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博物馆承载文化身份,搭建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是建构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主体.本研究基于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探讨面对当前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战略定位,博物馆独特的国际传播价值,并结合中国博物馆国际传播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现状,从整合差异化资源、搭建多维故事体系、整合国际传播路径、搭建社交媒体传播矩阵、提升国家级博物馆全球意识五个维度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
王梦婷  姚燕婷 《视听》2022,(8):166-168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是展现国家形象与实力的国际舞台。CGTN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对外传播中,通过技术、主体、渠道、情感为一体的叙事策略,展现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兼容他国差异化需求的话语体系与传播策略,丰富了我国官方话语对外传播的实践,推动了对外传播的本土化发展,提升了跨文化、跨区域、多层级的传播能力。CGTN把握融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理论、实践规律及传媒发展趋势,多方主体联动自主传播本土价值观,为提升中国的大国形象提供了舆论支持和战略示范。  相似文献   

3.
通过体育赛事等搭建“无国界”平台,通过建构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无国界”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促进“无国界”传播,是当下破除西方信息“铁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作为超级媒介事件,为疫情下的中德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一“无国界”平台的搭建、无国界议题的建构和社交媒体无国界的“破圈”传播,向不在场的德国公众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既是展示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重要契机,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除了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外,外国媒体是其他国家民众了解中国冬奥会更为主要的渠道。因此,研究外媒对中国冬奥会的报道,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冬奥会的国际传播情况,还可以发掘外媒涉华报道国际传播的内在特征与逻辑,进而深化对中国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思路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北京冬奥会是第一届全过程践行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充分体现了中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本文结合议题设置、共情传播等传播学理论,探析可持续发展议题下,北京冬奥会对外传播的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峣 《新闻战线》2022,(8):31-34
在国际传播领域,体育有着独特的亲和力与超越语言的共情力,举世关注的冬奥会更是重要的国际传播场域。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冬奥会报道中突出“海味”、搭建“桥梁”、加速“融合”,通过创新的叙事体系和各具特色的融媒产品,向世界展现了全面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李红 《今传媒》2023,(4):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强调,把国际传播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重要位置。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国际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建构。本文以历届奥运会中国乒乓球代表团为例,对国家形象建构路径、建构困境和建构策略三方面进行探析。国家形象建构路径:主流媒体引领,而后新媒体渐进融入;突出情感叙事;用户呈现集群化特点。国家形象建构困境:主流媒体报道刻板严肃,偏离受众期待;传播语境上存在隔阂;赛事舆论缺乏引领。对此提出国家形象建构策略:主流媒体改变自己过于严肃的形象,跳出“官腔”桎梏;打破国际传播隔阂;净化舆论空间,做好舆论引领。  相似文献   

8.
朱田凤  刘湘舒 《新闻知识》2023,(7):44-51+94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媒体对于国际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的报道,不仅能折射出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对于灾害事件的人文态度,而且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选取了CGTN官网中国救援土耳其地震的报道作为语料,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分析,探索报道呈现的文本特点与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河北张家口是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举办地。作为本届冬奥会主办地的河北省级主流媒体,长城新媒体集团从议题设置、可视化传播、互动传播、共情传播等层面,探索全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规律,借助冬奥跨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今后国际性重大活动中地方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杨景皓 《新闻战线》2020,(20):72-75
与电视报道不同,在Vlog中,记者成为新闻事件参与者,增强了报道的亲近感,有效提升了国际受众对于中国的相关政策、发展变化以及对外援助成果等信息的接受度,更为有力地回应了相关不实报道,成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又一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1.
赵舒  许艳玲 《视听》2022,(9):43-46
北京冬奥会作为全球瞩目的重大体育赛事,对外是传达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良好平台,对内是筑牢共同体意识、强化国家认同的良好契机。开幕式作为典型的媒介仪式,在筹备中以植入主题塑造形象,在展演中以符号织绣展示形象,在收看中以时空延展强化形象,共同建构了“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与时俱进、热情好客、信守承诺的文化大国形象和科技大国形象,为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路径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世界运动会,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冬奥会正逢传统中国年,本文从北京冬奥会出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如何塑造国际话语体系的中国模式,拓展中外文明的对话空间,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13.
谷雪  周祥东 《传媒》2024,(3):94-96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既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载体,也是主办方在国际社会中展示国家体育实力与传递国家声音的体育传播舞台。随着传播生态环境的变化,情绪传播在媒介网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在体育传播领域。通过分析北京冬奥会中引发观众情绪传播的原因,总结北京冬奥会中情绪传播的生成机制,对情绪传播进行反思与思考,有助于利用积极情绪为大型体育赛事赋能和推动赛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胡康  郑一卉 《青年记者》2023,(23):72-74
全媒体时代为国际主持传播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挑战。本文立足于“声浪传播理论”,以CGTN为观察对象,从“原点区”“发声区”“回声区”“无声区”“无声崇拜”等方面进行思考,探赜我国国际主持传播在助推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声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今后国际传播的媒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奥运会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体育盛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并探索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打造了数字化国际传播新模式、全面多角度阐释了奥运传播新内容。北京应该抓住作为冬奥会主办城市的良好契机,全面总结2022年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路径,进一步提升我国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6.
李均 《新闻战线》2022,(6):111-114
在新时代,以跨国界、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民族形象,成为时代命题。要通过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创新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运用典型人物、新闻事件作为载体,在对立认同的辩证关系中把握好人、事、物三者关系,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如何有效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非常重视的课题之一。中国目前正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仍有偏颇之处,这迫切需要我们通过积极主动的对外传播,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和谐的发展氛围。  相似文献   

18.
媒介仪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通过传播象征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建构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媒介仪式,发挥出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作用.其运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科技元素,让观众成为仪式参与者,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国际舆论场中的热点议题。环境政治的观点认为,自然环境同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并且都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文章以此为焦点,探究我国媒体在环境议题上的国家形象建构实践。研究以环境政治、环境传播和国家形象建构三个概念组成的分析框架为基础,基于对中国日报网“大象旅行团”报道案例的研究提出,中国日报网在新闻内容中涉及政治、自然、公民等多个主体,并且多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共容性利益;环境传播应继续推动个体化叙事与理性化叙事的深度融合,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20.
国家领导人是国家形象和声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代言人.本文通过对白宫网的研究,试图分析美国政府如何利用新媒体塑造“总统”这个国家形象符号,又通过什么方式来传递符号意义、表达国家形象?研究认为白宫网对奥巴马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表现个人化”到“去除个人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统作为国家形象的符号意义得以表达.本文还将领导人形象塑造放在媒介化政治的环境中进行分析,认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众被重新赋权,新闻和娱乐的边界日渐模糊,这对政府通过媒体传播政治信息提出了挑战.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包括为新型受众构建参与表达和分享信息的复合型平台,提供强调领导人履行政治义务的信息和施政方针对国家实力提升产生实际效果的信息,而非个人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