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编者按:有人说老师穷,穷的连民工都不如,收入低、克扣多,还经常欠资;有人说老师富,富得超过小企业业主,不动本钱、没有风险,还不用上税。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在社会普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果这种现  相似文献   

2.
吴江 《教书育人》2007,(1):26-27
有人说老师穷,穷的连民工都不如,收入低、克扣多,还经常欠资;有人说老师富。富得超过小企业业主。不动本钱、没有风险。还不用上税。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没错。在社会普遍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收入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如果这种现象的发生仅仅是由教师的个人因素和个体差异造成的,那么问题还容易解决:如果是由制度和体制问题造成的。那么解决起来就困难和复杂得多了。而实际情况恰恰是后者。因此,也就更需要引起各方面的特别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3.
从认知学角度来看,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对于认知对象必须进行分类和范畴化。如若没有对千差万别的观念加以范畴化的能力,人们就无法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亦无法对经验进行处理、构建和储存。范畴化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认知活动,也正是在这一活动的基础上人类才具有了形成概念的能力,才有了语言符号的能力。范畴化的过程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结构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模糊而非简单明确的认知过程。范畴边缘模糊性有不同的侧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面是语境依赖性。范畴的内部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认知与化模式加以组织,并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语境变化及化模式对范畴原型理论的影响:原型及其整个内部结构的语境依赖性;语境、情景及认知模式;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爱和道德同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现实的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经济状态的产物。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观念。毛泽东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至于所谓‘人类之爱’,自从人类分化为阶级之后,就没有过这种统一的爱”。又说:“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爱”。爱和道德是个深远  相似文献   

5.
“对文证义”说略曹文安文言文为求语句的匀称与完整,“对文”的使用是极为普遍的。所谓“对文”,就是指在语法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对句中处于互相对应位置的词。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此例前后两句语法结构相同,是为对句;其中“贫”与“富”、“而...  相似文献   

6.
道德观念的变化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为富不仁”、“贫可生志”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后,它应有所变化,但受“左”的影响,私有制条件下的贫富道德观念以极左的面貌得以延续,这就是所谓“穷则革命富则修”,改革开放后,党的富民政策使许多人通过辛勤劳动而富,“富”成了勤劳有能力的象征,不再可耻;相反,“穷”也就不再光荣.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任何一个拥有自己哲学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最伟大的哲学家,这个民族的哲学史一般都以他(们)为分界线,因为他〔们)的哲学总是结束整整一个时代,同时又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俄罗斯伟大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3-1900)结束了俄罗斯历史上缺乏哲学体系的时代,若从严格的意义(狭义)上说,他结束了俄罗斯没有哲学的时代(我认为哲学只能是扶义的,广义的哲学是个矛盾的概念,甚至是个空洞的、无意义的概念,它标志着无哲学),他开辟了真正的俄罗斯民族哲学的时代,正因为这一点(民族性上)他所代表的俄罗斯哲学才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不可一日无生产,也不可一日无教育,社会越发达,教育也越发达,教育是一种永恒的范畴。在阶级社会,教育受一定阶级利益的支配,为一定阶级的统治服务,当一种生产方式为另一种生产方式取代时,教育也就随着改变它的性质任务、方针政策、结构体制,所以教育又是历史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相似文献   

10.
贫富差距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崇尚民主、自由的罗马共和国也是如此。贫富差距贯穿于整个罗马共和国,并且深深影响着共和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贫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就判断贫富的标准而言,在共和国不同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11.
国民阶级的晚出这一见解是侯外庐先生在进行亚细亚的古代与古典的古代的比较研究中提出来的。国民阶级就是雅典的公民,雅典的公民在进入文明时代时就出现了,而中国古代社会由于氏族遗制保留在文明社会里,氏族旧人执行了新的社会任务,所以国民阶级(显族、国人)迟至西周末和春秋时期才出现,国民阶级的晚出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毛泽东的名著《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所运用的独特的分析方法:其一,阶级分析法。毛泽东根据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别国情,灵活运用了阶级分析法。他并不是注重各阶级的生产关系的属性,却突出内外(民族)矛盾、贫富(阶级)矛盾,以分析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尤其是从动态角度考察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划清了敌我友界线,从而确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政治策略。其二,矛盾分析法。毛泽东在“一分为二”这一根本分析法的基础上,又从两端找到中介而变为“两极三分法”,进而演化为五分法、九分法等。“两极三分”是毛泽东分析一切事物的基本路数,是毛泽东解释一切社会问题的三角密码;他凭着这套密码制定革命策略,在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党派斗争中,纵横捭阖,无往而不胜。  相似文献   

13.
对孩子来说,或贫或富,几乎是与生俱来,因而也是无从选择的。要是在孩子刚刚开始懂事时,成人社会就有意无意地加深他们的贫富意识,那么对穷孩子和富孩子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都可能起着无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对穷孩子来说,强烈的贫富意识往往会使得原本就十分自卑的心理雪上加霜;而对富孩子来说,由此而生的盲目的优越感往往会导致他们成为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小霸王。庆幸的是,许多国家都在为淡化孩子的贫富意识而格外努力。日本的中小学都明文规定禁止学生穿名牌服装或名牌运动鞋来学校,并对何为“名牌”做出严格、具体的限定。据调查,此举…  相似文献   

14.
所谓贫宦,即贫穷的官员(包括致仕)。在明社会各阶层中,贫宦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经济地位较低,生活困难。对他们的救济,是宋朝社会救济中的一个特殊层面。与一般对大众的社会救济不同,宋朝对贫宦的社会救济除了生活方面的救助之外,还包括对其家属的生活济助、归乡旅费等方面的资助。  相似文献   

15.
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开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到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对于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性质,评论界众说纷法,有人说高加林是狂热的人个主义者,咎由自取;有人说高加林的悲剧是社会内部的邪恶势力造成的;也有人说他的悲剧是社会复杂矛盾的必然结果—…·,这似乎成了文艺理论界一个颇富争议而又难有定论的论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让我们来看看高加林颇富戏剧性(自然这出戏是悲剧)的人生历程。作品是从大队书记为安插自己的儿子而下掉…  相似文献   

16.
在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解析我国贫富差距的成因时,非经济的社会性因素分析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政治转型、化转型、教育转型扩大、缩小贫、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转型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基本因素。因此,防止贫富差距富差距,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转型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一、史学的科学性及对历史、历史学范畴的区分 谈起史学的科学性,人们很自然地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研究历史并做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人们又会说:一切文明的社会历史,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等等。言下之意,文明社会是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社会,这就使人们理解为阶级斗争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所在,就是史学的科学性。 其实,这是片面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阶级  相似文献   

18.
一、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这是具有不同内涵的三个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法律观念、法律观点和法律意识都是有阶级的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由于人们的阶级地位和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各阶级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9.
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现在在初中学习的学生,都是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对旧社会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没有切身的感受,缺乏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感情。我们觉得要向学生进行阶级教育,必须先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让他们了解老一辈在旧社会里遭受到的深重苦难和流血牺牲、艰苦斗争的经历。进行这样的教育活动,我们又觉得要依靠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和有革命斗争经历的干部,他俩在旧社会里饱受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有着一肚子的苦水,有的出生入死,为缔造新中国流过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主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包含有三层意思:第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②“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它就站不住。”③第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