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沅陵一中坐落在沅陵县城天宁山上,滔滔沅水从校园边流过,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1901年,辰州知府(沅陵古称辰州)“奉文办学”,以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曾设坛讲学的“虎溪书院为住院,生童为学生,山长为教员,敷衍板成”新校。1903年正式成立“辰州官立中学堂...  相似文献   

2.
陆丰城东南,有座龙山。陆丰县令王之正在《金龙山种树记》中曰:“山不甚高,而地脉隆降然.蜿蜒磅礴,势若连城复避.——诚学者之藏修游息之善地受!”早在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陆丰知县陈冠世于龙山南麓建龙山书院,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龙山书院改为“龙山高等小学堂”.  相似文献   

3.
嵩阳书院     
在河南登封.五代后周时建于北嵩山南麓,初名太乙书院,又名太室书院。比前大魏太和八年(484年)在这里建有嵩阳寺,隋朝时改为嵩阳观。唐村改称太乙观。后唐清泰中送上皮或曾在此聚波讲学。后周时,隐居太乙观者,合盛义教不传,教育不振,乃以办学派教为己任,于是委准设立太乙书院(956本友右),宋是道三年(997年)赔名大立书院,并赔《九经》供应学者。号种二年(IO35年)款合西文(洛阳)官员重修书院s并赐额更名为“若阳”。知县王曾委准设院长掌管院务,并给田百亩供书院膳食等费用。送肽程项先后提举索山余福官,曾讲学于此,“昌…  相似文献   

4.
为中国古代“尊师重教”释义─—从清代书院山长说开去胡青尊师重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然而对这个传统的界说,或失之笼统,或失之偏颇。我认为,今天在弘扬优秀传统的同时,有必要对它作进一步的分析,正本清源,以利未来。下面笔者从清代书院山长的角度展开讨论。一...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晚年改号更生,广东省南海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康赞修历任钦州学正、羊城书院山长;叔祖父康国器曾任广西巡抚,家有藏书楼藏书2万卷;父亲康达初是未到职的江西补用知县。小“康圣人”康有为在这样一个诗书家世,从小受着严  相似文献   

6.
《浙江教学研究》2010,(2):F0002-F0002
武义县壶山小学,座落在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城,前身为乾隆三年(1738)武义知县张人嵩创办的“近思堂”,后易名壶山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文化史志界多认为王宽吾、全祖望曾任敬敷书院山长,其实有误,皆因民国《怀宁县志》“其山长由巡抚聘定如刘大櫆王宽吾祖望姚鼐皆卓然经师之选也”一句标点不当所致,这句话从道光《怀宁县志》删削而来,从中可知曾任山长的是刘大櫆、王西园宽、吾渔璜祖望、姚鼐等。王宽熟习先秦诸子、六朝史籍与杜诗,诗歌善于用典,推尊杜甫,大约于1785—1790年之间掌教敬敷书院;吾祖望自幼业儒,尊董仲舒,了解古代中医五行与道教金丹理论,诗作多拟古,于1791—1798年间任敬敷书院山长。从刘大櫆至黄钺,书院五任山长均以文学艺术胜,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选聘敬敷书院山长并非纯粹的经学标准。  相似文献   

8.
一、书院改革与湖南外语教育的兴起湖南实施外语教育的开路先锋是省城长沙的校经书院。校经书院原名湘水校经堂,道光十三年(1833)春,湖南巡抚吴荣光有感于书院沉溺于科举时文,思以振起,遂与岳麓、城南这两所全省影响最大的书院山长欧阳厚均与贺熙龄商量,在岳麓书院创建湘水核经堂,以经史、治事、词章分科试士。因此,校经堂创建的本身就是书院改革的产物,其收效也很大,培养了左宗棠。郭嵩焘等一批杰出的学生。光绪五年(1879),湖南学政朱边然将校经堂移建于长沙城南天心阁下,得到刚从英法出使归来的我国第一任外交公使郭嵩煮的…  相似文献   

9.
[学校档案]浙江省奉化中学,是浙东地区最早创办的学校之一。南宋乾道年间宋代大儒朱熹提举浙东,“奉使循行”,从水路来到奉化,“泊舟龙津”至学宫讲学。嘉定四年(1211年),县令冯多福在朱熹泊舟之地建起“龙津馆”,史称“龙津书院”。至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知县李前沣为办新学,将龙津书院改为龙津学堂。从学校创办至今,校名几度更改,校址几度更换,经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重重困难。尤其在抗日战争时,学校辗转敌后,四次大迁,师生栉风沐雨,含辛茹苦,终使教坛常青,弦歌不辍。2000年在奉化城县江之畔,龙津书院遗址新建奉化中学新校舍,“龙津”从起点回到了终点,历史与现实在“龙津”的发源地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10.
刘凤苞,湖南常德人,清代庄子散文研究家、诗人。同治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云南省云南府禄丰县知县、元江直隶州知州、大理府知府、永昌府知府、顺宁府知府等,后因事遭黜。晚年积极致力于地方文化与教育事业,撰修《桃源县志》,主讲常德朗江书院,担任长沙城南书院山长。一生与王闿运和王先谦等交往密切。  相似文献   

11.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12.
应理小学,是中卫县的第一所新学,也是塞上宁夏创建最早、办得较好的新学之一截止现在,它已有七十四年的历史了。 应理小学的前身,系清代的应理书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应理书院即受康、梁新思潮的影响,更名为”劝学所”。辛亥革命爆发后的国民元年(1912年),又由劝学所正式改称“应理高等小学堂”。 应理高等小学堂,是在旧书院和旧考棚的废墟上创办起来的,经费严重不足,设备极为简陋。开先,学制定为七年,分初级和高级二部制:初级四年,高级三年。由于学生来源少,每个年级仅设一班(高年级多系原劝学所的学生.低年级则从一年级起开始招收新生),班额二十多人,全校不过百名学生,近十名教职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发展到清代,其官学化色彩逐渐浓重。道光年间河北巨鹿所设的广泽书院也不在其外。(《钜鹿县志》中收有一则“广泽书院新定条规”,是分析巨鹿地区,乃至河北地区书院制度的宝贵资料。通过对条规中所反映的章程制度、山长聘任、经费运转等进行探讨,映像出清末时期书院官学化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4.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6):F0002-F0002
严寅亮(1854-1933),字弼丞,号剩庵。土家族。印江县人。清朝著名书法家。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1890年入北京清廷宗室官学教学,兼国子监南学斋长。曾参加“公车上书”签名。1897年后,曾主讲贵阳正本书院、铜仁铜江书院。1903年书“颐和园”匾额,  相似文献   

15.
据《中国书院词典》记载:浏阳市第三中学的前身为狮山书院。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浏阳知县赵瑜于古港狮山建文昌阁,旁立义校;道光十九年(1839年)拓建书院,即狮山书院,系清末浏阳四大书院之一;辛亥革命后兴办新学,改名文革学校;1942年创办中学,名狮山私立初级中学;1952年由浏阳县人民政府接收,改名为浏阳县第三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院管理体制的产生始于唐代,而宋代是书院管理体制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学与书院相结合使得书院的管理也借鉴官学经验而形成各种制度。在书院管理体系中,可大致划分为山长负责制、堂长负责制、会长负责制、离长负责制、学长负责制、监院负责制等类型,其中山长负责制是历代书院采用最多的一种管理制度。书院管理制度确立之后,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又形成适应讲学、讲会、传播“新学”等各种情形的管理体制。其灵活性、组织分工等方面于今尚有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清末安徽教育的几个问题吴毅安一、敬敷书院的性质与沿革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兴办时间最长的一所书院,设于清安徽省城安庆,创建于1652年(清顺治九年),停办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前后250年间曾三迁其址,数易其名。敬敷书院的前身是“培原”书院...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校长     
在我们中国,校长一词也只是始自民国,民国之前称为“总理”“监督”,古代书院之负责人则称为洞主或山长。学校校长的称呼与国别有关,与历史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箴言书院位于湖南省益阳县石笋乡东南隅志溪河畔的瑶华山,为清太子少保、兵部侍郎、湖北巡抚所创。同治四年招生,实行山长负责制。山长一定要是“品学兼优”的名儒,现介绍二位,以飨读者。 (一) 黄自元 黄自元,字堇虞,一字觐虞,号敬舆,湖南安化人。清同治七年(1868)殿试中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历充顺天、江南乡试副主考,后官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转甘肃宁夏知府,清光绪年间致仕回湘,曾主讲益阳箴言书院多年。他能诗文,擅长书法。撰书有《殿试卷》、  相似文献   

20.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徐勇(笔名徐梓)副教授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书中论述了朱熹开创的书院传统的精神及其历史贡献和教育价值,探讨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的矛盾的心态及书院政策演变的历程,详细考察和分析了元代在书院创办程序、山长委派、拨置学田、官府直接创建等方面的措施,揭示了元代书院官学化的发展趋势及实施状况。全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书院研究中的一部力作《元代书院研究》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