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线教师,对前段时间作家余华“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演讲,我的看法是,作家很难教得了中高考作文,余华老师提供的所谓“干货”有不少“水分”. 一、《活着》与《在细雨中呼喊》 主持人介绍余华老师出场,明确说“今天余华老师不谈文学,只讲作文”,等于承认文学和作文是有区别的.文学、应试作文、作文竞赛中的作文,确实各不相...  相似文献   

2.
作家余华为某培训机构讲解中高考作文的新闻,在前段时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众说纷纭.从中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拥有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无疑能给作文教学带来新鲜的想法和思路.但显然余华对中学生的写作现状不够了解,准备得不够充分,知名时评员曹林和复旦附中语文老师王希明详细分析了余华讲述中高考作文写作的套路化与“水分”,提出对于...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苏童、余华、毕飞宇等应邀与暨南大学学生展开一场关于“文学与人生”的对话,现场引发了一些争议。他们因拒答“如何看待80后90后作家”的追问,被暨大学子批“没礼貌”。最近,几位作家接受记者专访,回应了这一批评,并畅谈眼下文坛热点,  相似文献   

4.
唐世林 《湖南教育》2009,(11):31-31
面对犯错学生,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换一种方式去批评教育,往往会取得“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批评效果。 假褒真贬——批评的话表扬说。有学生抄袭了《作文选集》,评讲时我说:“这篇文章写得好!我想这位同学一定查找了不少资料,肯定读了《作文选集》。多读书是好事,对于写作文很有帮助,可以寻词摘句,可不能过多地引用啊。”  相似文献   

5.
作文评讲既与作前指导一脉相承,又明显区别于作前指导。它必须在作前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学生在“这一篇”作文中的实际写作状况揭示法则.使学生作文更上一层楼。如果说作前指导只是提示作文的“方向”.那么作后评讲则是归纳学生作文的”途径”,并指点引导其更顺利地”走”下去。评讲作文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往往有人把”评”当成批评作文“不好”的学生,甚至让学生“劣文”曝光,引得满堂哄笑;“讲”随之也变成了“奖”,表扬作文“好”的学生,并把他们的文章作为“范文”朗读欣赏。如此作法,后果则是被表扬的学生洋洋自…  相似文献   

6.
何敏 《闽江学院学报》2004,25(4):77-80,102
本文针对余华发表的文学批评,讨论余华的自我言说及其言说对其先锋小说创作以及小说解读的影响,主要表明余华对大师的学习心得和实际学习局限性的矛盾。同时将余华的先锋批评行为作为当代一种文化现象,以此观照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批评家身上出现的言说欲望和行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90年代之后,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某种转型,曾经的“残酷”和“冷漠”变得温情脉脉。转型后的余华仍然关注人生的苦难,但他对苦难的态度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使余华的创作带上了更多的温情色彩,但也影响了作家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作家写作讲究捕捉“灵感”,教师指导小学生作文则要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着力,营造一种“兴之所至,文之所来”的氛围,以消除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具体讲就是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强化练笔。  相似文献   

9.
批评是班主任教育学生常用的教育方法。教师批评学生要讲究艺术。教师在批评学生前要多思,在批评学生时要讲策略,批评后还要做好善后工作。让学生在“和风细雨”中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余华是活跃在80年代的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过分迷恋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在颠覆了传统规范的同时,那种艰深晦涩、故弄玄虚的本游戏,既破坏了自身的美学趣味,也使大批读疏离了小说,这是余华付出的最大代价,由于余华小说公然拒绝读,它们的生存能力已降至最低点,进入90年代,余华告别了“虚伪的形式”,由“先锋”转向了现代写实。  相似文献   

11.
余华是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其创作风格多变,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本文纵向梳理余华小说的主题内容,将其分为“人性恶”、温情“苦难”和“怪诞夸张”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典型作品的分析,发现在余华小说纷繁芜杂风格巨变的叙述形式下,始终不变的是作者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深深思考,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若守望。  相似文献   

12.
作文评价中的“正强化” ,是指运用表扬、奖励以增强作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尽管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表扬比批评更有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大量运用批评、惩罚 ,即负强化 ,从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而这种积极性是推动小学生认真作文 ,自觉提高写作能力的内部动力。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均应重视小学生对作文的心理需要 ,即激发其对作文的求知、探索欲。因而 ,在作文评价中强调“正强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教师要有学生能成功学好作文的愿望 ,期待产生最佳心理效应。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 ,良好的“期望” ,可以产…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余华在演讲时表示,鲁迅曾是他最讨厌的作家,自己直到36岁才真正读懂鲁迅,佩服鲁迅。余华在“文革”中长大,因为从小上学时只能看鲁迅的小说,一直对其“非常讨厌”。1996年前他家没有一本鲁迅的书,但后来当他以一个小说家的眼光看待鲁迅小说的时候,他觉得鲁迅真是一位锋利的作家。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新时期“先锋文学”的重要作家在创作上深受卡夫卡的影响。本文从比较文学影响与接受的研究角度出发,以《十八岁出门远行》和《美国》两部寓言式的“成长小说”为例,具体地从人物设置、情节模式和主题内涵来发掘卡夫卡的文学创作对余华这部作品的影响,以及余华对卡夫卡的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我常想,学生作文和作家创作,二者虽不能等同,但就本质上来看还是“相通”的。首先,学习作文也是以文字、语言为建筑材料,来反映和表现一定思想内容、一定感情倾向的,是“为情而造文”的。其次,学生作文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创造,也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作文事实上就是学生自己将先前所学得的各  相似文献   

16.
李健吾之批评观惠转宁20世纪30年代,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即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如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似文献   

17.
余华是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的骨干,他的创作可以说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始终呈现出“偏离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表现为对人的存在属性的书写。”也就是说,在余华以前,中国作家对人的困境的关注,只停留在人的社会属性(如“伤痕文学”)和人的文化属性(如“寻根文学”)层面上寻找解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作文评讲着眼于人,关注学生个性和潜力,其目的正是为了学生作文素质可持续发展。那么,作文评讲如何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呢? 评讲贵“奖”,语文教师要勤于赏识,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的发展因主动而有效。 作文评讲要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让他们获得发展的主动权。学生作文是在老师教育下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必然有反复、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一说起作文教学,总有一肚子的话要说,但说起考场作文,总是一副讳莫如深的样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一是受传统思想禁锢,认为写文章是很严肃的事情,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生活的积累,从而不认可考场作文这种“文字快餐”;二是观念作祟,怕领导批评“八股”,怕同行非议“古板”;三是不知不觉中以作家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其实,教师大可不必设置“人为禁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就应该理直气壮地训练学生应付考场作文。那么,训练考场作文要注意哪些要点呢?  相似文献   

20.
人们已经注意到出版了《兄弟》的余华与曾经作为先锋实验作家的余华好像判若两人,但如果仔细阅读文本,很容易就能看出,余华的创作其实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即已呈现了与80年代不太一致的面貌。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过这种“写作变迁”背后作家的精神现象"!;余华自己也在与杨绍斌及李哲峰的谈话中承认这种变化"#。然而对读者而言,仍需进一步了解的是:变化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以及何以会有这种变化?回答这些问题,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余华的理解,也是对当代先锋小说的一个更为深入的探索。一、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在我看来,余华小说的叙事嬗变主要体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