化互动奠定了史前基础。  相似文献   

16.
说“Biao”     
采诗 《寻根》2014,(5):107-109
199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新增收了“biao”字,甚让我高兴。biao(biao,biao):许多马奔跑的样子。“biao”字,多为人名用字。对于解决21世纪社会难题——同姓名众多而带来的诸多不便,的确是件好事。中国姓名文化,是世界姓名文化史中最发达、最深邃、最丰富而且最辉煌的,陈寅恪与吴宓先生,早在1919年讨论此论题时,就赞赏而肯定过。早在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刚刚有了儿子,就特地向懂得取名礼仪的鲁国大夫申编请教如何给儿子取名。申编从容地告诉鲁桓公许多取名的规则与忌讳,其中之一就是“假”的取名方法,即假借万物的名字给孩子取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伴随着奥运年和金鼠年的到来,婚庆消费呈现大幅上升趋势,但与此同时中国人结婚的礼仪标准模糊,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民俗文化之一的婚俗文化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全民的关注与保护。2008年起,恒源祥家纺融合“大家纺”概念,将“和气致祥”作为公司的文化定位,由此着手开展“祥和文化”与“家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并与产品相结合,由婚庆作为切入口,将中国的祥和文化进行延展。  相似文献   

18.
成都城市文化精神中的平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成都的休闲文化理念格外引人瞩目,“休闲”铸就了成都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气质。但“休闲”只是其外在表象,蕴藏其里的平民意识才是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当代,平民或平民意识,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意蕴,它蕴含着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那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和自由的精神。本文试图立足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从文化历史的角度去解读成都休闲文化中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的平民意识,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平民意识”所具有的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成都作为“平民之城”所应当坚守的人本主义核心价值与思想立场。  相似文献   

19.
由汉字书写而成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充分体现了汉民族的审美思维及其精神特征,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深刻地反映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结构和精神追求。一定时代的艺术是该时代文化精冲的美的再现。同时也必受该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海曙区文广向邀请一部分离退休干部参加文化市场管理,委以文化市场督查是有一定意义,几年来收到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