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载体。人的创新能力即人创造性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是当代人最重要的素质,是现代国家竞争中最重要的素质。为了提高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势必要求改变我国当前课堂教育培养人才的模式。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专题型的教材体系利于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既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研究性学习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研究性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利于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大学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注重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注重实践性教学,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当代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新尝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1)观念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但在我国,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习书本知识最重要,考学是第一要义。从功利主义角度去看.研究性学习对高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还没有得到社会普遍公认。因此,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作了大力宣传。部分老师对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作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们还是不敢太大胆地去实施,更多的人还是害怕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高考。  相似文献   

5.
刘国君 《考试》2009,(5):15-15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素质教育基本要求,在化学教学中突出学科特点,采用发现法教学,改革实验方式,开展课题研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多种多样,但群体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同时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和集体协作精神的养成,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通过群体互动式的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增长了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每个学生都进步、每个学生都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杜威早就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当前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教育界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而采取的一项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知识经济对创造人才和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因素是人才,是人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于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创新人才,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研究性学习的大力推广,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其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生活、生产、相关学科中选择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中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能力的学习活动。在研究中使学生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初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为将来成为研究性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的尝试和实践。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提高素质的最好的学习方式。下面是我校及笔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步做法。  相似文献   

10.
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主性学习是近二十多年来语言教学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观念 ,旨在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学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未来的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我国教育改革也不断地深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总要求,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成为数学教育的主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总复习的讲评课的教学中,探求了几种讲评课的模式,希望能为实施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当你打开高中数学新教材,就会发现原有的知识体系已被打破,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课堂教学自然地延伸到了社会、生产、生活和科技等现实领域.新颖丰富的学习内容引人人胜,“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现代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我们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和学习化时代,日益激烈的竞争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人才应具有主动获取知识、探索创新、动手操作、团结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研究探索和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整个过程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研究性学习是适应素质教育新要求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需要。但是,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必要给予澄清以正视听。误区一:认为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科活动课就研究性学习内容而言,它没有特定的知识体系,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传统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以培养学生迅速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为目标的,往往忽视了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目标加以强调,这已不适应目前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要求。笔者作为一名计算机理论教师,就计算机的教学中,如何在计算机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要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王春艳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3):197-199,260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管它已经在我国大范围的实施,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认识上和具体操作方面的误区。通过和国外研究性学习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需要社会和社区支持并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终身学习。  相似文献   

19.
研究性学习在遥感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遥感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教育教学条件和社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素质教育的重要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由此产生 .目前初中阶段尚未开设研究性课程 ,但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 ,施以研究性学习的培养 ?我们作了初步探讨 ,现以方差一课为例 ,谈一下认识和体会 .1.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 ,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 ,其核心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 ,方差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