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连市旅顺口区九三小学从“八五”开始,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艺术教育为龙头,树立大美育观,实施课堂美育、活动美育、环境美育,将审美教育、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以美陶情,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艺促美。在实践中形成环境布置体现美、学科教学渗透美、课外活动感受美、亲身实践创造美、行为习惯检验美的运行机制;营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园,塑造智慧型的教师,培养个性化学生,建设美育特色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2.
美育的根本价值体现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关键渠道与重要途径,能够在培育学生形成审美观、审美能力及完美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独特的学科功能与优势,推动并促进“立德树人”的落实与深化。本文深入阐述了“立德树人”的本质特征与实践指向、探究了美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以美启真”“以美育德”“以美至真”的功能,提出美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渠道。以期为我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条件,奠定基础,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美育和德育的协同是教育的内在需要美与德的关系决定了美育和德育之间必定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这就为两育密切协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内容。善,既是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又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它是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最基本的结合点。在社会美和艺术美等方面,美与德的内容和标准也存在着不少共同之处。因此,国家教委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指出:要开展“良好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的教育”,要“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音乐、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4.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育美工作应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物理学科美包括基于形象感性的“形态美”,基于科学理性的“神韵美”,基于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意境美”三个层次。通过育美的准备阶段(助学寻美)、育美的实施过程(协同审美)、育美的终极目标(自主创美)的美育实施路径,实现“以美促智”“以美促德”“以美促美”的学科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科美育是大学美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从以美启真、以美辅德、以美育美、以美促“全”等方面,探讨这些独特作用的具体体现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本身所彰显的“美”“育”“移”对主体知觉体验、人格培养以及政治启蒙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美育却身陷“失德失美”的困境中,呈现出目的功利化、主体离身化、环境商业化等现象,从美出发、以美育人的道路并不平坦。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提出为落实美育的育人价值提供了新思路,新时代美育工作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诉求,使美育和立德树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促使美育教学尽善尽美,实现以美育人、修身明德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耿 《成才之路》2012,(15):86-86
近年来,国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调发展,美育在各类学校里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强调。那么,如何对学生实施美育呢?笔者认为,美育是一个范畴,不是一门学科,它存在于学校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一、学科中的美育爱因斯坦曾告诉过我们:“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情感,才是基本的,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所以,学校美育不能脱离以智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科教育。美育不是单纯化的艺术教育和形式美的教育,更不能片面化地把美术教育等同于美育。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为美育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理念深入人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促使新时代美育的落地与实施,“以美育人”成为建设素养型艺术课程标准之一。美育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艺术新课标提出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艺术课程的育人目标,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模式,同时创新对学习任务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通过构建跨学科“童心美育”课程,统整形成“立美品德”“和美语言”“融美艺体”和“创美数科”四大美育主题活动板块;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炼教学策略,改进评价体系,形成以“童心美育”课程为载体、以“美”引导评价、以“美”引领成长的尚美学习路径;通过“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学校美育是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实践中,学校美育立德树人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审美无利害论遮蔽美育的育人价值、美育学科的自我参照性导致美育内容零散、艺术技巧化导致美育途径去生活化。艺术自律论是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美育在理论上需要树立大美育观,发扬美育的教育性、系统性、生活化原则;在实践中需要以价值伦理引领学校美育全过程,建构多元整体美感的系统认知和生活化的学校美育实践生态。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它起到“以美启德”、“以美育德”发展人的多种心理品质的作用。本文阐述的是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渗透美育、发挥美育作用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是重塑教育完整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美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旨趣,立足美育推进五育融合,是五育由分裂走向完整的教育回归。要想“以美促全”,应形成美育文化浸润、学科建设、智能引领及美育具身实践等机制去推动“五育融合”。“五育融合”的实现需要融美于教,立足美育的发展过程和实践路径,以“感美”“尚美”“立美”“创美”为突破口,分别探寻“五育”教学理念、方式、体系、活动,并在整体协调的美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五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生成。  相似文献   

14.
周宏 《江苏教育》2022,(90):19-21
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需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在美育的高质量实施中,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关键。推进新时代学校的美育工作和艺术教育发展,必须提升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美育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5.
卓雅蓝 《天津教育》2023,(32):38-40
<正>初中美术学科的美育价值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教师渗透多学科融合教育理念,挖掘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互通点,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和模式,更利于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效果,促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得以尽快落地。本文主要阐述美育视野下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柏拉图则主张让受教育者“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说明美育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包含着美育因素,如通过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的教学,都能起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作用。然而,多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数学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物美育初探山东省沂水县第一中学(276400)解宗兴扈乾春中学生物美育现状略析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柳斌就讲过:“要提倡以美辅德,以美促劳,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美育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与德、智、体的实施相比,美育一直未...  相似文献   

18.
通过探讨美育在高等教育阶段和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以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构建的基于“琼脂艺术”的系列实验课程为切入点,探索美育助力高校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融合美育理念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实效性,有利于培养具有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一流的支撑保障条件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论美的德育     
一、美育和德育的协同是教育的内在需要1.美与德、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内容。原国家教委在《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指出:要开展“良好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培养的教育”,要“结合有关学科教学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等等。这些就明确指出了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和途径上的相通相融,进一步明确了用两育协同育人的必要性。2.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目标。即以真、善、美的统一为主要标准,促进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塑造其理想人格。3.美育与德育有共同的发展历程。二、美育、德育协同实施的主要途径1.以德导美。审美教育要…  相似文献   

20.
一 自从蔡元培提出美育与体、智、德“四育并重”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美育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些变化,产生了两个层次三个方面的进展。第一个层次是对美育过程的方式作出了新的阐释,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突破了“艺术教育”的框架,把艺术之外的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科学技术美等纳入了美育内容的体系,其二,是不满足在教育内容上“借美育人”,而要将美的准则和要求付诸教育的操作形式本身,达到教育自身“立美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