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它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人,最关心的是人。只有人情才能打动人。“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任何巧妙的  相似文献   

2.
一些“纪实性”,“报道性”的电视剧,由“本人出演”的方式最不可取。这里有艺术技能问题,更主要是戏中人和看戏人的心理作用问题。凡是戏剧冲突中的人,不管是主角配角,英模人物,普通人物,还是被批判的人物,都会处在十分难堪的境地。尤其是英雄人物和反面人  相似文献   

3.
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所报道的人物“活”起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就人物个体而言,在具有普遍共性的同时,更多的还是个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千人千面”。然而事实上在媒体所报道的人物中,往往强调了共性、忽视了个性,所以最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报道却不多,象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陈金水、刘玲这样深入人心的报道更是屈指可数。因此,我们在报道人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要让受众能够很快发现此人与彼人的不同,每个人物都具有生动的形象、鲜明的个性,真正让报道对象“活”起…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一名高官被“双规”,这个贪腐“大老虎”顿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热门话题.但令人奇怪的是,在海量的报道中,几乎没有涉及其贪污腐败方面的具体事例内容,而是在大肆介绍他的成长历程和辉煌业绩,好像在为他歌功颂德. 类似的报道模式已经相当普遍,凡是有“大老虎”被揪出,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披露和罗列这个人的光荣成长史,如: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在什么地方和部门建功立业、飞黄腾达;报道中往往还配发大幅他往日春风得意的照片:有深入基层调研的、有不辞辛苦慰问百姓的、有在大会上慷慨激昂作报告的.这样大的篇幅,这样隆重的宣传报道待遇,就是当地的著名英模人物也享受不到,令人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5.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物报道要有特点,才会形象鲜活。在采写人物报道时,应注意把握一些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钢都鞍山是个英雄辈出的城市,孟泰、王崇伦、雷锋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当历史进入新世纪新时期的时候,又一个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出现了,他就是《鞍山日报》强势报道的公安铁西分局副局长、公安部二级英模赵所全。发现英模典型———编委会决定突出宣传去年“五一”过后,记者了解到被市公安局命名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赵所全的事迹:他在刑侦战线工作了30多年,直到肺癌晚期才住进医院;他多次舍生忘死,抓捕持枪歹徒,多次被记功受奖;他曾在腹部长满肿瘤,每隔几天就到医院抽出腹部积水的状态下坚持…  相似文献   

7.
典型报道,重在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典型报道的重要手法。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在刻画人物时巧妙地利用“矛盾冲突”,典型报道才能达到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效果,才能引人人胜、吸引人惊羡好奇的目光。如何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人物的精彩?笔者认为,贵在写出人与人、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传播学者威廉·大卫、斯隆在其著作《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更离不开人物报道。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报国际足球采编人员,笔者对体育新闻中的人物报道, 尤其是欧洲足球联赛的人物报道积累了一些心得。  相似文献   

9.
吴菁 《新闻爱好者》2000,(12):38-38
世界上任何一种报纸,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不能不报道人物。威廉·大卫、斯隆等人在编写《最佳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时说:“新闻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而且通常只有当它对人有影响时,最无生气的题目才会显得重要。”虽然说中外记者都十分重视人物报道,但二者在人物报道的采写上有着较大差异。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一种典型报道的形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承担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在西方,人物报道更注重趣味性和人情味。下面就几点主要差异作出比较分析,以便开阔我们的眼界,取长补短,丰富我们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报人物报道,往往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由于企业报报道的人物绝大多数是企业内人士,读者对报道的人物一般都有各自的认识和评判,既看到了“花”,也认识“花”叶和种“花”的土壤,甚至于了解育花的“园丁”。人物报道一经面世,就要接受“花”本身(新闻主人公)和他身边同事、朋友的严格检验,客观上为企业报的人物报道提高了标准,稍有不慎,企业报人物宣传不仅难于起到激励、引导、典范的作用,而且还有可能导致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人物报道,常常以人物新闻、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人物专访等体裁出现,采取以事服人、以情感人的表现手法赢得读者喜爱。 “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语)。我想,“富于感情”,也是写好人物报道的最好手段。因为,没有情感的人物报道、难打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2.
汪帆 《视听界》2013,(3):116-117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广播、报纸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报道方式,除了精心策划、组织,还要见人、见事、见情、见理,才会好听、好看。“见人”是指报道通过叙述人物的切身经历与感受来印证主题;“见事”是采用新闻故事化的手法,寓报道主题于事件叙述中;“见情”是记者在写作中带有情感;“见理”是报道要有思考,融深刻性、思辨性于报道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重点分析近年来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在武汉公共交通领域报道的先进典型人物,分析该媒体在报道典型人物、聚焦“凡人英雄”、彰显人物背后的时代精神上的做法:选择的典型人物要能“立得住”、为人物贴的标签要能“叫得响”、全媒体报道的方式要能“传得开”。  相似文献   

14.
关于深度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叫深度报道在西方,“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大同小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深度报道在西方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李普曼。他的专栏文章总是告诉读者“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意味着什么?”因而人们说他“教会了一代美国人如何思考”。在我国,“深度报道”、“述评性新闻”、“政论性新闻”大同小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度报道在我国兴盛。我国新闻界1986年至1988年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深度报道有时以消息——述评式消息的形式出现,有电头、导语;标题或一行,或多…  相似文献   

15.
罗亨钦 《东南传播》2011,(11):162-163
电视新闻具有声画同步传播的效果,人物报道本应是电视新闻的长项。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容易陷入“同期声+人物生平简介”的套路,使得人物扁平化,缺乏感染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电视优势,要“重记录,多讲述”,用自然、生动的现场和语言打动人,反映人物个性。  相似文献   

16.
核心提示:如果把人物通讯的采写对象归类一下,大体有英模人物、先进人物、知名人物、反面人物等几大类。而兼具"同乡、骄子、荣耀、励志"关键词的采访对象,就有点儿难以归行入类了。可是,这类人物正越来越多地走上地方报纸版面和电视屏幕。励志类人物,就是许多省、市媒体笔下的堪称骄子的故乡人。他们中有专家学者、技术权威、行业领导、军队将领,也有商界精英、知名演员、体育明星、海外游子等。在这类人身上,既具有拼搏进取  相似文献   

17.
人物报道的可读性,首先来自于人物本身的可敬、可亲,来自于言行事迹的可信、可学。读者只会对那些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人物报道感兴趣,而对那些明显具有炒作性质、胡乱拔高的“典型”人物,只会嗤之以鼻。但是,文章被人读过,方能起到教化作用;先进人物被人所知,才能为人所敬、所学。好内容、好素材需要好形式、好体裁的“包装”,这是没有争议的。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之所以那样深深地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著名记者穆青等人那篇有血有肉、情浓意厚的长篇通讯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因  相似文献   

18.
读完沈峥嵘的人物通讯,第一个强烈的感觉是这种人物通讯报道的时代感。 也就是说,作为省委机关报的人物报道,在奏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其节奏与旋律又与这个时代是合拍的。这就是这些人物通讯的特色。从这些人物通讯的选题上看,沈文找到了“上”与“下”的较好结合点。即“上”符合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下”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所谓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来讲,“事实”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事件、人物等几大因素,在这些因素中,“人”应该是报道的核心,因为绝大多数新闻事实的发生,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或者会对人造成影响。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切文学都是人学。如果从哲学层面上,我们也完全可以讲,一切新闻也都是关于“人”的新闻。因此,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但重心落脚点应该是“人”,是新闻事件中人的作用、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而且,新闻最终也是给“人”看的,所以,新闻要“以人为本”。新闻“…  相似文献   

20.
刘应忠 《新闻三昧》2008,(10):28-29
企业报要有企业报的特点,企业报的人物报道也应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以人为本,面向企业,面向广大职工群众。把形势的需要与新闻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特点结合起来,不求全面,只要有闪光点就行。大力挖掘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以先进人物报道影响人,感染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